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蔘竹葉湯 2009年12月1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處方

人蔘 談竹葉 炙甘草 麥門冬 梔子黃連 黃芩

功能主治

治上消。多飲少食,大便如常,小便頻多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徵治匯補》卷五

《玉案》卷二

組成

石膏5錢,人蔘2錢,甘草7分,麥門冬1錢5分,淡竹葉4片,粳米1撮。

主治

虛煩,外亦發熱,有類傷寒初症,但頭身不痛,不惡寒,脈不緊數,但浮而無力。

用法用量

水煎,入薑汁2匙服。

加減

如氣弱大渴,加倍人蔘;汗多,加黃耆;痰,加貝母;泄,加白朮、澤瀉;陰虛夜煩,加知母、黃柏、生地、芍藥;嘔吐,去石膏,加陳皮、茯苓。

《醫略六書》卷三十

組成

竹葉3錢,人蔘1錢半,甘草8分,防風1錢半(砂糖炒黑),桔梗8分。

主治

產後傷風,脈浮數者。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

產後冒風,手足煩熱,面赤氣喘,此感於鼓動之陽風焉。竹葉療膈上之熱,防風疏感冒之風,桔梗清咽利膈,甘草瀉火緩中,人蔘扶元氣以杜風熱復來之路,水煎溫服,使汗出津津,則風熱外解而不復內陷。何煩喘不退,面赤不除乎?

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見《普濟方》卷一七九

組成

葛根1斤,人蔘1兩,甘草1兩,竹葉1把。

主治

熱病後虛熱,渴,四肢煩疼。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鬥5升,煮取5升,渴即飲之,日3夜2。

《傷寒全生集》卷四

組成

人蔘、竹葉、麥冬、甘草、軟柴胡、黃芩。

主治

傷寒過經,煩熱不解。

用法用量

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加減

舌幹口燥,欲飲水者,加石膏、知母;胃弱者,加炒粳米;如口苦不幹燥,有津液,若嘔者,加半夏;口苦心煩,加黃連;
無熱不渴,脈沉足冷,加熟附。

《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組成

人蔘、半夏(湯泡、炒7次)、當歸、淡竹葉、天門冬(去心)各等分。

主治

夏月壯熱煩躁,心悶口乾渴,心神不寧,痰壅嘔逆;兼治瘡疹後餘毒,熱不退,小便赤澀,成赤斑者;瘡疹始覺不惡寒,但煩躁,小便赤澀,乾渴,成赤斑點者。

用法用量

每服抄2錢,用水1小盞,加生薑2片,同煎至半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醫略六書》卷二十二

組成

人蔘1錢半,黃連1錢半,麥冬3錢(去心),黃芩1錢半,炙草7分,山梔1錢半(炒),竹葉3錢。

主治

上消,熱盛脈數者。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熱服。

各家論述

心火刑金,元津暗耗,不能分佈上朝,故消渴不止焉。黃連清心火以存陰,黃芩清肺火以生水,麥冬滋熱傷之津液,人蔘補熱傷之元氣,炙草緩中和胃,竹葉清膈涼心,山梔降火下行,從小便而出。俾熱降氣布,則肺金清肅。而津液得全,消渴無不止矣。此降火回津之劑,爲上消熱傷元津之專方。

《保嬰撮要》卷二十

組成

人蔘2錢,竹葉2錢,甘草2錢,半夏2錢5分,小麥1錢半,麥門冬1錢半。

主治

虛煩不得寐,或兼自汗。

用法用量

上藥每服2-3錢,加生薑2片,粳米2撮,水煎服。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