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焦溼熱

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 中醫證名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ōng jiāo shī rè

2 英文參考

damp-heat in middle-JIAO[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dampness-heat in middle jiao[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中焦溼熱證候[1]。指溼熱之邪侵襲中焦脾胃,溼邪阻遏熱邪不得透發,脾胃納運功能失常的病理變化[2] 。多見於溼熱爲患的中期階段,以身熱不揚,午後熱甚,脘腹痞脹,嘔惡不食,渴不多飲,尿黃便溏等爲常見症[2]

參見溼熱內蘊溼遏熱伏溼阻中焦

溼熱內蘊病機[3]。指溼熱蘊釀於中焦脾胃及肝膽[3]。溼爲重濁黏滯之邪,阻礙氣機,與熱邪相合,則溼熱交困[3]。熱因溼阻而難解,溼受熱蒸而使陽氣更傷[3]。臨牀表現爲熱勢纏綿,午後熱高,身重疲乏,神志昏沉,胸脘痞滿,不思飲食,大便黏膩不爽,小便不利或黃赤,或黃疸等症[3]

溼遏熱伏病機[4]。亦稱溼鬱熱伏[4]。因溼邪阻遏而致熱不能宣散透發的病機[4]。表現爲身熱不揚,午後熱高,汗出而熱不退,神疲頭重胸悶腹脹厭食小便黃赤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等[4]

溼阻中焦病機[4]中焦指脾胃[4]。即溼邪阻滯脾胃,影響其運化功能[4]。臨牀表現爲頭重,怠倦,脘悶,腹脹納呆,口黏渴,喜熱飲,小便短赤,舌苔厚白或膩,脈緩等[4]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74.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8.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9.

治療中焦溼熱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