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心法要訣》

清 吳謙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溫病、熱病

冬傷於寒春病溫,夏日熱病早虧陰,脈浮頭疼發熱渴,不惡寒兮是所因。無汗河間兩解法,有汗清下早當尋,失治昏狂諸熱至,無證隨經以意神。【注】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至夏爲熱病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冬傷於寒,謂冬傷正令微寒未即病也。早虧陰,謂冬不藏精之人,或辛苦之人,汗出內外失其固密,在冬則早已損傷腎藏陰氣,陽熱獨治,所以至春一感微邪,即引內熱,炎炎之勢,不能已矣。故病而即渴不惡寒也。初病無汗表證者,從劉完素兩解湯治法可也。有汗內熱盛者,或清或攻,急瀉其陽而救其陰,若因循失治,昏狂諸熱證至,則緩不及事也。無證,謂表裏無證,當隨六經以意消息治之,自可通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