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胃散 2015年03月20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平胃散同名方劑約有二十首,其中《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者爲常用方,其組成爲蒼朮120g、厚朴90g、陳皮60g、甘草30,具有燥溼運脾,行氣和胃之功效。主治脾胃溼滯證,爲燥溼和胃的基礎方劑。現代常用於治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腸神經官能症、小兒厭食症等屬溼滯脾胃者。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平胃散

處方

蒼朮(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朴(去粗皮.薑汁制.炒香)、陳皮(去白),各三斤二兩。甘草(炒)三十兩。

蒼朮120g、厚朴90g、陳皮60g、甘草30g[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炮製

上爲細末。

功能主治

燥溼運脾,行氣和胃。主治脾胃溼滯證。症見脘腹脹滿,口淡食少,噁心嘔吐,肢體倦怠,大便溏泄,舌苔白膩而厚。[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並宜服。

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闢風、寒、冷、溼四時非節之氣。

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以水一盞,入生薑二片,幹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棗,帶熱服,空心,食前。

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亦得。

共爲細末,每服6~9g,姜2片,棗2枚,煎湯送下。亦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使用注意

孕婦慎用,有報道本方可引起流產。[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方解

本方證爲溼滯脾胃,運化失司所致。治宜燥溼運脾,行氣和胃。方中蒼朮味苦性溫而燥,其氣芳香,善於燥溼醒脾,能使溼去而脾運有權,脾健則溼邪得化,爲君藥。厚朴行氣化溼,消脹除滿,與蒼朮合用,加強燥溼運脾之力,爲臣藥。陳皮理氣和胃,芳香醒脾,既助蒼朮燥溼,又助厚朴行氣,爲佐藥。甘草和中調藥,生薑、大棗調和脾胃,是爲佐使之用。諸藥合用,燥溼行氣,俾溼濁得化,氣機調暢,脾運得健,則溼阻氣滯諸症自除。[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臨牀運用

[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1.本方爲燥溼和胃的基礎方劑。凡臨牀上出現以脘腹脹滿、舌苔厚膩等爲主要表現者,即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

2.加減法:若溼鬱化熱者,可加黃連、梔子等以清熱燥溼;若屬寒溼者,宜加乾薑、草果等以溫化寒溼;溼盛泄瀉者,可加茯苓、澤瀉、薏苡仁等以滲溼止瀉;若兼食滯者,可加神曲、炒萊菔子、枳實等以化食消痞。

3.本方現代常用於治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腸神經官能症、小兒厭食症等屬溼滯脾胃者。

歌訣

平胃散用樸陳皮,蒼朮甘草四味齊;燥溼寬胸消脹滿,調胃和中此方宜。[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嵩崖尊生》卷八方之平胃散

