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胀
概述:气胀:1.胀病之一;《仁斋直指方·胀证》:“七情郁结,气道壅塞,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身体肿大,四肢瘦削,是为气胀。”气热壅滞作胀,或气寒不运作胀,或气实作胀。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睛无所苦,但气 一处二处虚虚壅起而不红不紫,或圆或长或中断,隐若鱼腹中之白泡。”即状如鱼胞。
-
火胀
《张氏医通·鼓胀》:“如面色枯槁,肢体消瘦,单腹胀急而块垒不平者,皆属火胀,此非水肿,无虑助肾水之邪也。《风劳臌膈四大证治·水肿臌胀》:“许学士云,脐腹四肢悉肿者为水,但腹胀四肢不甚肿为蛊…因病因及证候不同,有气鼓、血鼓、水鼓、虫鼓、食鼓等区分。治宜健脾渗湿、化瘀通络、理气逐水、益肾养肝等法。
-
茨菇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茨菇草:拼音名:C GūCǎo别名:催生草、灵芝草、箭叶大油芒来源:禾本科茨菇草SpodiopogonsagittifoliusRendle,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宁夏、云南。性平归经:肝经功能主治:调经;附方:①治月经过多:鲜茨菇草五钱至一两,叶下花根五钱,煎服。③治胸闷,气胀,阳萎:鲜茨菇草五钱至一两,煎服。
-
气癃
概述:气癃为病证名,即气淋。肾虚膀胱热,则胞内气胀,小腹坚满,而生淋涩之病也。证候分析:脾肾气虚,下焦不畅:少腹乃足厥阴肝经循行之处,情志怫郁,肝失条达,气机郁结,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满痛。方一:气癃患者实证可用沉香散加味治疗,方中沉香、橘皮利气;甘草清热;用于久病气虚患者。
-
气淋
概述:气淋(stranguriaduetodisturbanceofqi、qistrangury)为病证名。证候分析:脾肾气虚,下焦不畅:少腹乃足厥阴肝经循行之处,情志怫郁,肝失条达,气机郁结,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满痛。方一:气淋患者实证可用沉香散加味治疗,方中沉香、橘皮利气;甘草清热;用于久病气虚患者。详见淋证条。
-
平气丸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组成:槟榔1枚(锉),乌梅1两(一半去核,一半和核),京三棱(炮)半两,青橘皮(去白,焙)1两,缩砂(去皮)半两,巴豆(去皮心,别研)2钱,胡椒半两。气痛,煎石菖蒲汤迭下;气胀、面肿,煎大腹皮汤送下;《普济方》卷三十六:组成:乌梅1个,巴豆4粒(去油),丁香3粒,砂仁4粒。
-
厚朴丸
米饮送下亦得。《圣惠》卷二十九:方名:厚朴丸组成: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木香半两,桂心3分,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人参半两(去芦头),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诃黎勒1两(煨,用皮),黄耆3分(锉),白术1两,干姜半两(炮裂,锉),草豆蔻1两(去皮),当归半两。
-
假蒟叶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JiǎJǔY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假蒟的叶片。性味: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苦,性温,无毒。功能主治:温中,行气,祛风,消肿。治胃寒痛,腹痛气胀,风湿腰痛,产后气虚脚肿,跌打肿痛,外伤出血。附方:①治气滞腹痛:假蒟叶五钱,水煎服。(《本草求原》)④治病后风寒:假蒟叶煎水洗脚。
-
小七香丸
治中酒吐酒,呕逆吞酸;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之小七香丸:方名:小七香丸别名:七香丸组成:甘松(炒)80两,益智仁(炒)60两,香附子(炒,去毛)120两,丁香皮120两,甘草(炒)120两,蓬莪术(煨,乘热碎)20两,缩砂仁20两。化积气,消宿食,止泻痢。
-
(月真)胀
《素问·厥论》:“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张介宾《类经》注云:“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故为(月真)胀。”多因脾虚失于健运,气机失于和降所致,当予健脾调中。②指气胀。尤怡谓:“(月真)胀,即气胀。”
-
手少阳三焦经病
手少阳三焦经病为手少阳三焦经所发生的病候。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脱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本经主要病候为:耳聋,耳鸣,咽部肿,喉痹,目外眦痛,颊痛,耳后及经脉所过部痛,小腹硬满,气胀,小便不利,遗尿。
-
毛窍血出
毛窍血出为病证名。亦称脉溢。《医学入门》卷八:“毛窍血出,节次若血不出,皮膨胀如鼓,须臾眼鼻口被气胀合,此名脉溢。饮生姜汁、水各一二盏即安。”
