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懸鐘爲經穴名(Xuánzhōng GB39)。出《鍼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爲八會穴之髓會。懸,懸掛;鍾,鍾鈴。穴當外踝上,正是古時小兒懸掛腳鈴部位,故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9.。
懸鐘別名絕骨。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布有腓淺神經和脛前動、靜脈分支。
標準定位
位於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處。正坐或側臥取之[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9.。
懸鐘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9.
取法
正坐垂足或臥位,外踝尖上3寸,當腓骨後緣與腓骨長、短肌腱之間凹陷處取穴。
位於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處。正坐或側臥取之[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9.。
穴位解剖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趾長伸肌→小腿骨間膜[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9.。
懸鐘穴下皮膚、皮下組織、小腿深筋膜、腓骨長、短肌腱、趾長伸肌、踇長伸肌。皮膚由腓總神經的分支腓淺神經分佈。腓骨長、短肌由腓淺神經的肌支支配,踇長屈肌和趾長屈肌由脛神經支配。(參看光明穴)
特異性
八會穴之髓會。
功用
有泄膽火、清髓熱、祛風溼、通經絡的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9.。
平肝熄風,舒肝益腎。
主治病症
主治頭項、胸脅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偏頭痛、頸項強、鼻衄、瘰癧、腋腫、脅肋疼痛、四肢關節痠痛、半身不遂、筋骨攣痛、腳氣、跟骨痛、渾身瘡癩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落枕、偏頭痛、頸淋巴結結核、腋窩淋巴結腫大、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小兒舞蹈病、血管性頭痛、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9.。
1.運動系統疾病:中風後遺症,下肢痿痹,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脊髓炎,腰扭傷,落枕;
2.其它:頭痛,扁桃體炎,鼻炎,鼻出血。
刺灸法
一般直刺1.0~1.5寸;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9.。
刺法:直刺0.5~0.8寸,深刺可透三陰交穴,局部配脹,可擴散至足。
灸法:艾炷灸或溫鍼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配伍
懸鐘配腎俞、膝關、陽陵泉,有祛風溼,健腰膝的作用,主治腰腿痛。
懸鐘配風池、後溪,有祛風活絡的作用,主治頸項強痛。
懸鐘配環跳、風市、陽陵泉,有通經活絡,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坐骨神經痛。
文獻摘要
《備急千金要方》:治風,身重心煩,足脛痛。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心腹脹滿,胃中熱不嗜食,膝痛,筋攣足不收履,坐不能起。
《類經圖翼》:主治頸項痛,手足不收,腰膝痛,腳氣筋骨攣。
《醫宗金鑑》:主治胃熱腹脹,脅痛腳氣,腳脛溼痹,渾身瘙癢,趾疼等證。
研究進展
偏頭痛 針刺懸鐘穴,治療偏頭痛患者38例,效果良好。對久病者療效尤佳。
頸部軟組織扭傷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施以更刺激,效果良好。
高血壓 針刺該穴對高血壓,物別是II期高血壓療效較好。
影響紅、白細胞變化 有報道論爲該穴與紅細胞生成有關。也是嗜酸粒細胞的敏感穴,對嗜酸粒細胞有特異性。
影響肌電變化 有報道實驗證明,針刺懸鐘可使患者肌電幅度升高(P<0.05),從針後5分鐘開始,持續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