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医别录
概述:《名医别录》:1.成书于汉末;是秦汉医家在《神农本草经》一书基础上补记药性功用及新增药物品种而成。梁·陶弘景撰注《本草经集注》时,在收载《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的同时,又辑入本书的365种药物,使本书的基本内容保存下来。其佚文主要见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被收入《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中。
-
松萝
《全国中草药汇编》:松萝:拼音名:SōnɡLu 别名:树挂、云雾草、海风藤[西北、中南、西南]、金线草、老君须来源:为松萝科松萝属植物节松萝(女萝、接筋草)UsneadiffractaVain.或长松萝(蜈蚣松萝、天蓬草)U.longissimaAch.,以地衣体(叶状体)入药。止血调经;2.《名医别录》:疗痰热温疟,可为吐汤,利水道。
-
苦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菜:拼音名:KǔC i别名:败酱草[东北]、苦叶苗、活血草、苦丁菜、苦麻菜、小苦苣、黄鼠草来源:菊科野苦荬属植物山苦荬Ixerischinensis(Thunb.)Nakai,以全草入药。叶互生,皱缩破碎,完整叶展平后呈椭圆状广披针形,琴状羽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的短刺状齿。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咽喉肿痛;
-
牡蒿
《全国中草药汇编》:牡蒿:拼音名:MǔHāo别名:齐头蒿、野塘蒿、土柴胡[湖南、广东]来源:菊科艾属植物牡蒿ArtemisisjaponicaThunb.以全草入药。用于感冒发热,中暑,疟疾,肺结核潮热,高血压病;4.《分类草药性》:治伤寒结胸,热症发狂,补五痨七伤,治痔疮,酒毒,下血。7.《四川中药志》:能清血热、肝热,退潮热。
-
狗骨
《全国中草药汇编》:狗骨:拼音名:GǒuGǔ别名:犬骨来源:犬科动物犬CanisfamiliarisL.的骨骼。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狗的繁殖每年1-2次,仔数因品种而有所不同。后足骨包括附骨、跖骨和趾骨。崩漏带下;各家论述:1.《名医别录》:烧灰疗下利,生肌。6.《四川中药志》:治风湿关节痛,冷骨风痛,腰腿无力及四肢麻木。
-
龙常草
出处:始载于《名医别录》。分枝直立与主轴贴生,基部者多孪生,主枝长达7cm,通常不再分枝,各具27-个小穗;小穗含2-3朵小花,长4.5-7mm,小穗轴节间被微毛,长约1.8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和草地。性味:味咸;郭璞云:纤细似龙须,可为席,蜀中出者好。3.《新华本草纲要》:具清热解毒之功能。
-
三叶
概述:三叶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即《国药提要》记载的鸭儿芹之别名。性味:辛、苦,平。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消肿。2.治痈疽疔肿,跌打损伤,带状疱疹,皮肤瘙痒。化学成分:茎叶含挥发油,其中有α-蒎烯及β-蒎烯、莰烯、对聚伞花素以及γ-松油烯等。药理作用: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
三匹风
概述:三匹风为中药名,出自清代刘士季所著《草木便方》,即《名医别录》记载的蛇莓之别名。1.治感冒发热,咳嗽,小儿高热惊风,咽喉肿痛,白喉,痢疾,黄疸肝炎,泄泻痢疾,赤白带下。还含委陵菜酸、杜鹃素、白桦苷、野蔷薇芍药糖酯、蛇莓苷等,种子油中的主要脂肪酸为亚油酸,非皂化物质主要为β-谷甾醇。
-
三叶蔗
概述:三叶蔗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即《名医别录》记载的蛇莓之别名。性味:甘、苦,寒,有小毒。1.治感冒发热,咳嗽,小儿高热惊风,咽喉肿痛,白喉,痢疾,黄疸肝炎,泄泻痢疾,赤白带下。还含委陵菜酸、杜鹃素、白桦苷、野蔷薇芍药糖酯、蛇莓苷等,种子油中的主要脂肪酸为亚油酸,非皂化物质主要为β-谷甾醇。
-
土石
概述:土石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长石之别名。别名:方石、直石、土石来源及产地: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的矿石。性味:味辛、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热生津,下气利尿,明目祛翳。1.治发热烦渴,热甚肢厥。2.热淋,小便不利。主成分为硫酸钙,常杂有微量的氧化铝、二硫化铁及碳酸盐等。
