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桑子葉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ē sāng zǐ yè

2 出處

出自《福建中草藥

3 拼音名

Chē Sānɡ Zǐ Yè

4 英文名

Leaf of Clammy Hopseedbush

5 別名

破故紙

6 來源

藥材基源:爲無患子科植物車桑子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odonaea viscosa(L.) Jacq.[Ptelea viscosa L.]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鮮用或曬乾備用。

7 形態

車桑子,灌木或小喬木,高1-3m或更高。小枝扁,有狹翅或棱角,覆有膠狀粘液。單葉互生;葉柄短或近無柄;葉片紙質,形狀大小變異很大,線形、線狀匙形、線狀披針形、倒披針形或長圓形,長5-12cm,寬0.5-4cm,先端短尖、鈍或圓,全緣或不明顯的淺波狀,兩面有粘流,無毛,干時光亮。花單懷,雌雄異株朱;花序頂生或在小枝上部腋生,比葉短,密花,主軸和分枝均有棱角;花梗纖細,長2-5mm,有時可達1cm;萼片4,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約3mm,先端鈍,雄蕊7或8,花絲長不及1mm,花葯長2.5mm,內屈,有腺點;子房橢圓形,外面有膠狀粘液,2或3室花柱長約6mm,先端2或3深裂。蒴果倒心形或扁球形,2或3翅寬1.8-2.5cm,種皮膜質或紙質,有脈紋。種子每室1或2顆,透鏡狀,黑色。花期秋末,果期冬末春初。

8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乾旱山坡、曠地或海邊的沙土上。

資源分佈分佈於我國東南部、南部至西南部。

9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溼潤的氣候,在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的環境生長良好。一般分佈於低海拔地帶。對土壤要求不嚴,以砂質壤土種植爲宜。

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選五年生以上的壯齡母株留種,採回後晾乾置通風貯藏。春播,開溝條播,行距30cm,種子粒距5cm,覆土2-3cm,澆水保溼。當苗高35cm左右移栽。按行株距150cm/150cm開穴,每穴栽1株,稍壓緊,澆足定根水。

10 化學成份

葉含β-谷甾醇、豆甾醇(Stigmasterol)和異鼠李素(Isorhamnetin),還含樹脂鞣質樹膠生物鹼等。樹脂中含有車桑子酸(Hautriwaicacid)。種子含油12.04-13.58%。其脂肪酸的含量爲亞油酸57.09%,油酸16.44%,棕櫚酸11.29%,硬脂酸9.86%,花生酸3.75%,亞麻酸1.57%。此外,該植物還含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阿拉伯糖葡萄糖鼠李糖和綠原酸(Chlorogenicacid)、咖啡酸(Caffeicacid)等。

花的揮發油含戊醇(pentanol),β-蒎烯(β-pinene),月桂烯(myrcene),檸檬烯(limonene),γ-松油醇(γ-terpinoeol),牛兒醇(geraniol),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對聚傘花素(P-cymene),香茅醛(citronellal),芳樟醇(linalool),醋酸芳酯(linalyl acetate)。

11 性味

味微苦;辛;性平

12 功能主治

舉一反三熱利溼解毒消腫。主淋證癃閉皮膚瘙癢;癰腫瘡癤;湯火傷

13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鮮品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14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