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骨折

中醫診斷學 中醫骨傷科 中醫學 中醫病名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uái bù gǔ shé

2 英文參考

fracture of malleolu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踝部骨折(fracture of malleolus[1])爲病名[2]。是指以局部腫脹嚴重,有瘀血斑,劇痛和壓痛爲主要表現的脛、腓骨下端和距骨組成的踝關節部的骨折[2][2]

關節關節面比髖、膝關節的關節面小,擔負但的重量與活動卻很大,故易發生損傷。佔全身骨折的3.83%。多見於青少年。

4 診斷

局部腫脹、壓痛和功能障礙。診斷時,首先應根據外傷史和臨牀症狀以及 X 線片顯示的骨折類型,分析造成損傷的機制。

5 治療措施

關節面比髖、膝關面積小,但其承受的體重卻大於髖膝關節,而踝關節接近地面,作用於踝關節的承重應力無法得到緩衝,因此對踝關節骨折的治療較其他部位要求更高,踝關節骨折解剖復位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骨折後如果關節面稍有不平或關節間隙稍有增寬,均可發生創傷性關節炎。無論哪種類型骨折的治療,均要求脛骨下端即踝關節與距骨體的鞍狀關節吻合一致,而且要求內、外踝恢復其正常生理斜度,以適應距骨後上窄、前下寬形態

5.1 無移位骨折

小腿石膏固定踝關節背伸 90°中立位,1~2周待腫脹消褪石膏鬆動後,可更換一次,石膏固定時間一般爲6~8周。

5.2 有移位骨折

5.2.1 1.手法復位外固定

手法復位的原則是採取與受傷機制相反的方向,手法推壓移位的骨塊使之復位。如爲外翻骨折則採取內翻的姿勢,足部保持在90°背伸位,同時用兩手擠壓兩踝使之復位。骨折復位後,小腿石膏固定6~8周。

5.2.2 2.手術復位內固定

踝關節骨折的治療,應要求解剖復位,對手法復位不能達到治療要求者,仍多主張手術治療。

5.2.2.1 (1)適應

a. 手法復位失敗者;

b.內翻骨折內踝骨折塊較大,波及脛骨下關節面 1/2以上者;

c.外翻外旋型內踝撕脫骨折,尤其內踝有軟組織嵌入

d.脛骨下關節面前緣大骨折塊;

e.後踝骨手法復位失敗者;

f.三踝骨折;

g.陳舊性骨折,繼發創傷關節炎,影響功能者。

5.2.2.2 (2)手術原則一般原則爲:

a.踝穴要求解剖對位;

b.內固定必須堅強,以便早期功能鍛鍊;

c.須徹底清除關節內骨與軟骨碎片;

d. 手術應儘早施行。

5.2.2.3 (3)對不同部位骨折採用的方法

a.內踝撕脫骨折:用螺絲釘固定即可,如螺絲釘達不到固定要求,可用克氏針與鋼絲行“8”字張力帶加壓固定。

b.外踝骨折:可用螺絲釘固定,如腓骨骨折面高於下脛腓聯合以及骨折面呈斜行者,可用鋼板或加壓鋼板固定。

c. 後踝骨折波及脛骨下端關節面的 1/4 或 1/3,手法復位較爲困難且不穩定,一般應開放復位,螺絲釘內固定。

d.Dupuytren骨折:可用骨栓橫行固定下脛腓關節,並同時修補三角韌帶

6 病因學

6.1 內翻(內收)型骨折

可分III度。

I度:單純內踝骨折骨折緣由脛骨下關節面斜上內上,接近垂直方向。

II度:暴力較大,內踝發生撞擊骨折的同時,外踝發生撕脫骨折,稱雙踝骨折。

III度:暴力較大,在內外踝骨折同時距骨向後撞擊脛骨後緣,發生踝骨折(三踝骨折)。

6.2 外翻(外展)型骨折

骨折程度可分爲III度。

I度:單純內踝撕脫骨折骨折線呈橫行或短斜行,骨折面呈冠狀,多不移位。

II度:暴力繼續作用,距骨體向外踝撞擊,發生外踝斜行骨折,即雙踝骨折。如果內踝骨折的同時脛腓下韌帶斷裂,可以發生脛腓骨下端分離,此時距骨向外移位,可在腓骨下端相當於聯合韌帶上方,形成扭轉外力,造成腓骨下1/3 或中 1/3 骨折,稱爲Dupuytren 骨折

III度:暴力過大,距骨撞擊脛骨下關節面後緣,發生踝骨折,即三踝骨折。

6.3 外旋骨折

發生小腿不動足部強力外旋,或足不動小腿強力內轉時,距骨體的前外側擠壓外踝前內側,造成腓骨下端斜行或螺旋形骨折亦可分成III 度。

I度:骨折移位較少,如有移位,其遠骨折端爲向外,向後並向外旋轉。

II度:暴力較大,發生內側付韌帶斷裂或發生內踝撕脫骨折,即雙踝骨折。

III度:強大暴力,距骨向外側移位,並向外旋轉,撞擊後踝,發生踝骨折。

6.4 縱向擠壓骨折

高處墜落,足跟垂直落地時,可致脛骨前緣骨折,伴踝關節向前脫位。如果暴力過大,可造成脛骨下關麪粉骨折

凡嚴重外傷發生踝骨折時,踝關節完全失去穩定性並發生顯著脫位,稱爲Pott 骨折

8 關於骨折

骨折(fracture[2])爲病名[3]。是指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受到破壞所引起的,以疼痛、腫脹、青紫、功能障礙、畸形及骨擦音等爲主要表現的疾病[3]。見《外臺祕要》卷二十九。骨折又名折骨折傷傷折折瘍[3]

8.1 病因病機

因外力、肌肉拉力或骨病導致[3]

8.2 症狀

一般有截斷、碎斷或斜斷[3]。傷部可有瘀血、腫痛、錯位、畸形骨聲、軸心叩擊痛、異常活動功能障礙等[3]。如因骨本身患結核骨髓炎骨瘤等病變,每遇輕度外力碰撞而發生骨折的稱病理性骨折[3]

8.3 治療

治宜視傷情采用手法整復或切開復位夾縛固定[3]。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服七釐散復元活血湯雲南白藥等;外敷梔乳散[3]。腫消痛減後宜接骨續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外貼接骨膏[3]後期恢復時宜培補肝腎,舒筋通絡[3]。內服補腎壯筋湯舒筋活血湯小活絡丹等;外用海桐皮湯五加皮湯損傷洗方外洗,並配合功能鍛鍊[3]病理性骨折應同時治療原發病[3]手法整復或手術切開整復可參見不同部位之單純骨折或複雜骨折

9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27.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41.

治療踝部骨折的穴位

查看更多

治療踝部骨折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