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癤·肝膽溼熱證

中醫耳科 中醫證名 中醫耳鼻喉科學 中醫學 耳癤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ěr jiē ·gān dǎn shī rè zhèng

2 英文參考

ear furuncl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liver and gallbladde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耳癤·肝膽溼熱證(ear furuncl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liver and gallbladder)是指肝膽溼熱,以耳痛劇烈,痛引腮腦,或有聽力減退,外耳道侷限性紅腫,或見膿點,潰破時可見黃稠膿液,耳前後可有臖核,伴口苦咽乾大便祕結發熱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等爲常見症的耳癤證候[1]

4 耳癤·肝膽溼熱證症狀

耳癤·肝膽溼熱證患者耳部疼痛較劇,痛引腮腦,耳前或耳後臖核腫大疼痛,如腫塞耳道,可出現暫時聽力減退[2][2]

檢查耳道見侷限紅腫,高突如半球狀,頂部可見黃色膿點,周圍肌膚紅赤,潰破時可見黃稠膿液,破後有少許膿血流出[2][2]

全身可有發熱寒熱往來口苦咽乾小便短黃,大便祕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2][2]

5 證候分析

肝膽溼熱上結耳道,燻灼肌膚,故侷限性紅腫或瀰漫性腫脹爲甚,疼痛較劇[2]

腫甚堵塞耳竅,故有暫時聽力減退,耳部脈絡多連頭面,故痛連腮部頭部[2]

若邪毒阻滯脈絡,則耳前後臖核腫大疼痛[2]

若熱腐肌肉,則化膿[2]

肝膽鬱熱,故發熱寒熱往來口苦咽乾舌質紅,舌苔黃膩等[2]

脈弦數也是肝熱之象[2]

6 耳癤·肝膽溼熱證的治療

6.1 方藥治療

6.1.1 治法

清瀉肝膽利溼消腫[2]

6.1.2 方藥

可選用銀花解毒湯[備註]銀花解毒湯(《瘍科心得集》):銀花、地丁犀角赤茯苓連翹丹皮川連夏枯草:方中金銀花地丁連翹川連清熱解毒消腫,夏枯草丹皮清肝瀉熱,赤茯苓利水滲溼消腫[2]

肝膽溼熱較盛可用龍膽瀉肝湯,膿已成未破者加皁角刺、炙穿山甲,或用仙方活命飲,亦可服用牛黃解毒丸[2]

6.2 外治法

外治可用內服中藥渣再煎,取汁熱敷耳部,以清熱毒行氣血,消癤腫[2]

可用黃連膏紫金錠塗敷[2]

對耳前後腫大之臖核,可用金黃膏,或紫金錠外敷[2]

癤腫已成膿者,可切開排膿,或用針挑破膿頭,放出膿血後敷黃連膏[2]

可用蟾酥丸磨水塗疔上[3]

7 耳癤患者日常保健

耳癤患者注意耳部衛生,戒除挖耳習慣,游泳前耳道口塞以塗有凡士林的棉球,如有水灌入,應耳口朝下,單足跳躍,使耳內積水倒出[3]

患病後,睡眠時患耳應在下側,但注意不能受到壓迫[3]

8 關於耳癤

耳癤(ear furuncle[4])爲病名。又稱耳疔(見《瘡瘍經驗全書》卷一)[4]外耳道癤[4]。是指生於外耳道的癤腫[4]。以耳道侷限性紅腫疼痛,隆起如椒目爲主要表現[4]

耳癤現常分爲風熱邪毒證、肝膽溼熱證等證進行治療。

詳見耳癤條。

9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1-12.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0.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治療耳癤·肝膽溼熱證的方劑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