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鏡下蝶竇開放術

手術 耳鼻喉科手術 鼻和鼻竇手術 內鏡下鼻腔、鼻竇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nèi jìng xià dié dòu kāi fàng shù

2 英文參考

endoscopic sphenoidotomy

5 分類

耳鼻喉科/鼻和鼻竇手術/內鏡下鼻腔鼻竇手術

6 ICD編碼

22.5201

7 概述

蝶竇位置深在,毗鄰顱底重要的解剖結構,手術難度大。隨着CT、MRI以及內鏡在臨牀上的廣泛應用,對蝶竇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已有了長足的進展。

內鏡下蝶竇開放術的優點在於手術進路簡捷,損傷小;避免了經鼻外篩竇入路的顏面切口。較以往經鼻腔直達蝶竇前壁的手術有良好的照明,安全。

8 適應

內鏡下蝶竇開放術適用於:

1.孤立性蝶竇炎。

2.蝶竇黏液囊腫

3.蝶竇真菌病。

4.蝶竇腦脊液漏

9 術前準備

1.鼻內鏡檢查,瞭解有無鼻腔異常。

2.冠狀和水平CT掃描,判斷蝶竇病變性質和程度(圖9.4.17.3-1)。

10 麻醉體位

病人仰臥位,頭部略墊高,以降低手術區的靜脈區。

常規消毒,鋪無菌巾。患側眼部不要遮蓋,以便於術中觀察。

全麻或局麻。若用局麻,除用1%~2%丁卡因腎上腺腎上腺素棉片收縮、麻醉鼻腔黏膜外,還應當用1%利多卡因腎上腺腎上腺素溶液在下列部位做浸潤麻醉:齶大孔,下鼻甲鼻中隔和中鼻甲後端。

11 手術步驟

如孤立性蝶竇炎,無篩竇病變者,或伴有後篩侷限病變者多采用經鼻進路。若同時伴有篩竇病變,可以採用經篩竇進路或直接經蝶竇自然口和經篩聯合進路。

1.蝶竇自然口進路

(1)用腎上腺素面片充分收縮嗅裂黏膜,應用剝離子或吸引器頭將中鼻甲向外側骨折移位。如中鼻甲後端過大,可行中鼻甲後端部分切除。如伴有後篩侷限性病變,可進一步咬除後篩氣房,清除病變。將4mm 30°內鏡從中鼻甲內側和鼻中隔之間插入,找到上鼻甲(圖9.4.17.3-2)。爲了充分顯露蝶竇開口,應用鼻甲剪刀和篩竇咬鉗將上鼻甲後部切除以擴大術野(圖9.4.17.3-3)。準確定位蝶竇前壁是手術的關鍵。蝶竇開口位於上鼻甲鼻中隔之間的蝶篩隱窩內,約於後鼻孔上緣上1~1.5cm,距前鼻棘約7cm,與前鼻棘呈30°角(圖9.4.17.3-4)。

(2)上鼻甲後端可以用作尋找蝶竇自然開口的標誌。蝶竇開口通常位於上鼻甲殘端與鼻中隔之間的狹窄間隙內。可用小吸引管或小刮匙探查蝶竇開口,插入竇內吸出分泌物(圖9.4.17.3-5)。從前鼻棘至蝶竇後壁,約9cm左右(圖9.4.17.3-6)。

(3)探入蝶竇後,可用不同大小的蝶竇咬骨鉗向內、向下咬除蝶竇前壁,擴大蝶竇開口到左右徑5~8mm,必要時可咬除鼻中隔側的骨質(圖9.4.17.3-7)。上下徑至10mm以減少再度閉塞的可能性。向上擴大時應格外小心,以免打開蝶竇上壁,並發腦脊液漏。只要在上鼻甲殘端內側操作,則損傷視神經和頸內動脈的危險極小。可插入70°鏡觀察蝶竇外側壁或用蝶竇咬鉗探查蝶竇口外側有無骨坎,有坎可逐步咬除。應注意不要損傷視神經和頸內動脈(圖9.4.17.3-8)。

(4)爲防止竇口縮小,可於向下咬除蝶竇前壁前,先於竇口下緣兩側分別做縱行切口約1cm分離竇口下方的黏骨衣做成一蒂於蝶竇前下壁的黏骨衣瓣。咬除蝶竇前壁開口下方的骨質,術後用黏骨衣瓣翻入竇內,覆蓋骨緣(圖9.4.17.3-9)。

