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虛 2015年12月2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陽虛爲證候名,是指機體陽氣不足,機能減退或衰弱,代謝活動減退,機體反應性低下,陽熱不足的病理變化[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表現爲面色㿠白、手足不溫、怕冷、易出汗、大便稀、小便清白、口脣色淡、口淡無味、食慾不振、舌質淡、苔而潤、脈虛弱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0. 。治宜溫補陽氣。《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陽虛則外寒。”通常多指氣虛或命門火衰,因氣與命門均屬陽。肺主氣,氣虛多屬肺氣虛或中氣不足,因而表氣不固,故外寒;陽虛則陰盛,故命門火衰亦多見功能衰憊、濁陰積瀦的病證。此外,心陽虛、脾陽虛等亦屬陽虛範疇[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1.  。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