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 2016年05月26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血證(blood diseas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證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8.。爲出血性疾患的統稱[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以出血爲主要症狀的一類病證,如吐血、嘔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及外傷出血、婦科經帶胎產出血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8.。見清·唐容川著《血證論》。現中醫臨牀也有將血液系統疾病作血證專科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8.

吐血·血證

吐血指血從口吐出,無明顯嘔惡及咳嗽[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04.。亦有泛指血從口吐出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04.。甚者可傾盆盈碗[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04.。本證包括上消化道出血之嘔血及呼吸系統出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04.

吐血的病因

多因酒熱辛肥,鬱怒憂思,勞欲體虛等導致胃熱壅盛,肝鬱化火,或心脾氣虛,血失統御而成[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04.。亦有因外感引動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04.

吐血的分類

吐血有外感吐血、內傷吐血、陰虛吐血、勞心吐血、勞傷吐血、氣鬱吐血、蓄熱吐血、傷胃吐血、傷酒吐血等命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04.

嘔血·血證

嘔血指血因嘔吐而出,有多至盈盆傾碗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6.。本證可見於食管及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消化性潰瘍、胃炎、胃動脈硬化、某些血液病等多種疾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6.

嘔血的病因病機

常因惱怒、過勞及傷於酒色所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6.。亦有因暴怒傷肝,氣火上逆者,兼見胸脅疼痛,心煩不寧,少寐多夢[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6.。甚者可見驚狂罵詈,不辨親疏[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6.。舌質紅,脈多弦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6.

嘔血的分型治療

治宜瀉肝清胃,用丹梔逍遙散、伐肝煎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6.

偏火旺者,可先用犀角地黃湯涼血止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6.

若肝木侮土,脾胃受傷,致營血失守,其症無脹無火而神疲脈虛者,則宜五陰煎、五福飲、理陰煎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6.

過勞所傷者,兼見遍身疼痛,時或發熱,宜用犀角地黃湯加當歸、肉桂、桃仁泥[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6.

飲酒過度,積熱動血者,宜葛黃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6.

房勞過度損傷肝腎者,兼見面赤足冷,煩躁口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6.

偏真陰虧損者,宜生脈散合加減八味丸,或用左歸飲、小營煎之類。偏氣虛陽衰者,宜異功散合八味丸,或五福飲、大補元煎之類[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6.

嘔血量多者,皆可合用花蕊石散[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6.

咯血·血證

《赤水玄珠》卷九:“咯血者,喉中常有血腥,一咯血即出,或鮮或紫者是也,又如細屑者亦是也。”

《張氏醫通·諸血門》:“咯血者,不嗽而喉中咯出小塊,或血點是也。其證最重,而勢甚微,常咯兩三日即止。蓋緣房勞傷腎,陰火載血而上。亦有兼痰而出者,腎虛水泛爲痰也。”

治宜滋陰降火,選用沙蔘麥冬湯、六味地黃丸加牛膝,或合茜根散加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9.。偏肺熱者,可用青餅子[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9.。若心經火旺,痰中帶血絲,治宜清心爲主,佐以清肺化痰,可用導赤飲加黃連、丹皮、血餘、蒲黃、天冬、寸冬、貝母、茯苓,或用太平丸等方(見《血證論》)[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9.

衄血·血證

衄血指非外傷性所致的頭部諸竅及肌表出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43.。《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陽絡指在上或屬表的絡脈而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43.

便血·血證

便血指以便血爲主症的疾患[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8.。便血多由溼熱、積滯、結毒侵襲腸胃,或風、熱客於下焦,血脈損傷所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8.。《金匱要略方論》以先便後血爲遠血,先血後便爲近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8.。因血在便前者,其來近,近者或在廣腸,或在肛門;血在便後者,其來遠,遠者或在小腸,或在於胃[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8.。近血又有腸風、髒毒之分[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8.。本證可見於消化性潰瘍,某些急性傳染病、血液病,以及結腸、直腸、肛門疾患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8.

便血的分類

後世多從病因分類,而有溼熱便血、積熱便血、熱毒下血、溼毒下血、酒積便血、中寒便血、腸游下血、蠱注下血等名稱[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8.

便血的病因及治療

便血經久不愈者,多由髒氣虧損,或久病而致肝失所藏,脾虛不能攝血,腎虛不能固下所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8.。治宜注重扶正,或祛邪與扶正兼顧[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8.。痢疾亦見血便應予區別[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8.

尿血·血證

尿血又名溺血,溲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47.。指血從尿道排出而無疼痛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47.。本證可見於腎結核、尿路感染、尿路結石、某些血液病等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47.

尿血的病因病機

《醫學心悟》卷三:“心主血,心氣熱,則遺熱於膀胱,陰血妄行而溺出焉。又肝主疏泄,肝火盛,亦令尿血。”

《雜病源流犀燭·五淋二濁源流》:“尿血,溺竅病也。其原由於腎虛。”

尿血與心、肝、腎三經關係較爲密切[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47.

尿血的症狀及治療

其證屬心肝火盛者,可伴見虛煩不眠,舌咽作痛,少腹脹滿,脅肋刺痛,口苦耳聾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47.。治以清熱爲主,用導赤散、清腸湯、龍膽瀉肝湯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47.

倘火盛傷陰,小便短赤帶血,目眩耳鳴,腰腿痠軟,舌質紅,脈弦細數者,宜滋陰清火,涼血止血,方用保陰煎、知柏地黃丸合小薊飲子[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47.

亦有日久導致脾腎氣虛,尿血淡紅,面色萎黃,飲食減少,腰痠肢冷,舌質淡,脈虛軟者,宜健脾補腎,益氣攝血,用補中益氣湯、無比山藥丸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4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