-
文旦
概述:文旦为中药名,出自《闽产录异》,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柚之别名。)Osbeck的成熟果实。主治食少,胃肠气胀,口臭,痰气咳嗽,醉酒。药理作用:柚皮苷对大鼠、小鼠实验性炎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痢疾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对水疱性口炎病毒有很强抑制作用,对X线照射的小鼠有保护作用。
-
胃黄
胃黄病名。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胃黄者,吐逆下利,心腹气胀,或时烦闷,不能饮食,四肢无力,若唇口面目舌根黑者,难治。”治用人参散等方。参见黄疸有关条。
-
胸腹大
胸腹大自觉或外形可见胸腹部胀大。多见于气胀,水肿等病。《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不及……心痛暴瘖,胸腹大。”
-
小肠胀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篇》:“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腰而痛。”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
-
胀病
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载有五脏六腑胀病症状。胀病的病因病机: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胀病的分类:《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
-
痧气
痧气病名。《通俗伤寒论·伤寒兼痧》:“日间触闻臭秽,夜间露宿贪凉,其大要也,夏秋最多。缓则寒湿凝滞于脉络,或湿热郁遏于经隧;急则鼻闻臭毒而阻逆上气,或内因食积而壅塞中气,皆能气胀成痧,故通称痧气,又称痧胀,或称痧秽。”
-
脾寒
脾寒①病证名。《备急千金要方》:“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乐,槟榔散方。”②同脾阳虚的病机。详该条。
-
大肠胀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
-
喘痰
喘痰病证名。痰证之一。指气喘而多痰者,又名痰喘。《不居集》卷十七:“喘痰:虚喘者,气乏身凉,痰冷如冰;实者,气胀胸满,身热便硬,喘动有痰而有声。”可用定喘汤加减。多见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参见喘证各条。
-
胃扭转
病因学:新生儿胃扭转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可能与小肠旋转不良有关,使胃脾韧带或胃结肠韧带松弛而致胃固定不良。临床表现:急性胃扭转起病较突然,发展迅速,其临床表现与溃疡病急性穿孔、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等急腹症颇为相似,与急性胃扩张有时不易鉴别。体检见上腹膨胀而下腹平胆。
-
榆
气味白皮:甘、平、滑利、无毒。用榆白皮阴干,焙为末,每天清晨和晚上用末二钱、水五合,煎成胶状服下。2、虚劳白浊。3、小便气淋(按:指小便时觉气胀面排尿困难)。用榆枝,石燕子煎水,每日饮服。4、五淋涩痛。每服三合,一天服三次。12、背疽。13、小儿瘰疬。榆叶:1、消水肿,利小便,下石淋。用榆叶、酸枣仁等分。
-
甲氯胺苯酸
药品说明书:别名:甲氯胺苯酸;抗炎酸钠,甲氯灭酸,甲氯芬那酸,抗炎酸,甲氯氨苯酸,甲氯胺苯酸钠,敏康能外文名:MeclofenamicAcid,Arquel,CL-583,Meclomen,Meclophena适应症:具有抗炎、镇痛及解热作用,用于治疗急、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骨关节炎。1日剂量不得超过400mg,应使用能控制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
-
甲氯灭酸
药品说明书:别名:甲氯胺苯酸;抗炎酸钠,甲氯灭酸,甲氯芬那酸,抗炎酸,甲氯氨苯酸,甲氯胺苯酸钠,敏康能外文名:MeclofenamicAcid,Arquel,CL-583,Meclomen,Meclophena适应症:具有抗炎、镇痛及解热作用,用于治疗急、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骨关节炎。1日剂量不得超过400mg,应使用能控制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
-
消食顺气片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XiaoshiShunqiPian标准编号:WS3-B-2215-96处方:蜘蛛香425g草果(去壳)10g鸡内金15g糯米50g制法:以上四味分别炒焦;消食顺气片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消食顺气片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消食健胃。7.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
