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黃 2016年09月27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陽黃(yang jaundic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證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1.。黃疸兩大類型之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1.。見《傷寒微旨論》。因溼熱所致者,爲陽黃[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19.。黃色鮮明,常伴發熱口渴、嘔惡腹滿等症,病程多短,多屬外感所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19.

陽黃的定義

《中醫藥學名詞》(2004):陽黃是指以發熱,煩渴,身目黃色鮮明如橘子色,小便色深如濃茶爲主要表現的黃疸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中醫藥學名詞》(2010):陽黃是指邪熱亢盛,以發熱,煩渴,身目黃色鮮明如橘子色,小便色深如濃茶爲主要表現的黃疸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關於黃疸

黃疸(jaundic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5.。是指以面目發黃、身黃、小便黃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古代亦稱黃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19.[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5.。目睛黃染尤爲黃疸的主要特徵[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86.。主要由脾溼胃熱、燻蒸肝膽、膽液不循常道而溢於肌膚所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19.。黃疸有屬陰屬陽,在髒在腑之分[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5.。《臨證指南醫案·疸》:“黃疸,身黃目黃溺黃之謂也,病以溼得之,有陰有陽,在腑在髒。陽黃之作,溼從火化,瘀熱在裏,膽熱液泄……燻蒸遏鬱,侵於肺則身目俱黃,熱流膀胱,溺色爲之變赤,黃如橘子色,陽主明,治在胃。陰黃之作,溼從寒水,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爲溼所阻,漬於脾,浸淫肌肉,溢於皮膚,色如燻黃,陰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黃疸分成陽證和陰證兩大類,稱爲陽黃和陰黃[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19.[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5.。歷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黃、黃疸二十八候等分類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5.

《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

《黃帝內經靈樞·論疾診尺》:“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

黃疸病應早發現,早治療。《金匱要略·黃疸病》提出:“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爲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爲難治。”這說明黃疸病經過妥善治療,一般在短期內,黃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勝邪,病情反而加劇者,則較爲難治。

鍼灸治療急性黃疸性肝炎有顯著效果[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1-73.。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效果較好;其他原因引起的黃疸,鍼灸可作配合治療。

急性期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黃疸可見於肝細胞損傷、壞死,各種原因引起的膽道阻塞、膽汁鬱滯及溶血性黃疸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5.

膽源性黃疸、阻塞性黃疸和溶血性黃疸等均屬“黃疸”範疇。

現代醫學的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症、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黃疸證候者,可參照治療[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1-73.

詳見黃疸條。

陽黃的病因病機

《景嶽全書·雜證謨》:“陽黃證因溼多成熱,熱則生黃,此即所謂溼熱證也。”由溼熱蘊蒸肝膽,膽熱液泄,外滲肌膚,下流膀胱而致一身面目及小便盡黃[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1.

陽盛熱重,溼從熱化,溼鬱熱蒸,疏泄功能阻滯,膽液橫溢而致。砂、石、蟲體阻滯膽道,膽液外溢亦致發黃。

陽黃的症狀

主要症狀爲發熱,煩渴,身目黃色鮮明如橘子色,小便色深如濃茶,伴食慾減退或噁心嘔吐,大便不暢,腹脹脅痛,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1.

陽黃的辨證治療

陽黃的鍼灸治療

治則:清化溼熱,疏泄肝膽

處方:膽俞、陰陵泉、太沖、內庭

方義:膽俞利膽泄肝,清熱化溼;陰陵泉乃脾經合穴,配胃經滎穴內庭,以瀉脾胃溼熱之邪;太沖乃肝經原穴,疏泄肝膽。熱退溼除,肝疏膽利,膽汁循於常道,黃疸可退。

隨證配穴:噁心欲吐—內關,腹脹便祕—天樞。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爲一療程。

熱重於溼

陽黃·熱重於溼證(yang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heat predominating over dampness[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溼熱蘊結,熱邪偏重,以初起目白睛發黃,迅速至全身發黃,黃疸較重,色澤鮮明,壯熱口渴,心中懊𢙐,噁心,嘔吐,納呆,小便赤黃、短少,大便祕結,脅脹痛而拒按,舌紅苔黃膩或黃燥,脈弦數或滑數等爲常見症的陽黃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症狀

身目俱黃,黃色鮮明,發熱口渴。或見心中懊𢙐,腹部脹滿,口乾而苦,噁心欲吐。小便短少黃赤,大便祕結,舌苔黃膩,脈象弦數。[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86.