組成

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白朮、防風。

主治

《嵩崖尊生》卷八方之平胃散主治溼盛體重,或瀉,多寐。

摘錄

《嵩崖尊生》卷八

《麻症集成》卷四方之平胃散

組成

蒼朮、厚朴、陳皮、建曲、谷芽、砂仁、木香。

主治

疫癘不和,脾胃有停食滯,瀉利如水,腫脹作痛。

摘錄

《麻症集成》卷四

《異授眼科》方之平胃散

組成

黑豆(炒)、澤瀉、當歸、枸杞、白醜、黃芩。

主治

《異授眼科》方之平胃散主治目有白花如絮。

用法用量

口服。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摘錄

《異授眼科》

《古今醫徹》卷一方之平胃散

組成

蒼朮1錢(米泔水制),厚朴1錢(薑汁炒)廣皮1錢,甘草3分,山梔1錢(炒)茵陳2錢,秦艽1錢,茯苓1錢,生地1錢,葛根1錢。

主治

《古今醫徹》卷一方之平胃散主治溼鬱發黃。

用法用量

加燈心、生薑,水煎服。

摘錄

《古今醫徹》卷一

《寧坤祕笈》捲上方之平胃散

組成

茯苓、炙甘草、山藥、廣皮各等分。

主治

《寧坤祕笈》捲上方之平胃散春天胎前泄瀉。

摘錄

《寧坤祕笈》捲上

《幼幼集成》卷三方之平胃散

組成

漂蒼朮1錢2分,紫川樸1錢5分,真廣皮1錢2分,炙甘草1錢,尖檳榔1錢,草果仁(薑汁炒極熟)1錢。

功效

《幼幼集成》卷三方之平胃散主治截瘧。

主治

小兒寒瘧不止。

用法用量

加生薑3片,大棗3枚,水煎,清早空心服。

摘錄

《幼幼集成》卷三

《一盤珠》卷二方之平胃散

組成

蒼朮(漂)、陳皮、厚朴(姜水炒)、甘草各等分,香附(酒炒)2兩,青皮(醋炒)2錢。

主治

《一盤珠》卷二方之平胃散主治胃脘氣痛飽脹。

用法用量

生薑爲引。

摘錄

《一盤珠》卷二

《普濟方》卷一九一方之平胃散

組成

附子(炮)1兩,白朮1兩,丁香半兩。

主治

《普濟方》卷一九一方之平胃散主治水腫。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加生薑7片,大棗3枚,煎7分,不拘時候服,日3-5次。若腫未退,可灸三陰交穴及命門穴。

製備方法

上爲末,和勻。

摘錄

《普濟方》卷一九一

《金鑑》卷五十一方之平胃散

組成

蒼朮(炒)、陳皮、厚朴(姜炒)、甘草(炙)、麥芽(炒)、砂仁(研)。

主治

《金鑑》卷五十一方之平胃散主治小兒傷乳,吐哯,口熱脣乾,夜臥不寧,手足心熱。

用法用量

引用姜1片,水煎服。

摘錄

《金鑑》卷五十一

《醫方大成》卷十引《經濟方》之平胃散

組成

紅曲(年久者)3錢半,甘草(炙)1錢,白朮1錢半(面炒)。

主治

《醫方大成》卷十引《經濟方》之平胃散主治小兒吐逆頻並,手足心熱,不進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煎棗子米飲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

摘錄

《醫方大成》卷十引《經濟方》

《種痘新書》卷十二方之平胃散

組成

蒼朮、厚朴、陳皮、香附、半夏、白芍、白芷、蘇葉、川芎、木香、山楂、神曲、砂仁、炙草。

主治

《種痘新書》卷十二方之平胃散主治傷食腹痛,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感寒生薑爲引。

製備方法

上爲末。

摘錄

《種痘新書》卷十二

《嵩崖尊生》卷九方之平胃散

組成

蒼朮、厚朴、陳皮、炙甘草、香附、炒梔、半夏。

主治

《嵩崖尊生》卷九方之平胃散主治傷食,噯氣有腐食氣。

摘錄

《嵩崖尊生》卷九

《普濟方》卷三九四方之平胃散

組成

馬芹子(生)、白殭蠶(直首)、丁香各等分。

功效主治

《普濟方》卷三九四方之平胃散具有養脾,實胃氣之功效主治。小兒吐。

用法用量

每服1丸,陳皮湯化下。諸疾覺胃氣稍怯,即服之。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摘錄

《普濟方》卷三九四

《嵩崖尊生》卷十五方之平胃散

組成

陳皮5分,山楂5分,神曲5分,麥芽5分,枳殼5分,蒼朮5分,厚朴5分,甘草3分,砂仁3分。

主治

《嵩崖尊生》卷十五方之平胃散主治小兒傷食熱。

加減

噁心,加半夏、藿香;虛,加人蔘、白朮。

摘錄

《嵩崖尊生》卷十五

《博濟》卷二方之平胃散

別名

參苓平胃散、加味平胃散

組成

厚朴(去粗皮,薑汁塗,炙令香,淨)2兩半,甘草(炙)1兩半,蒼朮(米泔水浸2日,颳去皮)4兩,陳皮(去白)2兩半,人蔘1兩,茯苓1兩。

功效

《博濟》卷二方之平胃散主治氣利膈,進食平胃。

主治

脾胃氣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墮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水1盞,加生薑、棗子,同煎7分,去滓,空心溫服;或爲細末,蜜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空心鹽湯嚼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

