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太陰伏暑的方劑

關聯數據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太陰伏暑

太陰伏暑爲病證名。《溫病條辨》卷一:“太陰伏暑,舌白口渴,無汗者,銀翹散去牛蒡、元參加杏仁、滑石主之。”參見伏暑:伏暑爲病名。指發於深秋以至冬月的伏氣溫病。見《嚴氏濟生方》卷三。《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五:“伏暑症,暑久伏病也……若熱毒之氣既已受之,或爲些小風寒所固,此毒遂漸漸入內,伏於三焦腸胃之間,或秋或冬,久久而發,此暑毒伏於人身之內。”因病發季節不同,有秋時晚發、秋後晚發、伏暑晚發、伏暑傷寒等。病證輕重與邪伏時間的長短有關。《溫病條辨》卷一:“長夏受暑,過夏而發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發者少輕,霜既降而發者則重,冬日發者尤重。”初起多由新感引動,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體痛肢楚,脘悶噁心,口渴或不渴,便祕或溏,色如紅醬,溺黃濁而熱,繼則狀如瘧,但寒熱模糊不甚分明,或皮膚隱隱見疹,或紅或白,甚或但熱不寒,熱盛於夜,譫語煩躁,渴喜冷飲,或嘔或呃,天明得汗,身熱雖減而胸腹灼熱不除,病程久延,速則三四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