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疾病概述
克氏假裸頭絛蟲是豬體的寄生蟲,最早發現於斯裏蘭卡的野豬體內,以後在印度、中國和日本的豬體內也有發現。
克氏假裸頭絛蟲分佈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和中國,在中國的上海、陝西、甘肅、福建、廣東、山東、河南、貴州、遼寧、江蘇等地豬與野豬間傳播流行。人體感染我國已報道23例。該蟲的正常終宿主是豬和野豬,中間宿主是赤擬谷盜等儲糧害蟲,這些害蟲進入廚房,污染餐具,藏匿於糧食和麪粉之中,被人誤食而引起感染。患者感染本寄生蟲病後多數無明顯症狀,感染蟲數多者可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滅絛靈、檳榔、南瓜籽、狼牙草根牙製劑、甲苯咪唑等藥物治療效果差,巴龍黴素效果較好。
積極殺滅糧倉害蟲,注意豬飼料的堆放和處理,做好豬糞的無害化處理等在預防本病方面有重要意義。
4 疾病描述
克氏假裸頭蟲(Psudanoplocnphala crawfordi Baylis,1927)屬膜殼科、假裸頭屬,曾有多種不同的命名(如盛氏許殼絛蟲,陝西許殼絛蟲,日本假裸頭絛蟲和盛氏假裸頭絛蟲等),現已工人它們都是克氏假裸頭絛蟲的同物異名。最早發現於斯裏蘭卡的野豬體內,以後在印度,中國和日本的豬體也有發現,人因誤食含有該絛蟲幼蟲的赤擬谷盜等昆蟲而感染。
形態與生活史:成蟲外形與縮小膜殼絛蟲很相似,但更爲長大。大小爲97-167cm×0.31-1.01cm,約有2000多個節片,頭節近圓形,具有3個吸盤和不發達的頂突,無小鉤,全部節片均爲寬大於長,生殖孔開口在蟲體的同一側,偶爾開口於對側。卵巢呈菜花性性格,位於成節中央,卵黃腺不規則,位於卵巢後方,睾丸24-43個,不均勻地分佈在卵巢和卵黃的兩側,靠近生殖孔的一側數目較少,孕節中呈袋形的子宮內充滿蟲卵,約2000-5000個,佔據整個節片,蟲卵橢圓形,棕黃色,與縮小膜殼絛蟲卵相相似,直徑爲84-108m,卵殼較厚而脆弱,易破裂,表面有顆粒狀突起,內層爲胚膜,胚膜與卵殼內,充滿膠質體,胚膜內含一個六鉤蚴,六鉤蚴與胚膜之間有明顯的空隙。克氏假裸頭絛蟲寄生在豬、野豬和褐家鼠的小腸內,蟲卵或孕節隨糞便排出後,被中間宿主赤擬谷盜等昆蟲吞食,經27-31天發育爲擬囊尾蚴
5 症狀體徵
一般輕度感染者無明顯症狀,感染蟲數較多時可有胃腸道和神經系統症狀,如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乏力、銷售,腹痛、腹瀉、失眠和情緒不安等。腹痛多爲振發性隱痛,以臍周圍較明顯,腹瀉一般每日3-4次,大便中可見粘液。
7 病理生理
一般輕度感染者無明顯症狀,感染蟲數較多時可有胃腸道和神經系統症狀,如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乏力、銷售,腹痛、腹瀉、失眠和情緒不安等。腹痛多爲振發性隱痛,以臍周圍較明顯,腹瀉一般每日3-4次,大便中可見粘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