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獻學 2015年10月1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中醫文獻學是以中醫醫籍文獻爲研究對象的中醫學科[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中醫文獻學是文獻學的分支學科,主要研究中醫文獻的起源、發展、整理、校勘和發掘運用。文獻是記錄知識的載體。我國人民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知識,藉助於各種物質載體(如竹片、木片、帛、紙、膠片、磁帶等載體)記錄下來。這種記錄在載體上的有關中醫藥學的文字、圖形、聲頻、視頻等,統稱爲中醫文獻。中醫文獻包括古典文獻和現代文獻兩部分。古典文獻是指“五四”運動以前雕版、活字版印刷和手抄等古籍,以及碑銘拓本、匋文(刻在陶器上)、甲骨(刻在龜甲或牛骨上)、金石(刻在銅器或石頭上)、簡牘(寫在竹片、木片上)、縑帛(寫在絲織品上)等載體上的醫學文獻;現代文獻是指五四運動以後的文獻資料,包括各種圖書、期刊、學術報告、會議文獻、學位論文等。中醫文獻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狹義的中醫文獻學是專指對中醫古典文獻進行編纂、校勘、註釋等研究和整理的學問,其基本任務是運用校讎學家的方法、經驗和成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對古典中醫文獻進行考校訂正、復原存真、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廣義的中醫文獻學包括着對現代中醫文獻的研究和整理,並發展爲運用現代科學的知識和方法對一切中醫文獻進行研究、整理和使用的學問。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