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醫匯講》

清 唐大烈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辨脾胃升降

餘嘗考治脾胃莫詳於東垣,求東垣治脾胃之法,莫精於升降。夫升降之法易知,而升降之理難明。其在《經》曰∶“脾胃爲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蓋脾主生化,其用在於無形。其屬土,地氣主上騰,然後能載物,故健行而不息,是脾之宜升也明矣。胃者,水穀之海,容受糟粕,其主納,納則貴下行,譬如水之性莫不就下,是胃之宜降也又明矣。故又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夫清氣何?蓋指脾氣而言,不然何以在下則飧泄也;其濁氣何?蓋指胃氣而言,不然何以在上則脹也。是非可爲脾升胃降之一確證乎?由此而推,如仲聖所立青龍、越脾等方,即謂之升脾之清氣也可;其所立三承氣諸方,即謂之降胃之濁氣也無不可。觸類引伸,理原一貫,先聖後聖,其揆一也。考東垣所着補中益氣、調中益氣昇陽益胃各方,其論雖詳於治脾,略於治胃,而其意則一髒一腑,升降各有主治,顯然不可混者,其與先聖之理,又何嘗相悖,而後先輝映,足以發明千古,良可師也。苟其顛倒錯施,俾升降失宜,則脾胃傷,脾胃傷則出納之機失其常度,而後天之生氣己息,鮮不夭扎生民者已。餘偶讀東垣書,詳究脾胃,以辨其升降之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