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毒證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學 中醫辨證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ēng dú zhèng

2 英文參考

wind-toxicity syndrom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風毒證爲病證名[1]。通常指風毒侵襲肌膚的一類病證[1]。以突然肌膚水腫、麻癢相兼,疼痛;或起●瘰風團;或肢體抽搐牙關緊閉;或頭面、口鼻、兩眼焮紅腫痛,脈浮數等爲常見症[2]。《黃帝內經素問·風論》:“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故本證具有驟發多變、出沒無常等“風”的特性;又具有紅腫痛癢,或浸淫流水,纏綿難愈等屬於“毒”的特點[2]

參見隱疹浸淫瘡

隱疹又名風瘙癮疹風疹塊[3]。因內蘊溼熱,復感風寒,鬱於皮膚腠理而發;或由於對某些物質過敏所致[3]皮膚出現大小不等的風團,小如麻粒、大如豆瓣,甚則成塊成片,劇烈瘙癢,時隱時現[3]。如疹色紅赤,灼熱舌紅、脈浮數者,屬風熱;疹色淡白、惡風舌苔薄白、脈浮緊者,屬風寒;反覆發作,經久不愈,多爲氣血虧虛[3]風熱者,內服消風散風寒者內服荊防敗毒散;日久反覆發作氣血虛弱者,服當歸飲子加減[3]。外用香樟木或蠶砂,1~2兩,煎湯燻洗,或用百部適量酒浸外搽[3]。相當於蕁麻疹[3]

浸淫瘡是一種瘙癢性溼瘡[4]。出《金匱要略方論》。《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淺搔之曼延長不止,瘙癢者,初如疥,搔之轉生汁相連是也。”由心火脾溼,凝滯不散,復感風邪,鬱於肌膚而成[4]。初起形如粟米,瘙癢不止,搔破流黃水、浸淫成片,甚者身熱[4]。治宜祛風勝溼,清熱涼血。內服升麻消毒飲消風散[4]。外用黃連粉青蛤散敷之[4]。相當於急性泛發性溼疹[4]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1.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61.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0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