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郄 2016年03月28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陰郄:1.經穴名;2.經穴別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8.

經穴名·陰郄

[穴位基礎信息表]陰郄|Yingxi|Yinhsi|Yin Tortuosity|HT6|6|C6||H6|H6|He6

陰郄爲經穴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8.(Yīnxì[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HT6)。出《備急千金要方》。《鍼灸甲乙經》名手少陰郄[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1.。屬手少陰心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8.。陰郄是手少陰心經的郄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8.[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陰爲陽之對,郄即孔隙,此穴爲手少陰經之郄穴,故名陰郄[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8.

標準定位

陰郄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陰郄位於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1.

陰郄在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0.5寸,尺側屈腕肌腱的橈側緣。仰掌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8.

取法

仰掌,在尺側腕屈肌腱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處取穴。

陰郄在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0.5寸,尺側屈腕肌腱的橈側緣。仰掌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8.

穴位解剖

陰郄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尺側腕屈肌橈側緣。血管、神經分佈同靈道。皮薄,由前臂內側皮神經分佈。在皮下筋膜內除皮神經外,尚有起於手背靜脈尺側部的貴要靜脈。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在尺側腕屈肌的橈側,可達尺神經和尺動、靜脈之間。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尺側腕屈肌腱橈側緣→尺神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8.

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尺側爲尺神經;並有尺動脈通過[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1.

特異性

手少陰經之郄穴。

功用

清心安神。

陰郄有清心滋陰、安神固表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8.

主治病症

陰郄主要用於心肺及陰虛疾患等:如頭痛、眩暈、心痛、驚悸怔忡、咳嗽吐血、失眠、健忘、小兒骨蒸、盜汗、衄血、失音、胃脘痛、霍亂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8.

現代又多用陰郄治療神經衰弱、肺結核、胃出血、急性舌骨肌麻痹、局部軟組織損傷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8.

陰郄主治心痛,驚悸,盜汗,衄血,失音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1.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神經衰弱,癲癇;

2.五官科系統疾病:鼻出血,急性舌骨肌麻痹;

3.其它:胃出血,心絞痛,肺結核,子宮內膜炎。

刺灸法

刺法

直刺0.3~0.5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1.

一般直刺0.2~0.5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8.

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並可循經下行至無名指和小指,或循經上行至前臂、肘窩、上臂內側,有患者針感還可傳向胸部。

針刺時避開尺動、靜脈。

灸法

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8.

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1.

艾炷灸1~3壯,艾條灸10~15分鐘。

配伍

陰郄穴配內關、心俞治心痛;配百勞、肺俞、定喘治肺結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8.

陰郄穴配後溪治盜汗[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8.

陰郄配心俞、神道,有通陽行氣,寧心定悸的作用,主治心痛,心悸,神經衰弱。

陰郄配尺澤、魚際,有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主治衄血、吐血。

陰郄配後溪、三陰交,有清虛熱,斂陰液的作用,主治陰虛盜汗,骨蒸勞熱。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驚,心痛,手陰郄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失喑不能言。

《鍼灸大成》:主鼻衄,吐血。

研究進展

肺結核盜汗:針刺用補法,有痠麻感到達掌側和指根便出針,出針後艾炷灸3~5壯。

針刺陰郄穴,可使部分癲癇大發作患者的腦電圖趨向規則化。

對膀胱功能有調整作用:當針刺該穴對膀胱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可使張力低下者上升,張力緊張者松馳。

經穴別名·陰郄

陰郄爲經穴別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8.。出《醫學原始》。即氣之陰郄,即長強[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8.

長強爲經穴名(Chángqiáng GVl)[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8.。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別名氣之陰郄、橛骨、氣郄、爲之、骨骶[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9.。屬督脈[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8.。長強是督脈的絡穴,少陰所結[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8.。足少陰心經、足少陽三焦經之會[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8.。長爲短之對,強爲弱之對,脊柱長而強韌,穴在其下,故名長強[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8.

陰郄位於會陰區,尾骨下方,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8.。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8.。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肛尾韌帶[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8.。布有尾骨神經後支,肛門神經;以及肛門動、靜脈分支[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9.

陰郄有通任督,調腸腑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8.。主要用於前後二陰及神志疾患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8.。如女陰瘙癢;陰囊溼疹、前列腺炎、遺精、陽痿;小便黃閉;痔疾、脫肛、腸炎、痢疾、便祕、便血;癲癇、精神分裂症及脊強瘈瘲、小兒囟陷、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8.。本穴配承山灸治痔疾;配百會、氣海治脫肛;配腰奇治癲癇[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8.

一般針尖向上與骶骨平行刺入0.5~1.0寸,不得刺穿直腸,以防感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8.。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9.

現代研究[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8.:①針刺家兔“長強”,能調整結腸運動,使實驗性結腸低緊張度者內壓升高,高緊張度者內壓降低。②據報道:長強、水分穴針麻用於多種婦產科手術,有效率高達97%。

[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