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针
指针即以手指代针,按压、切掐或揉按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根据不同穴位、不同病情可选用掐(拇指爪甲在腧穴着力向下切掐)、点(手指垂直地着力点于腧穴上)、按(食指或拇指指头按在腧穴上不动,着力向下加压)、揉(食指或拇指或手掌放在腧穴上徐徐地来回揉动)等法。对昏迷、中风、落枕、腹痛、腰背痛等有一定疗效。
-
隐斜计检查
用史氏测定器不足以矫正时,可用旋转三棱镜代替,即将旋转三棱镜放在患者右眼前,检查内外隐斜时,旋钮放在上方(90°),并将指针调到“0”度附近,玻璃杆镜片水平置于左眼前,转动旋钮到被检者所视垂直光线通过光点为止,此时指针向颞侧为内隐斜,向鼻侧为外隐斜,所指数字即为隐斜度数。
-
点穴
概述:点穴:1.在人体上确定穴位;根据不同穴位、不同病情可选用掐(拇指爪甲在腧穴着力向下切掐)、点(手指垂直地着力点于腧穴上)、按(食指或拇指指头按在腧穴上不动,着力向下加压)、揉(食指或拇指或手掌放在腧穴上徐徐地来回揉动)等法。对昏迷、中风、落枕、腹痛、腰背痛等有一定疗效。
-
腧穴指压疗法
腧穴指压疗法为治疗方法名。根据不同穴位、不同病情可选用掐(拇指爪甲在腧穴着力向下切掐)、点(手指垂直地着力点于腧穴上)、按(食指或拇指指头按在腧穴上不动,着力向下加压)、揉(食指或拇指或手掌放在腧穴上徐徐地来回揉动)等法。对昏迷、中风、落枕、腹痛、腰背痛等有一定疗效。尤其适宜于妇女儿童等患者。
-
发针
出针·发针:发针为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浅刺而疾发针。”《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已发针,疾按其瘠,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意指针刺深度较浅而很快出针。《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
-
箴石
概述:箴石:1.针形砭石;《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制砭石大小。”隋·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砭石分指针与砭石·箴石:箴石为针与石的合称。《汉书·艺文志》医经下颜师古注:“箴,所以刺病也;
-
眼压检查法
定义:眼压检查法(tonometry),检查眼球内容物对眼球壁所施压力的方法。常用指压法和眼压计测量法。嘱病人闭眼往下注视,检查者将3、4指固定于患者的额部;再将双手食指置于上睑睑板上缘部,两食指交替一压一松,借食指的感觉以估计眼压的高低,并进行双侧对比。有压陷式与压平式两大类。
-
从卫取气
从卫取气为刺法术语。与“从荣置气”相对,为针刺补法的要领。意指针刺行补法时,须于浅层当卫气所在部位得气,随后推纳向深部。荣通营,指营气行于较深部分,针刺泻法须于深部候气,随后向浅部提引,以放散积滞之气。《医学入门》说:“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
-
掐穴
掐穴是指用拇指或食指爪甲紧紧按切穴位。根据不同穴位、不同病情可选用掐(拇指爪甲在腧穴着力向下切掐)、点(手指垂直地着力点于腧穴上)、按(食指或拇指指头按在腧穴上不动,着力向下加压)、揉(食指或拇指或手掌放在腧穴上徐徐地来回揉动)等法。对昏迷、中风、落枕、腹痛、腰背痛等有一定疗效。
-
从荣置气
从荣置气为刺法用语。荣通营,指营气行于较深部分,针刺泻法须于深部候气,随后向浅部提引,以放散积滞之气。《医学入门》说:“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出《难经·七十六难》:“当补之时,从卫取气。”意指针刺行补法时,须于浅层当卫气所在部位得气,随后推纳向深部。
-
气滑即出疾
气滑即出疾为针刺方法之一。《黄帝内经灵枢·根结》言:“气滑即出疾”指针刺时,得气快者,不宜久留针。
-
气至病所
出《针经指南·寒热补泻》:“捻针,使气下行至病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至病所,是指这种感应通过一定的手法,到达了病变部位而言(指针下的得气感应,通过一定的手法使传导到病变部位,即气至病所)。它能提高疗效。
-
痏
瘢痕·痏:痏原指瘢痕,针灸学中指针刺后所留的针眼。《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出血。”《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厥阴之脉,令人腰痛…王冰注:“三刺其处,腰痛乃除。”疮疡·痏:痏指疮疡。《章太炎医论集》:“《本经》言其主治恶疮火疡,则肠中疮痏自除矣。”
-
浅刺
浅刺指针体进入组织较浅或仅及皮肤的刺法。《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脉虚者,浅刺之。”又“痒者,阳也,浅而刺之。”一般在皮肉浅薄之处或重要脏器附近的穴位,或病变部位较浅,属于热、虚证候,或体质虚弱及感应灵敏患者,适于浅刺。浅刺虽不致引起不良后果,但应该获得适当的针感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
手指补泻法