-
土瓜根
概述:土瓜根为中药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为《名医别录》记载的王瓜根之别名。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入心、肺、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散瘀止痛。1.治消渴,热病烦渴,黄疸,小便不利,闭经,癥瘕,跌打损伤,痈肿疔毒,毒蛇咬伤。3.治扁桃体炎,咽喉炎,研末吹患处,口含片刻,吐去痰涎;
-
土虺蛇
概述:土虺蛇为中药名,出自《普济方》。药理作用:从蝮蛇毒中分离得到具有抗凝及促进纤溶作用的成分,可作为抗凝和溶血栓药物。由于血循毒能大量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及缓动素等,破坏红细胞,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血浆及体液大量丧失,血容量不足,对心脏也有严重的直接损害,可因循环衰竭而引起死亡。
-
土香草
概述:土香草为中药名,出自《泉州本草》。为《名医别录》记载的莎草之别名。别名:兰棱草、回头青、地贯草、土香草、野韭菜、香头草来源及产地: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rotundusL.的茎叶。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行气开郁,祛风止痒,宽胸利痰。1.治胸闷不舒,皮肤风痒。捣烂贴涌泉穴、关元穴治水肿,小便短少。
-
土桔梗
概述:土桔梗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原始》。别名:杏参、杏叶沙参、土桔梗、甜桔梗、空沙参来源及产地:桔梗科植物荠苨AdenophoratrachelioidesMaxim.或薄叶荠苊A.remotiflora(Sieb.etZucc.)Miq.的根。性味归经:甘,寒。入肺、脾经。功能主治:清肺化痰,生津养胃,解毒。2.捣敷治疮毒疔肿。荠苊苗:煎服治咳嗽上气。
-
土柴胡
为《名医别录》记载的牡蒿之别名。1.治感冒发热,小儿疳热,衄血,肺结核潮热,咯血,疟疾,黄疸型肝炎,便血,崩漏,带下。牡蒿根:煎服治风湿痹痛。别名:天芥菜、地胆头、土柴胡、草鞋底、毛刷子、地苦胆、铁烛台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地胆草ElephantopusscaberL.的全草。性味归经:苦、辛,寒。入肺、肝、肾经。
-
土球子
别名:土球子、土虺蛇、反鼻蛇、地扁蛇来源及产地:蝰蛇科动物蝮蛇Agkistrodonhalys(Pallas)除去内脏的全体。内服:浸酒饮;由于血循毒能大量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及缓动素等,破坏红细胞,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血浆及体液大量丧失,血容量不足,对心脏也有严重的直接损害,可因循环衰竭而引起死亡。
-
土里开花
别名:观音花、野老姜、莲花姜、阳藿、土里开花来源及产地:姜科植物蘘荷ZingibermiogaRosc.的根茎。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温中调经,止咳平喘,消肿解毒。1.治脘腹冷痛,月经错后,痛经,咳嗽,气喘,跌打损伤,腰腿痛。2.治喉痹,捣汁含漱;药理作用:蒎烯有明显祛痰作用、抗真菌作用,α-蒎烯有镇咳作用。
-
大头菜
概述:大头菜为中药名,出自清·汪双池《医林纂要·药性》。别名:九英菘、诸葛菜、蔓菁、大头菜来源及产地:十字花科植物芜菁BrassicarapaL.的块根及叶。性味归经:辛、甘、苦,温。入胃、肝经。功能主治:消食下气,解毒消肿。1.治食积不化,心腹冷痛,咳嗽。药理作用:叶、根的水提取物在体外可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
-
山薯
概述:山薯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性味归经:甘,平。治脾虚泄泻,肺虚咳嗽,消渴,小便频数,遗精,虚劳羸瘦,自汗盗汗,食少倦怠,慢性肾炎,小儿遗尿,妇女带下。化学成分:本品含薯蓣皂苷元、多巴胺(Dopamine)、山药碱(Batata-sine)、止杈素(AbscisinⅡ)、胆碱、鞣质和多种氨基酸、山药多糖等。
-
山松须
