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細胞生成性原卟啉症

皮膚性病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óng xì bāo shēng chéng xìng yuán bǔ lín zhèng

2 英文參考

erythrohepatic protoporphyria

erythropoietic protoporphyria

4 疾病概述

紅細胞生成性原卟啉症爲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過量原卟啉產生光敏性皮膚損害。

5 疾病描述

1953年Kosenew等首先報道1例“不典型的夏令水皰症”,其紅細胞和糞中原卟啉水平增高,1961年Magnus等確定它爲獨立卟啉症,並命名爲本病(簡稱EPP)。

6 症狀體徵

大多在3~5歲內起病,也有遲至青春期發病者,男多於女,其特徵是光曬5~30分鐘後,局部有強烈燒灼感、針刺感和癢感,數小時後皮膚出現紅斑和高度水腫,嚴重者有丘疹水皰紫癜血皰,類似種痘樣水皰病風團少見,繼而形成糜爛、黑色厚痂或奇特的線狀結痂。隨光曬久暫,皮損可持續數天至幾周。常累及鼻、脣紅緣和耳翼等處。反覆發作可呈溼疹樣或苔蘚樣變,消退後留有蟲蛀狀淺萎縮瘢痕瘢痕色素沉着或減退。口周有放射狀萎縮性紋理,稱假性皸裂。反覆光曬部位如手背關節骨突處皮紋加深,呈蠟樣增厚。可有白甲、甲剝離或脫落。

一般無全身症狀,少數有畏寒發熱噁心。當原卟啉形成過多,超越肝最大排泄閾時,沉積於肝臟,引起肝細胞損傷,表現肝大黃疸腹痛門靜脈高壓食管靜脈破裂出血症狀膽汁含大量原卟啉時,6%~12%伴發膽囊炎膽石症

7 疾病病因

本病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遺傳基因有易變的外顯率,這與抑制基因環境因素等有關。

8 病理生理

本病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遺傳基因有易變的外顯率,這與抑制基因環境因素等有關。Bloomer在病人及家族纖維細胞培養中發現血紅素合成酶活性降低,過量原卟啉骨髓產生,最近證實肝臟亦是其形成部位。Scholnick等建議將本病命名爲“紅細胞肝性原卟啉症”。原卟啉最大吸收光譜是400~410 nm,但波長500~600nm光亦有輕度光敏作用,故透過玻璃的光線亦能引起皮疹,原卟啉由肝排入膽汁和糞便,尿中陰性

取皮損和暴露部位皮膚活檢,真皮乳頭血管壁及周圍有大量無定形物質透明蛋白沉積,耐澱粉酶PAS染色強陽性。有時整個乳頭被透明蛋白佔據,乳頭增寬,皮突窄而長。血管管壁增厚,內皮細胞腫脹及增生,管腔閉塞。偶見整個真皮和汗腺周圍有類似沉積。表皮大多正常,PAS陽性的表皮真皮基底膜帶增厚,大皰位於表皮下。

電子顯微鏡下,血管基底膜增厚,無結構物質呈多層重疊狀沉積,中等電子密度細原纖維充滿血管壁和圍繞於血管周圍。

直接免疫熒光檢查見IgG爲主的免疫球蛋白血管周圍沉着,表皮真皮交界處見輕度沉積。

9 診斷檢查

根據臨牀表現,紅細胞血漿大便中原卟啉增加,確診本病不難。如只測尿卟啉會被漏診。與大皰性表皮鬆解症鑑別如前述。紅細胞有短暫熒光可與肝性卟啉鑑別。其它應與多形性日光疹和日光性蕁麻疹鑑別。實驗室檢查血漿紅細胞、糞中原卟啉增加,少數患者糞卟啉增加,尿中卟啉正常。紅細胞卟啉值可比正常高數倍至數十倍(正常值<0.63 μmol/L)。骨髓正成紅細胞及外周紅細胞在碘鎢石英燈下發射短暫(10~15秒)橘紅熒光。可有血清鐵水平降低,鐵結合力增加。血色素紅細胞容積降低,肝功能試驗異常和有肝損傷組織學改變。

10 治療方案

用β-胡蘿蔔素治療,血漿紅細胞內原卟啉雖無明顯變化,但對日光耐受性增加,推測β-胡蘿蔔素有熄滅激發狀態的氧和遊離根作用阻斷光敏反應,或與卟啉有相同的最大吸收光譜,服藥後β-胡蘿蔔素在角層內起屏蔽作用。一般口服75~200 mg/d,除皮膚黃染外,無其它副作用

吸收性陽離子絡合劑(考來烯胺)加維生素E治療,初步證明有效。

有肝損害、膽囊炎膽石症者,應作相應內、外科處理。

外塗3%二羥基丙酮和1.3%散沫花素霜,以減少紫外線的透過性。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