證候分析

溼熱蘊蒸,膽汁外溢肌膚,因熱爲陽邪,故黃色鮮明。發熱口渴,小便短少黃赤,是溼熱之邪方盛,熱耗津液,膀胱爲邪熱所擾,氣化不利所致。陽明熱盛則大便祕結,腑氣不通,則腹部脹滿。溼熱蘊結,肝膽熱盛,故苔黃膩,脈象弦數。心中懊𢙐,噁心欲吐,口乾而苦,均爲溼熱燻蒸,胃濁和膽汁上逆所引起。[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86.

治法

清熱利溼,佐以泄下[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86.

黃疸熱重於溼者的方藥治療

熱重於溼者,常用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大柴胡湯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1.

可以茵陳蒿湯[備註]茵陳蒿湯(《傷寒論》):茵陳蒿、山梔、大黃加味。方中茵陳爲清熱利溼、除黃之要藥,用量宜偏重;梔子、大黃清熱瀉下。並可酌加茯苓、豬苓、滑石等滲溼之品,使溼熱之邪從二便而去。如脅痛較甚,可加柴胡、鬱金、川楝子等疏肝理氣之品。如噁心欲吐,可加橘皮、竹茹。如心中懊𢙐,可加黃連,龍膽草。對苦寒藥的應用,要隨時注意熱的程度和變化,如苦寒太過或日久失治,可轉爲溼重予熱或寒溼偏勝,甚至成爲陰黃。[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86.

如因砂石阻滯膽道,而見身目染黃,右脅疼痛,牽引肩背,或有惡寒發熱,大便色淡灰白,宜用大柴胡湯[備註]大柴胡湯(《傷寒論》):柴胡、黃芩、半夏、枳實、白芍藥、大黃、生薑、大棗加茵陳、金錢草、鬱金以疏肝利膽,清熱退黃。如因蟲體阻滯膽道,突然出現黃疸,脅痛時發時止,痛而有鑽頂感,宜用烏梅丸[備註]烏梅丸(《傷寒論》):烏梅、黃連、黃柏、人蔘、當歸、附子、桂枝、蜀椒、乾薑、細辛加茵陳、山梔以安蛔止痛,利膽退黃。[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86.

黃疸熱重於溼者的鍼灸治療

取陰陵泉、肝俞、膽俞、至陽、足三裏、中封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19.。陽黃加陽陵泉、太沖、建裏;腹脹嘔惡加內關、通谷;熱甚加曲池、內庭[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19.

肝膽溼熱

陽黃·肝膽溼熱證(yang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damp-heat in liver and gallbladder[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溼熱內蘊,肝膽疏泄失常,以身目俱黃,黃色鮮明,發熱口渴,心中懊𢙐,口乾而苦,納呆厭油,噁心欲吐,腹滿脅痛,大便祕結或呈灰白色,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爲常見症的陽黃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症狀

身目俱黃,黃色鮮明,發熱口渴,心中懊𢙐,口乾而苦,噁心欲吐,腹滿脅痛,大便祕結或呈灰白色,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1-73.

證候分析

溼熱交蒸,燻於肝膽,膽汁外溢於皮膚,且因熱爲陽邪,故身目發黃而色鮮明。心中懊𢙐、噁心嘔吐,乃溼熱燻蒸、胃濁上逆所引起。溼熱內盛,而熱邪尤重,故發熱口渴、大便祕結。若膽汁外溢皮膚,則大便呈灰白色。腹滿脅痛,口乾而苦,乃溼熱犯及肝膽之故。舌脈爲溼熱燻蒸肝膽之象。[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1-73.

黃疸肝膽溼熱者的鍼灸治療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1-73.

治法:清利溼熱,疏泄肝膽。

選穴:以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穴爲主。取膽俞、陽陵泉、太沖、腕骨穴。

隨證配穴:熱重者,加大椎。便祕者,加大腸俞。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膽俞、陽陵泉清瀉溼熱,配太沖疏通肝膽氣機而退黃。腕骨爲小腸經原穴,以助小腸泌別清濁而達祛溼退黃之功。

溼重於熱

陽黃·溼重於熱證(yang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dampness predominating over heat[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溼熱蘊結,溼邪偏重,以身目發黃如橘,無發熱或身熱不揚,頭重身困,嗜臥乏力,胸脘痞悶,納呆嘔惡,厭食油膩,口黏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舌苔厚膩微黃,脈濡數或弦滑等爲常見症的陽黃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症狀

身目俱黃,但不如前者鮮明,頭重身困,胸脘痞滿,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脹,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膩微黃,脈象弦滑或濡緩[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86.

