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遊風·脾胃溼熱證

中醫證名 中醫學 中醫皮膚科學 中醫外科學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iàn yóu fēng ·pí wèi shī rè zhèng

2 英文參考

facial wanderingwind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stomach and splee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面遊風·脾胃溼熱證(facial wanderingwind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stomach and spleen)是指脾胃溼熱,蘊於頭面,以皮損爲潮紅斑片,有油膩性痂屑,甚至糜爛、滲出,伴口苦,口黏,脘腹痞滿小便短赤,大便臭穢,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爲常見症的面遊風證候[1]

4 症狀

面遊風·脾胃溼熱證患者皮損爲潮紅斑片,有油膩性痂屑,甚至糜爛、滲出,伴口苦,口黏,脘腹痞滿小便短赤,大便臭穢,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7 關於面遊風

面遊風(facial wandering wind;facial seborrheic dermatitis)爲病名[2]。見《瘍科選粹》卷三。又名白屑風鈕釦風。是指多發生於面部,以皮膚油膩或乾燥,紅斑上結黃痂或起白屑,瘙癢爲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2]。是因皮脂分泌過多引起的慢性、亞急性炎性皮膚病[3]。因其多發於面部,表現爲皮膚瘙癢、脫屑,故稱之爲面遊風。以皮膚鮮紅色或黃色斑片、表面覆以油膩性鱗屑或痂皮、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癢爲臨牀特徵。多見於青壯年或嬰兒,男性多於女性。好發於皮脂腺較多的部位。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面遊風》:“此證生於面上,初發面目浮腫,癢若蟲行,肌膚乾燥,時起白屑。次後極癢,抓破,熱溼盛者津黃水風燥盛者津血水,痛楚難堪。由平素血燥,過食辛辣厚味,以致陽明胃經溼熱受風而成。癢甚者,宜服消風散;痛甚者,宜服黃連消毒飲,外抹摩風膏緩緩取效。”

面遊風相當於西醫的面部脂溢性皮炎[3],或脂溢性溼疹[3]

詳見面遊風條。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12.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治療面遊風·脾胃溼熱證的方劑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