(5)若爲蝶竇炎,充分開放蝶竇前壁即可,不必摘除竇內黏膜;若爲黏液囊腫,開放蝶竇前壁和囊腫壁,充分引流囊腫,儘可能將囊壁清除,但不必免強摘除所有囊腫壁。將竇腔內病變組織徹底清理,將息肉真菌團塊、膿液、囊液清理乾淨。但在剝離外側壁時應慎重,防止損傷裸露在壁上的頸內動脈

(6)妥善止血,酌情填塞鼻腔

2.經篩竇進路在內鏡下完成前組和後組篩竇切除之後,可以到達蝶竇前壁。但是,經篩竇進路通常不能直接到達蝶竇前壁自然開口的部位,而是略偏上、偏外。可辨認蝶篩角(sphenoethmoid angle,即後組篩竇頂與蝶竇前面呈90°相交的部位),蝶竇前壁通常呈淡藍色,提示在骨壁後面有一個含氣間隙。後組篩竇頂的內面有硬腦膜,通常呈淡黃色或白色。打開蝶竇前壁時,應儘可能靠內、靠下。找到蝶竇腔後,再向下,向內擴大蝶竇前壁。

若蝶竇前壁不易辨認,可以在中鼻甲後端內側,在蝶竇隱窩處找到蝶竇自然開口,再經蝶竇自然開口向下擴大蝶竇前壁。

12 術後處理

1.術後蝶竇口、嗅裂內填以膨脹海綿或抗生素油紗條。

2.手術後酌情填塞中鼻道,填塞材料有膨漲海綿、可吸收止血菱、明膠海綿和油紗條。

3.24~48h後取出填塞物。

4.酌情應用抗生素

5.術後1~2d清理鼻腔1次。

6.取出鼻腔填塞物後用呋喃西林麻黃麻黃鹼滴鼻液滴鼻5~6次/d,共5~7d。

7.每日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

8.術後酌情應用激素(全身或局部)。

9.口服稀化黏素300mg,3次/d。

10.術後至少隨訪半年,遇有小息肉再生瘢痕形成,應及時處理。

13 述評

鼻內鏡手術併發症發生率各家報道不一,從0.4%~6.4%不等。主要原因系操作不熟練和對解剖不熟悉,對解剖學上的變異缺乏充分認識,從而造成重要解剖結構損傷,產生各種不同的併發症。最常見者有:

1.眼併發症

(1)眶骨膜損傷損傷眶板而眶筋膜完整一般不會出現眶內併發症;若伴眶筋膜損傷,有形成眼瞼瘀斑、眶內血腫眼球突出眼球運動障礙複視、眶周皮下氣腫、眶內感染並導致視神經炎引起視力障礙甚致失明等的可能。

(2)視力障礙:氣化良好的後組篩竇和蝶竇外側壁與視神經關係密切,處理後組篩竇與蝶竇時易直接損傷視神經管隆起或視神經所致。亦可因球后血腫、眼內壓增高,導致網膜血管閉塞和局部缺血出現視力下降,甚至失明。此外也有局麻藥物所至的眼動脈痙攣導致失明

(3)鼻淚管損傷產生淚溢:鼻淚管的骨壁比較堅硬,爲特徵之一,向前擴大上頜竇開口時慎勿損傷鼻淚管。開放鼻丘氣房時,注意不要損傷淚囊。

2.顱內併發症

(1)腦脊液鼻漏:篩頂的骨質與篩竇其他部位相比,顏色淡黃。局麻手術時,篩頂對疼痛敏感,是辨認篩頂的重要特徵。篩竇內多發性息肉囊腫壓迫篩板變得菲薄、缺損,切除時甚易損傷篩板、硬腦膜引起腦脊液漏

(2)顱內血腫:系術中損傷頸內動脈大腦動脈所致。

(3)顱內感染:多系顱底損傷後期併發症。

(4)顱內神經組織損傷:多發生腦膜腦膨出、顱底腫瘤術中。文獻中尚有報道鼻內鏡手術引起腦膜炎、顱內出血或直接腦損傷致死等嚴重併發症。

3.鼻腔併發症

(1)出血:手術中損傷篩前動脈可以引起比較猛烈的出血。篩前動脈的近心端縮回眼眶,可以引起眶內血腫。因此,手術中應注意辨認篩前動脈,慎勿損傷。處理蝶竇區病變時的猛烈出血應考虛爲頸內動脈破裂出血

(2)鼻腔粘連:最常見中鼻甲前端與外側壁及下鼻甲鼻中隔間的粘連。多因鼻腔狹窄、黏膜損傷、術中保留組織太多,尤其是中鼻甲術後黏膜反應性腫脹時,易使創傷黏膜相接觸而致粘連,粘連部位在嗅裂或中鼻道內。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