概述:山松须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性备要》。为《名医别录》记载的松叶之别名。性味归经:苦、温。入心、脾经。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杀虫止痒,活血安神。1.治风湿痹痛,脚气,跌打损伤,神经衰弱,慢性肾炎,高血压病。或浸酒饮。2.治湿疹,漆疮,冻疮,阴囊湿痒。药理作用:煎液在体外对脑膜炎双球菌有抑制作用。
-
及泻
概述:及泻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即《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泽泻。别名:水泻、及泻、芒芋、天秃来源及产地: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plantago-aquaticaL.var.orientaleSamuels的块茎。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痰饮眩晕,淋病,尿血,带下,遗精。泽泻还可抗炎、减肥,抑制大鼠实验性肾结石形成等。
-
小皂荚
概述:小皂荚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志》。为《名医别录》记载的猪牙皂之别名。功能主治:涤痰开窍,通便,消肿,杀虫。研末蜜调服;久痢脱肛,烧烟熏之。4.治痈疽,便毒,醋煮捣烂敷;风癣疥癞,熬膏涂。化学成分:本品含皂苷,苷元为皂荚苷元(Gledigenin)。药理作用:有溶血作用。还含鞣质等。
-
小良姜
概述:小良姜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志》,即《名医别录》记载的高良姜的别名。性味归经:辛,温。入脾、胃经。治胃脘冷痛,霍乱吐泻,噎嗝反胃,嗳气吞酸,宿食不消,痢疾,瘴疟,寒疝,产后瘀血腹痛,风寒湿痹。还含高良姜素、山柰素、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等黄酮类及高良姜酚等;高良姜可使鼠伤寒沙门菌发生诱变。
-
马屁勃
概述:马屁勃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为《名医别录》记载的马勃之别名。别名:马屁勃、灰包菌来源及产地:灰包科植物脱皮马勃LasiosphaerafenzliiReich.、大颓马勃Calvatiagigantea(Batschexpers.)Lloyd或紫颓马勃C.lilacina(Mont.Berk.)Lloyd的子实体。煎剂在体外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菌作用。
-
马粟草
概述:马粟草为中药名,出自《现代实用中药》,为《名医别录》记载的莼之别名。别名:丝莼、马蹄草、缺盆草、锦带、马粟草来源及产地:睡莲科植物莼菜BraseniaschreberiJ.F.Gmel.的茎叶。性味归经:甘,凉。叶背分泌黏液,其组成中含L-阿拉伯糖、L-岩藻糖、D-半乳糖、D-葡萄糖醛酸、D-甘露糖、L-鼠李糖、D-木糖等。
-
开宝重定本草
《开宝重定本草》为书名,系开宝七年李昉等据《开宝新详定本草》重予修订,改名《开宝重定本草》。开宝六年(973)由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等9人,取《唐本草》、《蜀本草》等详校,并以《本草拾遗》等书相参,重新整理补充修订而成。新增药物计133种,马志为之注解,翰林学士卢多逊等予以刊定。
-
开宝详定本草
《开宝详定本草》即《开宝新详定本草》。次年(开宝七年)李昉等又据此书重予修订,改名《开宝重定本草》,据序言称:镂版时“以白字为‘神农’(指《神农本草经》)所说,黑字为‘名医,(指《名医别录》)所传,唐(指《唐本草》)附,今附(本书所增),各加显注,详其解释,审其形性。全书收集新旧药物983种。
-
开元写本本草经集注序例残卷
《开元写本本草经集注序例残卷》为书名。在三品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书中对药物的产地、采用、炮制以及具体临床应用等,均有较多新的补充和说明,但其中也宣扬了一些道家的服食丹药等方面的内容。原书早佚,其主要内容仍保存于《证类本草》等书。
-
天荠
概述:天荠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飞廉之别名。别名:大力王、天荠、刺打草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飞廉CarduuscrispusL.的全草或根。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祛风清热,利湿,消肿。1.治吐血,衄血,尿血,子宫出血,头风眩晕,急性及迁延性肝炎,尿路感染,乳糜尿,白带,风热感冒,湿热痹痛。
-
天螺蛳
