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記》

清 尤怡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制方用藥必本升降浮沉之理

《易》曰∶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故上下升降而氣乃和。古人制方用藥,一本升降浮沉之理,不拘寒熱補瀉之跡者,宋元以來,東垣一人而已。蓋四時之氣,春升、夏浮、秋降、冬沉,而人身之氣,莫不由之。然升降浮沉者,氣也,其所以升降浮沉者,人之中,猶天之樞也。今人飢飽、勞役,損傷中氣,於是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而發熱、睏倦、喘促、痞塞等症見矣。夫內傷之熱,非寒可清;氣陷之痞,非攻可去。惟陰陽一通,而寒熱自已;上下一交,而痞隔都損。此東垣之學,所以能爲舉其大歟!李頻湖曰∶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故春宜辛溫,夏宜辛熱,長夏宜甘苦辛溫,秋宜酸溫,冬宜苦寒。愚謂升降浮沉則順之者,所以順天時之氣也;寒熱溫涼則逆之者,所以救氣化之過也。李氏辛甘酸苦之用是已,若春宜溫、夏宜熱、冬宜寒之謂,是助之也,豈逆之謂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