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和湯 2009年12月1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外科全生集》:陽和湯

處方

熟地黃30克 麻黃1.5克 鹿角膠9克 白芥子6克(炒,研)肉桂3克 生甘草3克 炮姜炭1.5克

藥理作用

對結核菌的抑制作用 《中成藥研究》1981(11):41,據對5例頑固結核病例的痰培養進行抑菌試驗,證實本方確有抑制結核菌作用。但方中七種藥物單用則無作用或作用不明顯。

功能主治

溫陽補血,散寒通滯。治陽虛寒凝而成之流注、陰疽、脫疽、鶴膝風、石疽、貼骨疽等漫腫無頭,平塌白陷,皮色不變,痠痛無熱,口不渴,舌淡苔白者。現用於骨結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結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無菌性肌肉深部膿腫、坐骨神經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哮喘、腹膜結核、婦女乳腺小葉增生、痛經等證屬陽虛寒凝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注意

瘡瘍陽證、陰虛有熱及破潰日久者均忌用。

備註

方中重用熟地大補營血爲君;鹿角膠生精補髓,養血溫陽爲臣;姜炭破陰和陽,肉桂溫經通脈,白芥子消痰散結,麻黃調血脈,通腠理,均以爲佐;生甘草解膿毒而和諸藥爲使。諸藥合用,陽回陰消,血脈宣通,用於陰寒之證,猶如離照當空,陰霾四散,故名"陽和湯"。

摘錄

《外科全生集》

《外科全生集》卷四

組成

熟地1兩,肉桂1錢(去皮,研粉),麻黃5分,鹿角膠3錢,白芥子2錢,姜炭5分,生甘草1錢。

功效

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主治

鶴膝風、貼骨疽,及一切陰疽。患處漫腫無頭,痠痛無熱,皮色不變,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脈沉細等。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加減

如治乳解、乳巖、加土貝5錢。

用藥禁忌

乳巖萬不可用,陰虛有熱及破潰日久者,不可沾脣;半陰半陽之證忌用。

藥理作用

對結核菌的抑制作用《中成藥研究》(1981;11:41);據對5例頑固性結核病例的痰培養進行抑菌試驗,證實本方確有抑制結核菌作用。但方中七種藥物單用則無作用或作用不明顯。

臨牀應用

1.腦疽:友人周慕蓮君患腦疽初起,察其屬陰性,法當與陽和湯,顧大便五日未行,疑其有熱結,爲之躊躇者再,誰知服湯後,次早項背轉動便易,大便暢下,乃悟其大便之閉,亦屬寒性故也。
2.骨與關節結核:用本方湯劑或丸劑配合外治法,治療74例骨與關節結核,結果有效率達81%。作者認爲該療法有良好的止痛,消腫作用,能促進潰瘍及瘻管癒合,改善全身症狀。且該法不用石膏固定,患肢可較早活動,避免關節強直,防止部分併發症的發生。《中華外科雜誌》(1959;5:458):本方配合犀黃丸內外同治,治療骨結核60例,陽虛者肉桂、炮姜可增加1-2倍,或加附子;療程5個月左右。結果:X線證實骨質完全癒合、臨牀症狀消炎者19例;骨質破壞停止,部分吸收好轉,臨牀症狀減輕者8例;臨牀症狀減輕,但未經X線複查者33例。患者服藥1月後,體重增加,精神好轉,疼痛消失,食慾增加。有寒性膿腫者,服藥後膿腫停止發展或縮小;有竇道者,創口分泌物於30-40天左右明顯減少;血沉逐漸恢復正常。
3.骨瘤:肖某某,男,十七歲,未婚,石阡縣龍硐公社人。一九八○年十月就診。數月前左頸部長包塊一個約雞蛋大,不痛,推之不移,壓之不痛,面色無華,精神萎頓,形寒肢冷,舌質胖嫩,脈象沉細無力,診爲骨瘤,證屬正氣虛衰,陰寒凝滯,宜用溫陽散寒、扶正通瘀法治療。以陽和湯加附片10g,每日1劑,水煎,服3次。連服50餘劑後,包塊全消,諸症皆愈,僅患處皮膚留有較深色素。
4.乳核:姚某某,女性,十八歲,未婚。初時乳部長一硬疙瘩,繼之漸次增大,疼痛異常,求診於餘。檢視乳房並無破潰,脈緩,舌淡,屬乳核陰症,爲擬陽和湯全方加貝母4錢,4劑而愈。
5.乳腺小葉增生症;本證中醫稱“乳癖”。用本方加香附、青陳皮、鬱金、治療屬虛寒型者10例。服藥6-8劑後,腫塊及症狀逐漸消失,隨訪1年以上未見覆發。
3.坐骨神經炎:本方加味治療30例,結果:臨牀治癒(疼痛消失,行走自如)25例,好轉(尚有輕微疼痛)4例,無效1例。有效病例療程一般爲10-20天,一般服藥1-2劑後自覺發熱汗出,疼痛即有緩解,服藥5-8劑後,疼痛明顯減輕。對於病程短而疼痛劇烈者,療效高,療程也短;反之則療程較長而療效亦差。服藥期間未見不良反應。

各家論述

1.《成方便讀》:以熟地大補陰血之藥爲君;恐草木無情,力難充足,又以鹿角膠有形精血之屬以贊助之;但既虛且寒,又非平補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姜之溫中散寒、能入血分者引領熟地、鹿膠直入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去皮裏膜外之痰;桂枝入營,麻黃達衛,共成解散之勳,以宣熟地、鹿角膠之滯;甘草不特協和諸藥,且賴其爲九土之精英,百毒遇上則化耳。
2.《中國醫學大辭典》:此方用熟地、姜、桂、鹿角以爲溫補之品,用麻黃以開腠理,用白芥子以消皮裏膜外之痰;且熟地得麻黃則補血不膩膈,麻黃得熟地則通絡而不發表,用治諸疽白陷,如日光一照,使寒疑悉解.故有陽和之名。
3.《方劑學》:方中重用熟地溫補營血爲主;鹿角膠性溫,爲血肉有情之品,生精補髓,養血助陽,強壯筋骨爲輔;姜炭、肉桂破陰和陽,溫經通脈;麻黃、白芥子通陽散滯而消痰結,合用能使血氣宣通,且又使熟地、鹿角膠補而不膩,於是補養之用,寓有溫通之火,均爲佐藥;甘草生用者,解膿毒而調諸藥。

附註

本方改爲丸劑,名“陽和丸”(見《中藥製劑手冊》)。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