椎管側壁切除病竈清除減壓術

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uī guǎn cè bì qiē chú bìng zào qīng chú jiǎn yā shù

3 手術圖解

切口

分離肋間血管神經

⑶切除椎弓根

⑷顯露、探查椎管及減壓

⑸切除關節突、椎板,探查椎管及減壓

⑹銳角後突畸形壓迫脊髓,應切除減壓

⑺切除椎體銳角後突後,椎體間植骨

圖1 椎管側壁切除病竈清除減壓術

4 適應

胸段和胸腰段脊柱結核具下列情況之一者:

1.伴有截癱,x線片、ct或mri證實或估計有死骨或壞死組織等突入椎管者。

2.腰椎穿刺奎氏試驗示有梗阻者。

3.病竈位於椎體後方,側前路清除有困難。

4.椎體後凸畸形嚴重,形成銳角的椎體後緣壓迫脊髓者。

5 術前準備

骨、關節結核病竈清除術。如有尿路感染褥瘡者,術前應積極治療,控制感染,爭取早日手術。此外,爲使手術達到解除脊髓壓迫的目的,術前必須精確定位,根據截癱平面及破壞最重的椎體,確定應切除的助骨、橫突及椎弓根。

7 手術步驟

1.體位 一般選擇椎體破壞比較嚴重、死骨較多、椎旁膿腫較大、截癱較重的一側作爲術側。體位肋骨、橫突切除病竈清除術,取側臥位,術側在上。

2.顯露、清除椎體病竈 如取經胸途徑,可參閱經胸結核病竈清除術的手術步驟。如取後側途徑,切口同“經肋骨、橫突切除結核病竈清除術”。唯應靠近後正中線作縱行或作弧形切口,以備術中需要時可擴大顯露、切除關節突及椎板[圖1 ⑴]。切口長度超過病椎上、下各兩個椎體。必要時可切斷骶棘肌以充分顯露。一般先切除兩條後段肋骨與橫突,如病變廣泛,可切除3~4條。在肋條下緣分離肋間神經[圖1 ⑵],將其結紮、切斷,並將近心端翻向對側。推開胸膜,顯露椎體的側面、前面,即可清除椎體病竈。清除完畢,暫用紗布堵塞止血

3.切除椎弓 沿肋間神經近心端向中線分離,找到椎間孔,先切除病竈鄰近的1~2個椎弓根。一般脊柱結核產物多在相鄰兩個病椎之間向後壓迫脊髓,切除下一病椎椎弓根,正好可以顯露。但由於椎體破壞範圍不一,死骨、肉芽等壓迫的部位高低不同,尤其是結核性肉芽腫可向上、下蔓延,故需要切除上、下其他椎弓根以擴大顯露。切除弓根時,可用椎板咬骨鉗伸入椎管逐漸咬除[圖1 ⑶]。

4.椎管探查和減壓 切除椎弓根後,搖動手術臺,使病人背部與地面呈60°角。輕輕牽拉肋間神經,用硬膜剝離器沿神經分離硬脊膜側方、前方,刮除肉芽組織。再置入硬膜剝離器,輕輕向後、向對側拉開並保護脊髓。此時,即可探查椎管,明確致癱原因。常見的原因爲死骨或壞死的間盤組織壓迫[圖1 ⑷],應在直視下予以徹底清除、解除壓迫,直至硬脊硬恢復搏動,然後繼續檢查及清除後部椎體的病竈。

如硬脊膜搏動不恢復,應考慮仍有壓迫存在,多爲肉芽與膿液上下蔓延所致,應繼續切除上、下椎弓根或部分關節突或椎板[圖1 ⑸]以便充分顯露,徹底清除病竈。再用細導尿管沿椎管上下伸入探查,如無阻塞,即可中止手術。

如術中發現因椎體後緣銳角畸形而壓迫脊髓時,應特別注意不能用骨鑿大塊切除,以免將骨塊突入椎管損傷脊髓。應用小鑿分小片切除或先刮空後緣皮質下椎體松質骨,留下空隙,再壓迫銳角部骨皮質下陷於空隙後,再切除該皮質[圖1 ⑹]。在椎管側壁切除後,脊柱穩定性將有所減弱,椎體間植骨可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並可促進癒合[圖1 ⑺]。對擴大椎管側壁切除而不穩者應加用內固定。如術後截癱不恢復,椎體間融合也可爲二次切除椎板探查創造條件。植骨步驟見經肋骨、橫突切除結核病竈清除術

5.縫合 清除病竈及解除脊髓壓迫以後,用生理鹽水充分沖洗傷口,病竈內置入鏈黴素粉劑1g,將傷口內堵塞的紗布取出,然後逐層縫合,不置引流。

8 中注意事項

脊髓損傷是這一手術最嚴重的併發症,將導致病人終身殘疾。爲防止這種併發症,應注意以下各點:

1.提拉助間神經時,操作要輕柔。移動器械及敷料時,應注意神經牽引線,以免過大牽動造成肋間神經及部分脊髓神經抽出而損傷

2.用椎板咬骨鉗切除椎弓根時,手要穩,套住椎弓根咬骨時應上提,切忌向脊髓方向加壓,以免失手損傷脊髓

3.探查椎管及清除病竈時,一定要用硬膜剝離器保護脊髓,並在直視下進行手術,以免誤傷脊髓

9 術後處理

1.加強截癱護理,預防褥瘡肺炎尿路感染。繼續抗結核、抗感染治療。

2.由於切除一側肋骨、椎弓根,尤其是切除關節突後,脊柱穩定性將受到一定的損害,術後翻身切忌扭轉軀幹,以免引起脊柱脫位

3.如病人未作椎體間融合,爲了增強脊柱穩定性,預防晚發截癱發生,應於截癱恢復後擇期行椎板融合術

11 手術時機

經口腔結核病竈清除術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