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癰·瘀滯化熱證

內癰 中醫學 外傷性疾病與周圍血管疾病 中醫外科學 腸癰 瘡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áng yōng ·yū zhì huà rè zhèng

2 英文參考

intestinal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static blood and stagnated qi transforming into hea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腸癰·瘀滯化熱證(intestinal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static blood and stagnated qi transforming into heat)是指氣滯血瘀,日久化熱,以右下腹痛加劇,有明顯跳痛及肌緊張,發熱口乾便祕溲赤,舌質紅,舌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數爲常見症的腸癰證候[1]

4 關於腸癰

腸癰(intestinal abscess)爲病名[2][3]。出《黃帝內經素問·厥論》。又稱縮腳腸癰絞腸痧[3]。是指發於腸腑的癰[3]。以發熱,右少腹疼痛拘急,或觸及包塊爲主要表現[4]。其發生部位不一,有大腸癰小腸癰直腸癰的不同[4]腸癰外科常見急腹症,以持續伴有陣發性加劇的右下腹痛、肌緊張、反跳痛爲特徵。可發於任何年齡,多見於青壯年。

腸癰包括西醫的急性闌尾炎闌尾周圍膿腫等病[4]急性闌尾炎慢性闌尾炎可參考本證治療。

詳見腸癰條。

5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00.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82.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