概述:天螺蛳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为《名医别录》记载的蜗牛之别名。产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地。性味:咸,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消肿。1.治风热惊痫,消渴,喉痹,鼻血,小便不利。2.治痄腮,瘰疬,痈肿,痔疮,脱肛,蜈蚣咬伤。捣敷或焙干研末调敷。
-
木绵
概述:木绵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杜仲之别名。化学成分:树皮含杜仲胶,足反式异戊二烯聚合的橡胶类物质,还有抗高血压的主要成分松脂醇二葡萄糖苷(Pinoresinoldiglucoside)愈创木酚基甘油、橄榄树脂素等及其糖苷、去氢栀子苷、杜仲多糖、桃叶珊瑚苷、绿原酸、山柰酚、氨基酸等。
-
太白石
概述:太白石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礜石之别名。别名:太白石、立制石来源:毒砂的矿石。性味:辛、甘,热,有大毒。功能主治:祛寒湿,破积聚,蚀恶肉,杀虫。1.治远年风寒湿痹,痼冷腹痛,积聚坚癖,疟疾。或浸酒饮。2.治痔瘘瘜肉,赘瘤,瘰疬,疥癣。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
-
牙皂
概述:牙皂为中药名,出自《本事方》,为《名医别录》记载的猪牙皂之简称。涤痰开窍,通便,消肿,杀虫。研末蜜调服;久痢脱肛,烧烟熏之。4.治痈疽,便毒,醋煮捣烂敷;风癣疥癞,熬膏涂。化学成分:本品含皂苷,苷元为皂荚苷元(Gledigenin)。药理作用:有溶血作用。在体外有杀死丝虫幼虫的作用。还含鞣质等。
-
内经脉学部位考
《内经脉学部位考》为《伤寒方经解》书末所附。清·姜国伊注。书成于1861年。本书注解《伤寒论》方113首,于自跋中提出:“论经方者,须明药性;明药性者,须考《本经》(指《神农本草经》)。”故对方药的气味、主治功用的释文,均本于《神农本草经》;或以《名医别录》作为补充。方义较简要,但也有一些附会的论述。
-
毛藤果
概述:毛藤果为中药名,出自清·赵学楷《百草镜》,为《名医别录》记载的鬼目之别名。别名:排风子、毛藤果来源及产地:茄科植物白英SolanumlyratumThunb.的果实。分布甘肃、陕西、河南、山东及长江以南各地。性味:酸,平。功能主治:清热明目。①治风热上攻,头旋,目赤,迎风流泪。研末服:每次1~②治虫牙痛。
-
反鼻蛇
概述:反鼻蛇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为《名医别录》记载的蝮蛇之别名。化学成分:全体含胆甾醇、牛磺酸、脂肪等。由于血循毒能大量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及缓动素等,破坏红细胞,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血浆及体液大量丧失,血容量不足,对心脏也有严重的直接损害,可因循环衰竭而引起死亡。
-
风药
概述:风药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为《名医别录》记载的石南叶之别名。别名:风药、石楠叶、栾茶来源及产地:蔷薇科植物石南PhotiniaserrulataLindl.的叶。性味归经:辛、苦,平,有小毒。1.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头风痛,风疹。或浸酒饮。运用:石南的果实名石南实,又名鬼目,煎服破积聚,逐风痹。
-
凤颈草
概述:凤颈草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为《名医别录》记载的马鞭草之别名。性味归经:苦,微寒。入肝、脾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水,消肿,破血,杀虫。1.治感冒,白喉,疟疾,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性肾炎,脚气,痢疾,关节酸痛,月经失调,痛经,闭经,癥瘕积聚。捣敷或捣汁涂治痈肿、下部湿疮、跌打损伤。
-
乌麻花
《备急千金要方》·胡麻花:乌麻花为中药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即《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记载的胡麻花的别名。功能主治:祛风活血。或研末蜜调服。化学成分:麻花含挥发油约0.5%,内含丁香油酚、α-蒎烯和β-蒎烯、莰烯、β-水芹烯、芳樟醇、α-香柑油烯(α-Bergamotene)、香桧烯、β-金合欢烯、姜黄烯等。
