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調胃法

外科內治法 外科治法 中醫治法 中醫學 中醫治療學 中醫外科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ài kē tiáo wèi fǎ

2 英文參考

stomach-harmonizing metho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外科調胃法(stomach-harmonizing method)又稱外科養胃法。是指用調理胃氣的方藥,使納谷旺盛,從而促進氣血生化的治外科[1]

凡外瘍潰後膿血大泄,必須靠水谷之營養,以助氣血恢復,加速瘡口癒合;若胃納不振,則生化乏源,氣血不充,潰後難斂。養胃法在具體運用時,分有理脾和胃和胃化濁及清養胃陰等法。

4 外科調胃法的代表方劑

理脾和胃方,如異功散和胃化濁方,如二陳湯;清養胃陰方;如益胃湯

5 外科調胃法的常用藥物

理脾和胃藥,如黨蔘白朮茯苓陳皮砂仁等;和胃化濁藥,如陳皮茯苓半夏厚朴竹茹谷芽麥芽等;清養胃陰藥,如沙蔘麥冬玉竹、生地、天花粉等。

6 外科調胃法適應

理脾和胃法,用於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如潰瘍納呆食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濡等症;和胃化濁法,適用於溼濁中阻,胃失和降,如療瘡或有頭疽潰後,症見胸悶泛惡,食慾不振,苔薄黃膩,脈濡滑者;清養胃陰法,適用於胃陰不足,如療瘡走黃有頭疽內陷,症見口乾少液而不喜飲,胃納不香,或伴口糜舌光紅、脈細數者。

7 注意事項

理脾和胃和胃化濁兩法的運用,適應證中均有胃納不佳之症,但前者適用於脾虛而運化失常,後者適用於溼濁中阻而運化失常,區分的要點在於膩苔之厚薄、舌質淡與不淡,以及有無便溏胸悶、嘔惡之症。而清養胃陰法,重點在於抓住舌光質紅之症。如果三法用之不當,則更增胃濁或更傷其陰。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有外科調胃法作用的穴位

查看更多

有外科調胃法作用的方劑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