白芷黄连汤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白芷黄连汤:处方:白芷1两半,黄连(去须)1两,地榆1两半,当归(锉,焙)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木香1两,赤石脂1两半,黄芩(去黑心)半两,芎藭1两半,诃黎勒皮(煨)1两,肉豆蔻1枚(煨,去壳),白术1两,桂(去粗皮)1两。主治:伤寒后,下痢脓血,食物不得,气胀腹满。
-
补脾白豆蔻散
处方:白豆蔻3分(去皮),干姜半两(炮裂,锉),人参半两(去芦头),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甘草1分(炙微赤,锉),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白术3分,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功能主治:脾气虚,食饮难消,腹胁气胀,少思饮食。
-
补气黄耆汤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补气黄耆汤:处方:黄耆(锉)人参茯神(去木)麦门冬(去心,焙)白术五味子桂(去粗皮)熟干地黄(焙)陈橘皮(去白,焙)阿胶(炙燥)各30克当归(切,焙)白芍药牛膝(酒浸,切,焙)各23克甘草(炙,锉)15克制法:上十四味,粗捣筛。主治:伤寒后骨节烦疼,不欲食,食即气胀、汗出。
-
大腹皮丸
《圣惠》卷四十三:大腹皮丸:处方:大腹皮2两(锉),桔梗3分(去芦头),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白术半两,当归1两(锉,微炒),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桂心半两,木香半两,芎3分。功能主治:腹内诸气胀满,上攻肩背,烦闷,四肢疼痛,不能饮食。功能主治:妇人水分,肿满不消,经水断绝。
-
复方黄杨片
处方:黄杨木50g,川芎37.5g,青木香37.5g,紫丹参浸膏37.5g,细辛25g,射干25g,栝楼皮12.5g,茵陈浸膏12.5g。青木香、细辛分别提油,然后将药渣与余药合并煎煮2次,取滤液浓缩收膏,再与细粉混合,制片,外包糖衣。功能主治:行气活血,祛风湿,解痉止痛。主风湿痛,胸腹气胀,跌打损伤。用法用量:每服2-4片,1日3次。
-
归漆丸
处方:当归4钱,干漆3钱(炒令烟尽)。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月经不利,脐下憋逆,气胀满。用法用量:每服15丸,温酒送下。摘录:《济阴纲目》卷一
-
厚朴七物汤
别名:厚朴七味汤、七物厚朴汤处方:厚朴半斤,甘草3两,大黄3两,大枣10枚,枳实5枚,桂枝2两,生姜5两。呕者,加半夏5合;各家论述:1.《沈注金匮要略》:此有表证腹满也。用小承气荡涤肠胃之热,桂、甘、姜、枣调和营卫,而解在表之风耳。2.《张氏医通》:此本小承气合桂枝汤,中间裁去白芍之酸收,不致引邪入犯营血。
-
化坚膏
《点点经》卷三:化坚膏:处方:昆布、海藻、桃仁、红花、半夏、乳香、黄连、大黄、没药、黄柏、知母、寸香、瓦茎(煅)各等分,活脚鱼(不拘大小)1个,苋菜1把。将麝香3钱研细,与雄黄、肉桂、信石细粉陆续配研,取膏油加热熔化,待爆音停止,水气去尽,晾温,兑入细料搅匀,将膏油分摊于纸褙上,微晾,向内对折。
-
鸡屎醴
处方:羯鸡屎1升。制法:上为细末,炒焦色,地上出火毒,再为极细末,百沸汤3升淋汁。功能主治:鼓胀,气胀、水胀等证。用法用量:本方方名:《东医宝鉴·杂病篇》引作“鸡屎醴饮”。摘录:《医学正传》卷三
-
鸡苏饮
《圣济总录》卷一五五:鸡苏饮:处方:鸡苏半两,人参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大腹皮半两,芎半两,苎麻根1两。制法:上锉,如麻豆大。功能主治:妊娠心腹气胀疼痛,胎不安。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主治:衄血不止。每服2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3片,煎取6分,去滓,空腹温服。
-
急救三阴汤
处方:熟地、附子、肉桂、人参、白术(土炒)、甘草(炙)、五味子。功能主治:气虚脱肛,胸腹气胀。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本方所治之证,若不用附子、肉桂、熟地,不能以固下焦之肾而收脱肛;不用人参、五味,不能以收上焦气散如雾;摘录:《证因方论集要》卷四引黄锦芳方
-
加减分消丸
处方:人参3钱,萝卜子3钱,陈皮3钱,厚朴3钱,猪苓3钱,泽泻3钱,白术4钱,茯苓4钱,黄连4钱,苍术4钱,半夏4钱,枳实4钱,姜黄1钱,炙甘草1钱,砂仁1钱,干姜1钱,黄芩5钱,山楂5钱。制法:水浸蒸饼为丸。功能主治:中满气胀、鼓胀、水胀。
-
橘皮煮散
《博济方》卷三:橘皮煮散:处方:橘皮(去白)白术各60克诃子干姜(炮)官桂(去皮)枳壳(去瓤,麸炒)木香人参甘草(炙)各30克草豆蔻7枚(去皮)厚朴45克(姜汁涂、炙黄)槟榔5枚半夏15克(汤洗二十度用)制法:上十三味,杵罗为末。功能主治:治脾气不足,寒滞内停,泄痢不止,腹中雷鸣,胀满刺痛。去滓温服。
