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黃湯 2009年12月1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備急千金要方》卷八引仲景:三黃湯

別名

《千金》三黃湯(《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篇·附方》)。

處方

麻黃3.5克 黃耆1.5克 黃芩2.2克獨活3克 細辛1.5克

製法

上五味,嚼咀。

功能主治

治中風,手足拘攣,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

以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爲兩次服。一服小汗,再服大汗。

心中熱,加大黃1.5克;脹滿,加枳實1克;氣逆,加人蔘2.2克;心悸,加牡蠣2.2克;渴,加栝樓2.2克;先有寒,加八角附子2克。

摘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八引仲景

《千金》卷八引張仲景方

方名

三黃湯

別名

千金三黃湯、加減三黃湯、三黃散、三黃獨活湯

組成

麻黃30銖(去節),黃耆12銖,黃芩18銖,獨活1兩,細辛12銖。

主治

中風,手足拘攣,百節痛煩,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賊風偏猥腿風,半身不遂;失音不語。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分2服。1服小汗出,兩服大汗。

加減

心中熱,加大黃半兩;脹滿,加枳實6銖;氣逆,加人蔘18銖;心悸,加牡蠣18銖;渴,加栝樓18銖;先有寒,加八角附子1枚。

各家論述

1.張氏醫通:此方《千金》雲仲景三黃湯,治惡寒經日不止,不欲飲食,全似內外虛寒之候,而方中僅用黃芩之苦寒,豈不疑麻黃輩之溫散乎?既用麻黃,複用黃耆,豈不疑表氣之閉拒乎?易知惡寒經日不止,雖有似乎虛寒。而實衛虛不能勝邪所致;不欲飲食,亦是風熱內蘊之故;觀煩熱心亂一語,病情灼然。故方中雖以麻黃、獨活、細辛開發腠理於外;即以黃芩清解風熱於內,更慮衛虛難於作汗,乃以大劑黃耆助之,與黃耆建中之義不殊。其用黃耆之意有二:一以佐麻黃開發之權,一以杜虛風復入之路也。方後復雲,心熱加大黃,言服前藥後心中煩熱不除,知黃芩不能祛之外散,即以本方加大黃以引之下泄也。其加枳實、加人蔘、加牡蠣、加栝樓等法,或治旺氣,或助本元,各隨標本而施。加附子者,專佐麻黃之蒸發,助黃耆溫經,殊非陰寒之謂,與麻黃附子細辛湯同源異流。
2.《法律》:此方治風入榮衛肢節之間,擾亂既久,證顯煩熱惡寒不食,邪盛正虛可知。其用麻黃爲君者,以麻黃能通陽氣而開痹也;故痹非得汗不開,然內虛當慮,須用參、耆以佐之;而虛復有寒熱之不同,虛熱則用黃芩,虛寒則加附子。

附註

千金三黃湯(《金匱》捲上附方)、
加減三黃湯(《聖濟總錄》卷十)、三黃散(《普濟方》卷三一六)、三黃獨活湯(《校注婦人良方》卷三)。

方出《千金翼》卷二十二,名見《外臺》卷三十八

方名

三黃湯

組成

大黃3兩,黃芩2兩,梔子14枚(擘),豉1升(綿裹),麻黃(去節)2兩,甘草(炙)2兩。

功效

殺石氣,下去實,兼發汗解肌。折石熱,通氣,泄腸胃。

主治

服石發熱或中風發熱。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4升,納豉3沸,分3服。得下止。

《千金翼》卷十五

方名

三黃湯

別名

瀉心三黃湯、瀉心湯

組成

大黃3兩,黃連3兩,黃芩3兩。

主治

三焦壅熱,煩躁譫語,腹痛脹滿,大便祕結,胬肉攀睛;婦人傷寒6-7日,胃中有燥屎,大便難,煩躁譫語,目赤,毒氣閉塞不得流通;心受積熱,譫語發狂,逾牆上屋;熱證口疳。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3升,分爲3服。

附註

瀉心三黃湯(《活人書》卷十九)、瀉心湯(《得效》卷八)。

《證治匯補》卷一引東垣方

方名

三黃湯

組成

黃連1錢,黃芩1錢,黃柏1錢,炒山梔8兩,玄蔘8兩,知母1錢半,石膏2錢,甘草7分。

主治

膏粱醇酒太過,積熱上中二焦,變諸火症。

用法用量

加燈心,水煎服。

《千金》卷十五

方名

三黃湯

組成

大黃3兩,黃芩2兩,甘草1兩,梔子14枚。

主治

下焦熱結,不得大便。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5升,煮取1升8合,分3服。

加減

若大祕,加芒消2兩。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此於伊尹三黃湯中以梔子、甘草之輕劑易去黃連之苦寒,使速分利陰陽,不致重味侵犯中州也。

《祖劑》卷一引伊尹

方名

三黃湯

別名

火齊湯

組成

大黃2兩(如丸,春3兩、夏秋2兩、冬5兩),黃連1兩(如丸,春4兩、夏5兩、秋3兩、冬2兩),黃芩1兩(如丸,春4兩、夏秋6兩)。

主治

心下痞,按之濡,關上脈浮。

用法用量

上藥以麻沸湯2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附註

火齊湯(《張氏醫通》卷十六引倉公方)。

《醫略六書》卷十八

方名

三黃湯

組成

黃連錢半,黃芩錢半,黃柏錢半,山梔錢半(炒),玄蔘錢半,知母錢半,石膏5錢,甘草5分,淡豉錢半。

主治

膏粱積熱,三焦見諸火證,脈洪數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各家論述

膏粱積熱,蘊蓄於中,不得舒泄,而瀰漫三焦,故發火證。黃連清心、脾之火,黃芩清肺、腸之火,黃柏清腎、膀胱之火,梔子清三焦之火,玄蔘清浮游之火,知母清腸胃之火,石膏清胃瀉熱,甘草緩中和藥,佐淡豉以發泄熱邪也。使熱化火降,則三焦肅清而經絡宣通,安有火發之患哉!此清火疏熱之劑,爲三焦熱盛之專方。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