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氏傷寒金鏡錄》

元 杜本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原序

傷寒熱病傳經之邪。比雜病不同。必辨其脈、症、舌、表裏汗下之。庶不有誤。況脈者,血之腑。屬陰。當其得病之初,正氣相摶。若真氣未衰。脈必滑數而有力。病久熱甚氣衰。脈必微細而無力。方數而甚也。但可養陰退陽。此識脈之要也。或初病即惡寒發熱。後必有渴水燥熱之證。或逆厥而利。此熱證傳經之邪也。若始終皆熱證。惟熱而不惡寒。故傷寒爲病。初則頭痛。必無發熱惡寒渴水之症。一病便有逆厥泄利。或但惡寒而無發熱。此寒症也。此識症之妙也。如舌本者。乃心之竅於舌。心屬火。主熱。象離明。人得病。初在表。則舌自紅而無白苔等色。表邪入於半表半里之間。其舌色變爲白苔而滑見矣。切不可不明表症。故邪傳於裏未罷。則舌必見黃苔。乃邪已入於胃。急宜下之。苔黃自去而疾安矣。至此醫之不根據次。誤用湯丸。失於遲下。其苔必黑。變症蜂起。此爲難治。若見舌苔如漆黑之光者。十無一生。此心火自炎。與邪熱二火相攻。極熱則有兼化水象。故色從黑而應水化也。若乃臟腑皆受。邪毒日深。爲症必作熱症。雖宜下之。乃去胸中之熱。否則其熱散入絡髒之中。鮮有不死者。譬如火之自炎。初則紅,過則薪爲黑色炭矣。此亢則害。承乃制。今以前十二舌明着。猶恐未盡諸症。復作二十四圖。並方治列於左。則區區推源尋流。實可決生死之妙也。

至正元年一陽月上浣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