手指补泻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施以催气、行气、补泻等各种手法。出《针经指南》。后来在《金针赋》、《针灸聚英》等书中均有不同记载。参见十四法:十四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十四种基本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问对》所载,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
-
泻方补圆
泻方补圆为刺法用语。见《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纳)针,及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日泻必用方,其气乃行焉。《类经》张介宾注:“方,正也,当其正盛正满之谓也。”意指针刺必须等候气血盛衰之时而施补泻。
-
施术部位消毒
施术部位消毒是指针刺前的准备。指针刺操作前,对施术部位皮肤进行无菌消毒的方法。一般采用75%的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伏涂擦,稍干后,再用75%的乙醇棉球擦拭脱碘。
-
针刺体位
针刺体位是指针刺前的准备。指针刺时患者所取的姿势。参见体位:体位指针灸取穴和施术时患者身体应处的位置。如取环跳穴,必须伸下足、屈上足以取之,乃得其穴。体位分坐位、卧位和立位三种,其中以坐位、卧位为常用,立位容易引起晕针。《标幽赋》:“空心、恐怯,直立侧(针)而多晕;背目沉掐,坐卧平而没昏。”
-
应针
应针指针刺相应的穴位。应:应合;应答;针:针刺。与“主针”相对。主针与应针对举。主:指主穴;针:指针刺。即针刺主穴之意。《医学入门》:“先下主针,后下应针。主针气已行,而后针应针。”
-
唇针
唇针指针刺唇部人中、承浆二穴的针法。可用于针刺麻醉。唇针为针刺疗法之一。指针刺唇部人中、承浆二穴的针法,可应用于针刺麻醉,又称唇针麻醉。
-
无逢其冲
无逢其冲为针刺宜忌之一。指针刺时,不要在邪气最盛的时候用泻法。
-
少阳数
少阳数指针刺补泻手法的补法,补法以九为基数作为捻转、提插次数的标准,分少阳数(7×7=49)和老阳数(9×9=81);泻法以六为基数作为捻转、提插次数的标准,分少阴数(6×6=36)和老阴数(8×8=64)。参见九六数:九六数为针刺补泻手法之一。因五生数是一切数的基本数,古人以五行类属万物万事,皆本此数理而来。
-
爪切进针
爪切进针为进针方法之一。即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住穴位,右手持针沿着指甲旁迅速刺入,适用于短针的进针。指针刺前用左手大拇指指甲切按穴位处皮肤的方法。《针灸大成》:“爪切者: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荣卫也。”在《针经指南》十四法中,爪与切分为二。
-
外门
外门指针孔。《黄帝内经灵枢·官能》:“盖其外门,真气乃存。”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外门已闭,中气乃实。”
-
关吉多
关吉多为现代针灸学家。辽宁辽阳市人。受业于天津名医陈泽东,后专攻针灸,善用指针治病,并创制“无烟灸条”。曾参与《针灸学》等的编撰。
-
针口
针口即针孔。口,空也,通孔。锋刃曰口,故亦指针尖。《银海精微》:“突起睛高,旋螺尖起,险峻利害之症也。……将锋针针入三分,以风屎点针口所,以毒攻毒。”又:开金针法:“次看锋针口。”
-
针刺八法
针刺八法即下手八法。下手八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八种基本手法。出《针灸大成》。内容包括揣、爪、搓、弹、摇、扪、循、捻。
-
针刺后遗感
针刺后遗感指针刺操作后腧穴局部或针感所及部位仍有酸、麻、重、胀等感觉,一般在出针后数小时内自行消失。
-
鸡足取之
鸡足取之为针刺手法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指针刺四肢分肉之间后,退回浅部,又分别向两旁斜刺。如鸡爪状,又名鸡足刺。指出这是一种扩大刺激面的方法。
-
鸡足法
鸡足法为针刺手法名。见《儒门事亲》。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指针刺四肢分肉之间后,退回浅部,又分别向两旁斜刺。如鸡爪状,又名鸡足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重者鸡足取之。”指出这是一种扩大刺激面的方法。
-
直接速刺法
直接速刺法为针刺进针方法之一。指针刺操作时双手配合,持圆利针、三棱针、短毫针等直接迅速点刺、浅刺穴位的进针法。
-
浅而欲疾
浅而欲疾为针刺方法之一。《黄帝内经灵枢·根结》言:“浅而欲疾”。指针刺身体虚弱的患者时,应浅刺,不宜久留。
-
起针
概述:起针为针刺手法名。出针为针刺术语。针由深部提至浅部·出针:出针指针由深部提至浅部。《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出针视之。”将针提离皮肤·出针:出针指将针提离皮肤。《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
候时
