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口吸蟲

人體寄生蟲 生物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í kǒu xī chóng

2 註解

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吸蟲種類繁多,全世界已報道的有600多種。宿主主要是鳥禽類,其次是哺乳類,爬行類,少數寄生於魚類。也可寄生於人類引起棘口吸蟲病(echinostomiasis)。有的棘口吸蟲往往可在多種動物宿主寄生

寄生人體棘口吸蟲主要分佈於東南亞地區,已知的有三亞科7屬22種。我國已報告的可在人體寄生棘口吸蟲有11種,主要有:圓圃棘口吸蟲(Echinostoma hortense Asada,1926),馬來棘口吸蟲(Echinostoma malayanum leiper,1911),接睾棘口吸蟲(Echinostoma paraulum  Dietz,1909),卷棘口吸蟲〔Echinostoma revolutum(Frohlich,1802)Dietz,1909〕,卷棘口吸蟲日本變種(宮川棘口吸蟲)(Echinostoma revolutum var.japonica,Vkurisa 1932),曲領棘緣吸蟲(Echinoparyphium recurvatum Linstow,1973),日本棘隙吸蟲(Echinochasmus  japonicus Tanabe,1926),抱莖棘隙吸蟲〔Echinochasmus perfoliatus (V. Ratz,1908)Dietz,1910〕,九佛棘隙吸蟲(Echinochasmus jiufoensis  liang et Ke,1988),藐小棘隙吸蟲〔Echinochasmus  liliputanus( Looss,1896)〕和福建棘隙吸蟲(Echinochasmus fujianensis)。

3 棘口吸蟲形態生活史

蟲體長形,體表有棘。口吸盤位於體前端亞腹面,周圍有環口圈或頭冠,環口圈或頭冠之上有1或2圈頭棘。腹吸盤發達,位於體前部或中部的腹面。睾丸2個,一般前後排列在蟲體的後半部。卵巢位於睾丸之前。卵大,橢圓形,殼薄,有卵蓋。成蟲寄生腸道,偶爾也可侵入膽管。第一中間宿主爲淡水螺類,毛蚴侵入螺體後經胞蚴和2代雷蚴階段後發育尾蚴。第二中間宿主包括魚、蛙或蝌蚪。但棘口吸蟲對第二中間宿主的要求不很嚴格,尾蚴也可在子雷蚴體內結囊,或逸出後在原來的螺體內結囊,或侵入其它螺螄或雙殼貝類體內結囊,有的還可在植物上結囊。人或動物因食入含囊蚴的中間宿主感染

圖1 日本棘隙吸蟲成蟲

4 棘口吸蟲的臨牀表現與診斷

成蟲寄生小腸上段,以頭部插入粘膜,引起局部炎症,輕度感染者常無明顯症狀,或者僅出現腹痛腹瀉或其它胃腸道症狀,嚴重感染者可有厭食、下肢浮腫貧血消瘦發育不良、甚至死亡。

實驗室診斷常用糞便檢查方法,如直接塗片法、沉澱法等,但由於多種棘口吸蟲的卵在形態上都相似,因此不易區分,若能獲得成蟲,則有助於定種。

5 棘口吸蟲的流行與防治

人體棘口吸蟲病主要見於亞洲東部和東南亞,以日本、朝鮮和我國報道的病例較多,多數是散發病例。在我國主要分佈於福建、江西、湖北、雲南、海南、安徽、新疆、廣東、湖南等地。日本棘隙吸蟲在福建和廣東局部地區有流行,藐小棘隙吸蟲在安徽局部地區的人羣感染率達13.71%。圓圃棘口吸蟲感染在東北病例報道較多。棘口吸蟲是人獸共患病,在我國動物體內很常見,因此具備着感染人的可能性,實際上的病例可能更多。

人多因食入含囊蚴的魚、蛙及螺類而感染。已證實泥鰍爲圓圃棘口吸蟲的第二中間宿主,在我國感染的病例多爲用偏方吞活泥鰍治療肝炎或食入烹調未熟的泥鰍所致。因此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是預防本病的關鍵。

治療可用吡喹酮硫雙二氯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