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魚咬傷

皮膚科 其他動物所致的皮膚病 寄生蟲、昆蟲及其他動物性皮膚病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概述

海洋中魚類品種很多,其中有毒的魚亦有不少,在大西洋沿岸有棘狀狗魚、黑淺鱈、海鰩魚、鮎魚及瞻魚等,都是毒魚。在我國的渤海及黃海常見的刺人的毒魚主要是鬼鮋、赤虹、鯒魚,它們體表都有毒刺,毒刺和體內的毒腺相通,當下海捕魚或採集海產品時,常被毒魚刺傷,引起皮炎,嚴重者可危及生命。發病以夏秋季多見,主要見於青年男性。被刺後,傷口立即流血,並覺疼痛難忍,可持續數小時,然後傷口周圍出現廣泛性紅腫,好似蜂窩織炎。治療應抬高患處,用鹽酸依米丁吐根鹼注射液1ml(0.03~0.06g)在傷口近心端作皮下注射,疼痛可在數分鐘後緩解。

2 疾病名稱

毒魚刺傷

3 英文名稱

venomous fishes sting

5 分類

皮膚科 > 寄生蟲、昆蟲及其他動物性皮膚病 > 其他動物所致的皮膚

6 ICD號

T63.5

7 流行病學

發病以夏秋季多見,主要見於青年男性。目前沒有相關的其他描述。

8 病因

人在海水中接觸到毒魚時,則可被其刺傷,引起發病。

8.1 鬼鮋

俗稱海蜇子、蠍子魚、毒騰、鬼騰、鋸鮋。爲硬骨魚類,喜在海底或海邊的石縫及沙土中生活,體長呈黑褐色,體表無鱗,口大,頭部有較多分散的粗鈍頭棘,背部有許多尖銳的長鰭棘,頭尾各有一鰭棘,這兩種棘的兩旁各有深溝與基部的囊狀毒腺相通。當赤足下海踏在鬼鮋上或在海中觸碰了它,鰭棘刺入皮膚,毒液由棘溝注入皮內,引起皮膚損  傷。

8.2 赤魟

俗稱黃鱝、滑子魚、洋魚、黃邊撈子、鮠骨魚、土魚等,爲軟骨魚類,尾部有1對扁平鋸齒狀尾棘,棘上有溝和基底的毒腺相通。在海中若觸及赤魟,其體表的棘溝刺入皮膚,體內的毒液由棘溝注入人體,引起皮膚損傷

8.3 鯒魚

俗稱柺子魚、牛尾魚,背上有兩個鰭,在前鰭的前後各有一個獨立的短棘,能刺傷皮膚並注入毒液,引起皮膚損傷

9 病機

人在海水中接觸到毒魚時,則可被其刺傷。毒液由棘刺注入人體,引起疾病。

10 毒魚刺傷的臨牀表現

發病以夏秋季多見,主要見於青年男性。被刺後,傷口立即流血,並覺疼痛難忍,可持續數小時,然後傷口周圍出現廣泛性紅腫,好似蜂窩織炎。如病情繼續發展,則局部組織腫脹更顯著,變爲紫黑色並出現瘀點。常見於手足露出部位。輕者一週消退,重者可伴發嘔吐腹痛大汗虛脫心律失常,甚至出現全身肌肉麻痹死亡。

除有皮膚損傷外尚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症狀。由於毒魚體內毒液是由分子量不同的肽、蛋白質、多種酶和其它物質組成,這種毒素的理化性質不夠穩定,加熱後易被破壞,若注入的毒素較多,可出現噁心嘔吐腹瀉多汗虛脫心悸,嚴重者可出現抽搐譫語、呼吸及肌肉麻痹而死亡。

毒魚刺傷發生於夏秋季節,青年男性多見,多因赤腳下海及手工操作,故多傷及手足部位。

11 毒魚刺傷的併發症

心律失常,甚至出現全身肌肉麻痹死亡。

12 診斷

夏秋季,人在海水中接觸到毒魚時被其刺傷,被刺後,傷口立即流血,並覺疼痛難忍,可持續數小時,然後傷口周圍出現廣泛性紅腫,好似蜂窩織炎

13 毒魚刺傷的治療

治療應抬高患處,立即給予解毒止痛處理,用利多卡因或1%普魯卡因在傷口周圍皮下注射或鹽酸依米丁吐根鹼注射液1ml(0.03~0.06g)在傷口近心端作皮下注射,疼痛可在數分鐘後緩解。也可用弱鹼性液體清洗傷口,並防止繼發感染。對重症患者應給予相應內科治療。出現中毒症狀要及時進行搶救。給予抗組胺藥皮質類固醇,必要時可口服季德勝蛇藥片

處理注意:醫生首先把刀片燒燙,然後在刺傷部位周圍呈放射狀切開,局部皮膚燒灼,使中毒組織變性。與此同時,對患者大量輸液,以利排出毒素,並口服、外敷季德勝蛇藥,達到清熱解毒作用。第二天,患者腫脹範圍擴大至上臂,手背腫脹尤其厲害。繼續治療並進行監護三天後,腫脹消退檢查並無血液神經以及心臟異常,患者病情穩定出院。

14 預後

重者可伴發嘔吐腹痛大汗虛脫心律失常,甚至出現全身肌肉麻痹死亡。

15 毒魚刺傷的預防

對下海游泳者及漁民做好宣傳,在安全水域游泳,若遇毒魚切勿用手推移。漁民應學會識別毒魚,捕撈分類時應將毒魚另作處理,不可混合堆放。下海作業應加強個人防護,不要赤足下海。喫海鮮時應以大衆化海鮮爲主,如確想品嚐罕見海魚,在宰殺時一定要注意。一旦不小心毒魚刺傷,可立即用針燒燙後刺入被刺傷部位,放低患肢,用消毒繃帶紮緊手腕部近心端,防止毒液隨血液流到別處,同時立即送往正規醫院採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千萬不可麻痹大意。

治療毒魚咬傷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