-
款气汤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款气汤:处方:牵牛子(炒熟)1两,马兜铃1两,木香半两。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五《圣济总录》卷二十四:方名:款气汤组成:赤茯苓(去黑皮)1两,前胡(去芦头)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1两半,甘草(炙,锉)3分,款冬花3分,麻黄(去根节)1两,天门冬(去心,焙)半两。
-
昆布臛法
处方:高丽昆布1斤。功能主治:下气。主腹内诸气胀满。用法用量:白米汁浸1宿,洗去咸味,以水1斗煮令熟,擘长3寸,阔4-5分,仍取葱白1握,2寸切断,擘之更合,熟煮令昆布极烂,仍下盐、酢、豉糁调和,一依臛法,不得令咸酸,以生姜、橘皮、椒末等调和。注意:宜食粳米饭、粳米粥、海藻。摘录:《外台》卷七引《广济方》
-
昆布散
《顾氏医经读本》卷六:昆布散:处方:昆布香附夏枯草川贝元参牡蛎半夏白芥子忍冬甘草各等分制法:上药研末。《准绳 疡医》卷五:方名:昆布散组成:防风、荆芥、黄连(酒炒)、昆布、海藻、海粉、羌活、升麻、连翘、青皮、胆星、贝母、牛蒡子(炒)、夏枯草、沉香、香附子、抚芎、黄芩(酒炒)。
-
矮陀陀
《全国中草药汇编》:矮陀陀:别名:金丝矮陀陀、白花矮陀陀来源:楝科地黄连属植物滇黔地黄连MunroniahenryiHarms,以全株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碎,晒干或鲜用。性味:辛、微苦,凉。功能主治:舒筋活络,祛风止痛,解热截疟。用于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胃痛,气胀腹痛,感冒发热,疟疾。
-
冠唇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冠唇花:拼音名:Gu nCh nHuā别名:野藿香、牙皮湾[傣]、广藿香[云南]来源:唇形科冠唇花Microtoenainsuavis(Hance)PrainexDunn,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广东、贵州、云南。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温中理气。主治感冒风寒,咳嗽气急,消化不良,气胀腹痛,肠炎,痢疾。
-
灰叶根
《*辞典》:灰叶根: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HuīY Gēn来源:为豆科植物灰叶的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化学成份:根皮含鱼藤酮、灰叶素和鱼藤素。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清热消滞。治胃肠气胀,消化不良,胃炎疼痛。
-
鸡嗉子果
《全国中草药汇编》:鸡嗉子果:拼音名:JīS ZǐGuǒ别名:山覆盆、野荔枝、山荔枝、鸡嗉子、癞鸡嗉来源:山茱萸科山茱萸属植物头状四照花CornuscapitataWall.[Dendrobenthamiacapitata(Wall.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胆行水,消积杀虫。用于食积气胀,小儿疳积,肝炎,蛔虫病;外用治烧烫伤,外伤出血。
-
木通根
《*辞典》:木通根:出处:《药性论》拼音名:M TōnɡGēn别名:八月瓜根(《分类草药性》)。来源: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及白木通的根。治风湿关节痛,小便不利,胃肠气胀,疝气,经闭,跌打损伤。搜山虎,八爪龙、白龙须、见血飞、大小血藤、内红消、海金沙各五钱至一两,地胡椒减半,泡酒服。
-
婆罗门皂荚
《*辞典》:婆罗门皂荚: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P Lu M nZ oJi 别名:忽野檐默、阿梨去伐、波斯皂荚(《酉阳杂俎》),阿勒勃(《本草拾遗》),清泻山扁豆(《国药的药理学》)。心木含阿勒勃素、芦荟大黄素甙及大黄酸。据介绍,本品为-种止痛轻泻剂,但久煎(一般煎8小时以上)后则无泻下作用,反有收敛作用。
-
生藤
功能主治:功在祛风解表,舒筋活络,行气止痛。萝藤科须药藤属植物须药藤的藤·《全国中草药汇编》·生藤:拼音名:ShēnɡTénɡ别名:羊角藤、大花藤、须药藤来源:为萝藤科须药藤属植物须药藤Stelmatocryptonkhasianum(Benth.)Baill.[PentanurakhasianmKurz]的藤。花萼5裂,内面基部有5个腺体;性味:甘辛;
-
石龙刍根
《*辞典》:石龙刍根:出处:《浙江民间草药》拼音名:Sh L nɡCh Gēn来源:为灯心草科植物石龙刍的根茎。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石龙刍条。性味:《陆川本草》:微苦,凉。功能主治:《陆川本草》:行气,止痛,利水,清凉解毒。治衄血,热郁气胀,腹痛,小便不利。附方:治失眠:石龙刍鲜茎连根六、七钱,洗净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