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 2009年01月22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血常規是臨牀上最基礎的化驗檢查之一。它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及血小板數量等。血常規用針刺法採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經稀釋後滴入特製的計算盤上,再置於顯微鏡下計算血細胞數目。血紅蛋白也稱爲血色素,遇鹽酸後變成褐色酸性血紅蛋白,然後再加蒸餾水,直到與標準比色柱顏色一致時,所讀到的液平面刻度,便是血紅蛋白的克數。血常規檢查也要同時進行血塗片,以便在顯微鏡下觀察紅細胞的大小、形態,及用血細胞分類計數器進行白細胞各類細胞的觀察與分類計數。

我國正常成人的紅細胞數量爲:男性(4.5~5.5)×1012/升;女性(3.5~5.0)×1012/升。而血中血紅蛋白的數量爲:男性120~165克/升;女性爲110~155克/升。臨牀上紅細胞與血紅蛋白數量上的增減往往相併行。

生理上紅細胞與血紅蛋白的增多,僅見於初生嬰兒,但以後可逐漸降至正常。在嚴重嘔吐、腹瀉或出大汗等機體脫水狀態下,因血液濃縮,可引致紅細胞與血紅蛋白的增多。在一氧化碳中毒、高山病或潛水病等缺氧狀態下,因機體緊急總動員,紅細胞與血紅蛋白也可相應增多。心力衰竭或先天性心臟病的病人,其血紅蛋白與紅細胞都可出現代償性增多。

而血紅蛋白與紅細胞數量的減少,則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貧血。偏食及喫素等不良飲食習慣所致的營養不良性貧血更較常見,一般需補充營養、鐵劑及維生素B12等。在鉤蟲病流行區,鉤蟲病病人會因長期腸道出血而引起貧血。還有外傷後大失血、活動性胃潰瘍或食道靜脈曲張的大嘔血,支氣管擴張、空洞性肺結核病人的大咯血,以及子宮功能性反覆出血和血友病病人、痔瘡病人、壞血病病人等長久而慢性的失血,也可引致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原因,是骨髓的造血功能發生了障礙。正常情況下的紅細胞相對減少,有時也可見於老年人,但也常與營養狀況有關。我國正常成人血中白細胞的數量爲:(40~100)×109/升;兒童(50~120)×109/升。生理性的白細胞增多,可見於新生兒、飯後、劇烈運動後或妊娠與分娩階段。而病理性白細胞增多,則常見於各種化膿性的球菌或桿菌的感染,如敗血症、肺炎、腦膜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腎炎、急性膽囊炎及猩紅熱等。白血病的主要表現是白細胞的無限增生。

而白細胞的減少,則常見於病毒引起的流感、麻疹、肝炎或傷寒、布氏桿菌病等某些桿菌性疾病。也可見於粟粒性肺結核或敗血症等嚴重感染及磺胺藥、砷、苯及放射性物質中毒時。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人,白細胞隨紅細胞製造的減少而一同減少。嚴重營養不良性貧血的病人,其各種血細胞普遍貧乏,白細胞當然不例外。

進行血塗片後,顯微鏡下可發現缺鐵性貧血病人的紅細胞大小與形態不均,細胞中心發白區域擴大。若見到紅藍色較幼稚紅細胞增多,可判知其骨髓再生機能旺盛。

在正常狀態下,白細胞分爲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其中,中性分葉核粒細胞約50%~70%,中性桿狀核粒細胞約1%~4%,淋巴細胞約20%~35%,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都很少,分別爲1%~6%、1%~4%、1%左右。中性粒細胞的增多,爲最常見、最重要的改變,見於大多數傳染性疾病與化膿性疾病,也見於中毒。而中性粒細胞的減少,則常見於病毒所致的流感、麻疹、肝炎及某些桿菌性疾病。

血小板的正常數爲(100~300)×109/升。血小板減少常見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急性感染和中毒時,血小板也可減少。而血小板增加,則見於急性出血停止後,或脾切除後,多爲一時性增多。

血常規化驗單上的常用符號是:RBC代表紅細胞,WBC代表白細胞,Hb代表血紅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