-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即《订正伤寒论注》。编者鉴于《伤寒论》的一些旧注本,每多“随文附会,难以传信”,遂予订正,详加注释,并选集过去注本中能阐发仲景经义的见解以备参考。在编次方面,将平脉法篇、辨脉法篇殿于后。末卷有正误、存疑、《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三阴三阳经脉图注及伤寒刺灸等穴图。
-
水红花
概述:水红花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为《名医别录》记载的荭草之别名。别名:东方蓼、水红花、八字蓼、水蓬稞、家蓼。性味:辛,凉,有小毒。煎水浸洗。化学成分:地上部分及叶含牡荆素、异牡荆素、荭草素、异荭草素、荭草苷(Orientoside)、槲皮苷、异槲皮苷等,此外尚含叶绿醌-9(Plastoquinone)及β-谷甾醇等。
-
水蓬稞
概述:水蓬稞为中药名,出自《东北药用植物志》,为《名医别录》记载的荭草之别名。别名:东方蓼、水红花、八字蓼、水蓬稞、家蓼。煎水浸洗。化学成分:地上部分及叶含牡荆素、异牡荆素、荭草素、异荭草素、荭草苷(Orientoside)、槲皮苷、异槲皮苷等,此外尚含叶绿醌-9(Plastoquinone)及β-谷甾醇等。
-
甘瓜子
概述:甘瓜子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即《开宝重定本草》记载的甜瓜子的别名。性味归经:甘,寒。入肺、胃、大肠经。1.治肠痈,肺痈。2.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口渴大便燥结,蛔虫,绦虫。化学成分:本品含脂肪油,内含亚油酸、油酸、肉豆蔻酸等的甘油酯,卵磷脂及胆甾醇,尚含柠檬酸等有机酸、维生素B及C、蛋白质等。
-
甘李根白皮
概述:甘李根白皮为中药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即《名医别录》记载的李根皮的别名。性味归经:苦、咸,寒。入心、肝、肾经。功能主治:清热,止渴,降逆,下气,解毒。1.治消渴烦热,奔豚气逆,痢疾,赤白带下,热淋。2.煎水含漱治齿痛;烧存性,研末调敷小儿丹毒。
-
石皮
概述:石皮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石韦之别名。用于热淋、石淋、小便不利、淋沥涩痛、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肺热咳嗽。化学成分:石韦全草含山柰酚、槲皮素、异槲皮素、三叶豆苷、蒽醌类、鞣质、双盖蕨烯(Diploptene)、β-谷甾醇。庐山石韦水煎浓缩液,异杧果苷、皂苷有镇咳、祛痰作用。
-
石濡
概述:石濡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为《本草拾遗》记载的石蕊之别名。别名:太白树、石花、石濡、蒙顶茶、石云茶。性味:甘、涩,凉。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凉血止血,祛风除湿。1.治烦热,口唇生疮,咽喉痰结,咯血,吐血,偏、正头痛,眼目昏障,黄疸,热淋。药理作用:黑茶渍素有抗菌等作用。松萝酸具有抗疟作用。
-
石龙藤
概述:石龙藤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为《本草拾遗》记载的络石藤之别名。性味归经:苦,微寒。入肝、肾经。1.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喉痹咽塞,产后恶露不行,煎服:6~化学成分:本品含牛蒡苷(Arctiin)、络石苷(Tracheloside)、降络石苷、罗汉松树脂酚苷、橡胶肌醇(Dambonitol)等。
-
东方蓼
概述:东方蓼为中药名,出自《中国药用植物志》,为《名医别录》记载的荭草之别名。别名:东方蓼、水红花、八字蓼、水蓬稞、家蓼。煎水浸洗。化学成分:地上部分及叶含牡荆素、异牡荆素、荭草素、异荭草素、荭草苷(Orientoside)、槲皮苷、异槲皮苷等,此外尚含叶绿醌-9(Plastoquinone)及β-谷甾醇等。
-
白占
概述:白占为中药名,出自《外科正宗》,为《名医别录》记载的白蜡之别名。性味:甘、淡,平。功能主治:收涩,解毒,生肌,定痛。3.治赤白下痢,胎动腹痛下血,遗精,带下。溶化后入煎剂和服,4.5~药理作用:本品含酯类如软脂酸蜂花醇酯等,游离酸如蜡酸等,烃类如十九烷等,还含维生素A、虫蜡素(Cerolein)。
-
白幕
概述:白幕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白薇之别名。别名:白幕、白马尾、龙胆白薇。主产山东、安徽、辽宁等地。性味归经:苦、咸,寒。入肝、胃经。功能主治:清虚火,除血热,利尿。1.治阴虚内热,病后余热不清,产后虚烦呕逆,风温灼热,肺热咳血,瘅疟,温疟。2.治热淋,血淋。3.治乳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