候时为《内经》刺法理论。指针刺须等候合适的时间,方可取得好的疗效。见《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等。此说为以后子午流注针法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
留针候气法
留针候气法为候气法之一。指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经施行一定针刺手法后仍不得气者,可将针留于穴内以待气至。
-
综合手法
综合手法为针刺手法分类名。与基本手法、辅助手法相对而言。即指针刺手法中由一些单一的手法互相组合起来的较复杂的手法。如《金针赋》所载的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均是。其中有的属于补法,有的属于泻法,有的属于补泻结合的方法,有的属于行气的方法。
-
湿角
湿角是指日本医学把先针后角的方法,称为湿角。参见针角:针角在针刺的基础上拔罐,故名。针指针刺;角指拔罐。出《姚氏方》。
-
捻法
概述:捻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内捻者,令气向下而治病。参见左右转:左右转为刺法术语。《针经指南·气血问答》:“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后世根据捻转提出补泻手法多种。具有理筋通络,滑利关节的作用,常配合其他手法治疗指(趾)间关节的酸痛,肿胀或屈伸不利等症。
-
横刺
横刺即沿皮刺。沿皮刺为针刺术语。又名横刺。指针身与穴位表皮成15°角左右刺入的方法。多适用于头面、胸部等肌肉浅薄或正当骨面上的穴位。沿皮刺
-
藏针
藏针指针具的保护与收藏。反复应用的针具,更应注意保养。若保养不善,则容易损坏,一方面影响毫针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当使用坏损毫针进行治疗时,轻者所刺部位产生疼痛、出血,重则引起针刺意外事故的发生。
-
押手
押手(pressinghand)是指针刺操作时,医者用来按压辅助进针的手。毫针进针时,两手同时操作,一般将持针的手(多用右手)称为刺手,配合作按押穴位动作的手(多用左手)称为押手。押手具有固定穴位,防止针体弯曲,减轻进针疼痛而使进针顺利等作用。《难经·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
-
滞针
定义:滞针(stickingofneedle)是指针刺后发生的针下滞涩而捻转提插不便等运针困难的现象。滞针的表现:滞针表现为进针后或行针过程中,于提插捻转或出针时,针下感觉非常沉重、紧涩,甚至捻转不动,进退困难。滞针的处理方法:如果由于病人精神过度紧张等引起局部肌肉挛缩者,可以延长留针时间,以缓解紧张状态;
-
指循
指循为针刺手法名。指针刺而气不至,可用指循导气法来催动经气的方法。《针灸大成》:“指循者: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得气即泻之故也。”
-
直刺
直刺(perpendicularinsertionofneedle)是指针体和腧穴皮肤约呈90°左右针刺角度刺入的方法。主要用于肌肉丰厚处的穴位。《灵枢·九针十二原》:“正指直刺,针无左右。”直刺
-
震颤法
概述:震颤法(needle-bodytrembling)为针刺手法名。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催气方法。有促使得气及增强针感的作用。用手捏持针柄作轻微的上下震颤动作。《神应经》:“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
-
针麻三关
针麻三关指针刺麻醉过程中尚且存在的镇痛不全,内脏牵拉反应,肌肉松弛不够三个难题。针麻具有许多优点,但也有一些问题难以解决,主要表现在:针麻的镇痛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痛阈或耐痛阈,而不能达到痛觉完全消失,因此相当部分病人在切开皮肤、刺激腹膜时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即所谓“镇痛不全”;
-
退针
出针法是指将针从穴位内退出的方法。又称引针、去针、发针、拔针、退针、排针、起针。《流注指微论》:“出针贵缓,急则多伤。”一般是以左手持消毒干棉球按于针旁皮肤上,以右手轻转针体,缓慢外提,逐步退出。避免快速猛抽,以防引起出血和疼痛。
-
门
《灵枢·玉版》:“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②指气穴、俞穴,经气循环而出入之处。《灵枢·小针解》:“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③指针刺的针孔。《素问·离合真邪论》:“推阖其门,令神气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
间歇运针
间歇运针针灸学名词。指针刺得气后每隔一定时间断续地给予捻转或提插等操作,使患者的针感得到保持或加强的针刺手法。每次运针或间时间隔可视病情而定。
-
呼吸行气
呼吸行气为行气法之一。指针刺时配合患者呼吸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病位在所取穴位的上方,宜在病人吸气时提针,使气上行;病位在所取穴位的下方,宜在病人呼气时插针,使气下行。《金针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