附註

參苓平胃散(《直指附遺》卷六)、加味平胃散(《育嬰祕識》卷三)。

摘錄

《博濟》卷二

《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了時發方之平胃散

組成

丁香(炒)5錢半,陳皮(去白)3錢半,甘草(炙)3錢半,白姜(炮)1分,肉桂(不見火)2錢半。

主治

《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了時發方之平胃散主治大人小兒水瀉,胃氣虛弱,飲食減,可傳成赤白痢,羸瘦,時復腹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1小錢,沸湯入鹽點服。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摘錄

《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了時發方

《三因》卷八方之平胃散

別名

八味平胃散

組成

厚朴(去皮,姜制,炒)1兩半,射干(米泔浸)1兩半,升麻1兩半,茯苓1兩半,芍藥2兩,枳殼(麩炒,去瓤)1兩,大黃(蒸)1兩,甘草(炙)1兩。

主治

胃實熱,口脣乾,嘔噦,煩悶,大小便祕澀,及熱病後餘熱不除,蓄於胃中,四肢發熱,口渴,胸滿,無汗。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煎7分,去滓,空心熱服。

製備方法

上爲銼散。

附註

八味平胃散(《證治要訣類方》卷三)。

摘錄

《三因》卷八

《普濟方》卷三九五方之平胃散

組成

水銀1錢(研黑),硫黃1錢(研黑),訶子(炮,去核)1錢,肉豆蔻(炮)1錢,桂(去皮)1錢,草豆蔻(去皮)1錢,附子(炮,去皮臍,炙)1錢。

主治

《普濟方》卷三九五方之平胃散主治小兒伏熱,吐瀉煩渴,腹冷疼。

用法用量

3歲1丸,食前米湯調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雞頭子大。

摘錄

《普濟方》卷三九五

《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衆方》之平胃散

別名

天下受拜平胃散、受拜平胃散、神效平胃

組成

蒼朮4兩(去黑皮,搗爲粗末,炒黃色),厚朴3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陳橘皮2兩(洗令淨,焙乾),甘草1兩(炙黃)。

功效主治

《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衆方》之平胃散具有燥溼運脾,行氣和胃;暖胃,化宿食,消痰飲,闢風寒冷溼四時不正之氣之功效。

主治脾胃不和,溼滯中阻;脘腹脹滿,食少口淡,嘔噦噁心,噯氣吞酸,大便泄瀉,肢體困重;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妊娠兩足浮腫,名曰皺腳;腸胃寒,受溼下血;小兒乳食過傷,腸鳴嘔吐或米穀不化;妊娠飲食停滯,或肚腹作痛;山嵐瘴霧,令人不服水土而腹脹。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中盞,加生薑2片,大棗2枚,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散。

用藥禁忌

惟溼土太過者能用之,脾土不足及老弱、陰虛之人,皆非所宜也。

各家論述

1.《醫方考》,此溼土太過之證,經日敦阜是也。蒼朮味甘而燥,甘則入脾,燥則勝溼;厚朴性溫而苦,溫則益脾,苦則燥溼,故二物可以平敦阜之土。陳皮能泄氣,甘草能健脾,氣泄則無溼鬱之患,脾強則有制溼之能,一補一泄,又用藥之則也。

2.《景嶽全書》:夫所謂平胃者,欲平治其不平也。此爲胃強邪實者設,故其性味從辛從燥從苦,而能消能散,惟有滯有溼有積者宜之。今見方家每以此爲常服健脾之劑,動輒用之,而不察可否,其誤甚矣,

3.《成方便讀》:用蒼朮辛溫燥溼,辟惡強脾,可散可宣者,爲化溼之正藥;厚朴苦溫,除溼而散滿;陳皮辛溫,理氣而行痰,以佐蒼朮之不及。但物不可太過,過剛則折,當如有制之師,能勘禍亂而致太平,故以甘草中州之藥,能補能和者贊輔之,使溼去而土不傷,致於和平也。

附註

天下受拜平胃散(《嶺南衛生方》卷中)、受拜平胃散(《雜類名方》)、神效平胃散(《保命歌括》卷十九)。方中諸藥生用,名“生料平胃散”(見《得效》)。本方改爲丸劑,名“平胃丸”。(見《中國醫學大辭典》)

摘錄

《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衆方》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