證候分析

溼遏熱壅,膽汁不循常道,溢於肌膚,故身目色黃。因溼重於熱,溼爲陰邪,故其色不如前者鮮明。頭重身困,爲溼邪內阻,清陽不得發越之故。胸脘痞滿,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脹便溏,乃溼困脾胃,濁邪不化,脾胃運化功能減退所致。舌苔厚膩微黃,脈象弦滑或濡緩,均爲溼重熱輕之徵。[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86.

治法

利溼化濁,佐以清熱[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86.

黃疸溼重於熱者的方藥治療

溼重於熱者,可用茵陳五苓散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1.

可以茵陳五苓散[備註]茵陳五苓散(《金匱要略方論》):茵陳蒿、桂枝、茯苓、白朮、澤瀉、豬苓合甘露消毒丹[備註]甘露消毒丹(《溫熱經緯》):滑石、茵陳、黃芩、石菖蒲、川貝母、木通、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蔻仁加減。前方以茵陳爲主藥,配以五苓散化氣利溼,使溼從小便而去。後方用黃芩、木通等之苦寒清熱化溼及藿香、蔻仁等芳香化濁之品,以宣利氣機而化溼濁。本證遷延日久,或用藥過於苦寒,可轉入陰黃,則按陰黃施治。[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86.

陽黃初起見表證者,宜先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備註]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傷寒論》):麻黃、杏仁、生梓白皮、連軺、赤小豆、甘草、生薑、大棗以解表清熱利溼。如熱留未退,乃因溼熱未得透泄,可加用梔子柏皮湯[備註]梔子柏皮湯(《傷寒論》):梔子、甘草、黃柏以增強泄熱利溼作用。在病程中如見陽明熱盛,灼傷津液,積滯成實,大便不通,宜用大黃硝石湯[備註]大黃硝石湯(《金匱要略方論》):大黃、黃柏、硝石、梔子瀉熱去實,急下存陰。[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86.

黃疸溼重於熱者的鍼灸治療

取陰陵泉、肝俞、膽俞、至陽、足三裏、中封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19.。陽黃加陽陵泉、太沖、建裏;腹脹嘔惡加內關、通谷。便溏加天樞、神闕[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19.

溼困脾胃

陽黃·溼困脾胃證(yang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dampness retaining in spleen and stomach[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溼熱蘊結於脾胃,以身目俱黃,黃色晦滯,頭重身困,胸脘痞滿,噁心納少,腹脹,大便溏垢,苔膩微黃,脈弦滑或濡緩等爲常見症的陽黃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症狀

身目俱黃,黃色晦滯,頭重身困,脘腹痞滿,噁心納少,腹脹,大便溏薄,苔膩微黃,脈弦滑或濡緩。

證候分析

溼困脾胃致運化失職,溼濁內生,阻遏肝膽,膽汁外溢皮膚,故身目俱黃。溼爲陰邪,故黃色晦滯。睥主肌肉四肢,睥爲溼困則頭重身困。運化失職,則脘腹痞滿、噁心納少、腹脹便溏。舌脈爲溼邪困睥之象。

黃疸溼困脾胃者的鍼灸治療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1-73.

治法:健睥和胃,利溼化濁。

選穴:以足太陰睥經、足陽明胃經穴爲主。取至陽、睥俞、膽俞、中脘、足三裏、三陰交穴。

隨證配穴:腹脹便溏甚者,加天樞、關元。

刺灸方法:針用平補平瀉,並可加灸。

方義:至陽爲督脈經氣所注,鍼灸並用可溫通陽氣,且爲退黃要穴。中脘爲六腑之會,配足三裏、睥俞有健脾和胃化溼的功效。膽俞以通利膽腑,三陰交導溼下行。

溼熱兼表

陽黃·溼熱兼表證(yang jaundice with superficial syndrome and damp-heat[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黃疸初起,表邪未解,溼熱內蘊,以目微黃,小便黃,脘腹滿悶,不思飲食,伴惡寒發熱,頭身重痛,倦怠乏力,苔微黃膩,脈浮數等爲常見症的陽黃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膽腑鬱熱

陽黃·膽腑鬱熱證(yang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heat stagnation in gallbladder[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溼熱鬱於膽腑,以身目發黃鮮明,右脅劇痛且放射至肩背,壯熱或寒熱往來,口苦咽乾,嘔逆,尿黃,便祕,舌紅,苔黃幹,脈弦數等爲常見症的陽黃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