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糠疹

皮膚科 真菌性皮膚病 淺部真菌病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概述

黑癬(tinea nigra)又稱掌黑癬(tinea nigra palmaris)或掌黑色角質真菌病(keratomycosis nigricans palmalis),是一種由接觸傳染,好發於掌蹠部的淺部真菌病。臨牀特點爲無鱗屑性黑色斑。活組織切片檢查,可見在皮膚角質層有淡褐色分隔菌絲,菌絲粗短,或彎或直,有時菌絲末端有孢子。即可診斷。外用抗真菌藥物治療。

2 疾病名稱

黑癬

3 英文名稱

tinea nigra

4 別名

keratomycosis nigricans palmalis;tinea nigra palmaris;黑糠疹黑色小孢子菌病掌黑色角質真菌病掌黑癬

6 ICD號

B36.1

7 流行病學

黑癬見於南北美洲及澳大利亞、亞洲及非洲。本病常年均可發病,但以夏秋季發病較多。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青壯年多見,亦可見於老年。女性好發,男女比例爲1∶3。

8 黑癬病因

黑癬的致病真菌有兩型,即威爾尼克分枝孢子菌(cladosporium werneckii),見於南北美洲及澳大利亞;另一型爲蔓遜分枝孢子菌(c.mansonii),見於亞洲及非洲。

9 黑癬的發病機

淺部真菌在掌蹠部侵入皮膚。初發損害爲黑色或棕色斑,類似皮膚塗布硝酸銀或墨汁後留下的色素沉着,表面不高起,一般無鱗屑,有時可有鱗屑或輕度角化,境界明顯,缺乏自覺症狀

10 黑癬的臨牀表現

多見於青年,亦可見於老年。女性好發,男女之比爲1∶3。初發損害爲黑色或棕色斑,類似皮膚塗布硝酸銀或墨汁後留下的色素沉着,表面不高起,一般無鱗屑,有時可有鱗屑或輕度角化,境界明顯,缺乏自覺症狀。蔓遜分枝孢子菌常見於頸部及胸部損害,而威爾尼克分枝孢子菌常見於手掌損害。好發於手掌,亦可見於足底或頸部、軀幹等處。

11 實驗室檢查

真菌直接鏡檢可見棕色分支(威爾尼克分枝孢子菌)或不分支(蔓遜分枝孢子菌)分隔菌絲,芽孢呈圓形或橢圓形,培養可生長不同的分枝孢子菌。

真菌培養:取材接種於葡萄糖蛋白腖瓊脂上,室溫下,蔓遜分枝孢子生長快,2~4天菌落呈半球形隆起,表面附有黑色絨毛狀菌絲,邊緣整齊,背面黑色。威爾尼克分枝孢子生長較慢,5~6天開始生長,爲黑色發亮的酵母菌落,2~3周菌落中央隆起,有皺褶,表面有灰色氣生菌絲,邊緣仍有一圈酵母菌落生長菌落較大。

12 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活組織切片檢查,可見在皮膚角質層有淡褐色分隔菌絲,菌絲粗短,或彎或直,有時菌絲末端有孢子

13 黑癬的診斷

黑癬初發損害爲黑色或棕色斑,類似皮膚塗布硝酸銀或墨汁後留下的色素沉着,表面不高起,一般無鱗屑,有時可有鱗屑或輕度角化,境界明顯,缺乏自覺症狀。蔓遜分枝孢子菌常見於頸部及胸部損害,而威爾尼克分枝孢子菌常見於手掌損害。真菌培養:葡萄糖蛋白腖瓊脂上,室溫下,蔓遜分枝孢子生長快,2~4天菌落呈半球形隆起,表面附有黑色絨毛狀菌絲,邊緣整齊,背面黑色。活組織切片檢查,可見在皮膚角質層有淡褐色分隔菌絲,菌絲粗短,或彎或直,有時菌絲末端有孢子

14 鑑別診斷

黑癬應與異物色素沉着、化學染料着色、Addison病的色素斑、黑痣等鑑別。真菌檢查可以區別。

15 黑癬的治療

治療黑癬可外用抗真菌藥物,如外用複方苯甲酸軟膏或40%水楊痠軟膏,或2%賽苯達唑(賽苯咪唑)加於90%二甲基亞碸(DMSO),外用每天1次,連用2周,效果較好。對黑色色沉試用銳器刮除,可暫時收效。中藥可試用蛇牀子15g、苦蔘15g、百部15g,用適量黑醋浸泡3~5天,濾過去渣,外用塗擦或浸泡,每天1~2次。灰黃黴素對本病無效。有報道伊曲康唑治療本病有效。

16 黑癬的預防

1.注意個人衛生,養成勤洗澡,勤洗手腳,勤換內衣褲和鞋襪的良好衛生習慣

2.保持皮膚乾燥

3.避免接觸癬菌病患者及衣物。不要接觸和玩弄癬病的動物。

黑糠疹相關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