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大成
概述:《针灸大成》为中医针灸著作。明·杨继洲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基础上进行扩充,并由靳贤校补编成。卷二、卷三载针灸歌赋及“策”《杨氏应考太医院的试卷);卷五为五腧、子午流注及灵龟八法;卷六、卷七为经络、经穴及奇穴;卷九为名医针灸经验、灸法、杨氏医案;卷十附载陈氏《小儿按摩经》一卷。
-
针灸大全
概述:《针灸大全》为书名。本书以汇集诸家针灸歌赋为主。卷二,《标幽赋》加注;卷三,分部经穴歌;卷四,《八法流注》;明·徐凤撰于1439年左右。卷五载金针赋及子午流注;卷六为灸法。书中除收录多种针灸资料外,并附插图,是一部综合性的针灸书。此书为其后杨继洲《针灸大成》的编纂创造了有利条件。
-
五门
五门为灵龟八法开穴的数字计算。或以井荥俞经合五输穴为五门。出《标幽赋》。该赋谓:“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针灸大成》:“五门者,天干配合,分于五也。参见五门十变:五门十变为子午流注针法用语。十变,指十天干相合后的变化,即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又称五运。
-
吴文炳
吴文炳为明代针灸家。据《中国医籍考》载:精针灸,并撰《神医秘诀遵经奥旨针灸大成》。吴文炳字绍轩,号光甫,盱江(今属江西)人。尝参阅《内经》、《伤寒》等古典医著的内容,辑有《医家赤帜益辨全书》。另又辑家传有关食物方面之药物,著成《食物本草》四卷。尚有《神医秘诀遵经奥旨针灸大成》等,均有刻本行世。
-
温针灸
概述:温针灸(warmingneedlemoxibustionneedlewarmingthroughmoxibustion)是用艾绒等方法加热刺入体内的针柄,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温针、针柄灸。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在毫针针刺留针过程中,以艾绒裹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1~待规定壮数灸毕,即可出针。
-
温针
温针为针法的一种。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其作用是以针刺为主,并借助热力,通过针体传入腧穴,以温通经脉,宣行气血,用来治疗寒滞经络,气血痹阻等疾病。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外八卦
外八卦为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针灸大成·卷十·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外八卦,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秘结,穴络平和而荡荡也。”近第三掌骨小头处为离,近第三掌骨底处为坎,拇指侧为震,小指侧为兑,坎与兑之间为乾,离与兑之间为坤,坎与震之间为艮,离与震之间为巽。运八卦,能开胸化痰,除气闭。
-
一进三退
概述:一进三退(oneinsertionandthreeliftingakindofacupuncturemethod)为针刺手法。一般在“透天凉”等泻法中使用。操作方法:针刺时,把预定针刺的深度分为天(浅)、人(中)、地(深)三部,将针一次直插至地部(一进),然后按地、人、天层次分三次退至皮下。操作时不论进退,每层均应根据需要作提插、捻转等手法。
-
行针总要歌
《行针总要歌》为针灸歌赋名。见《针灸大成》。内容概括针法的一些要点。如:“定穴行针须细认,瘦肥短小岂同群。肥人针入三分半,瘦体须当用二分;不肥不瘦不相同,如此之人但着中。只在二、三分内取,用之无失且收功。”又:“寸寸人身皆是穴,但开筋骨莫狐疑;有筋有骨傍针去,无骨无筋须透之。”均通俗易晓。
-
行针指要歌
《行针指要歌》为针灸歌赋名。见《针灸聚英》。《针灸大成》载此,略有修改。全文如下:“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
-
心演
心演为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两乳之间的心窝部,用治惊风。《针灸大成》卷十:“慢惊……两太阳、心演用潮粉热油拭之。”
-
心肺之部
心肺之部为针刺的分部,指皮肉浅层。《难经·七十难》:“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因肺主皮毛,心主血脉,穴位浅层为皮肤血脉,内与心肺相应。与深层的“肾肝之部”相对。意见与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肾主骨的说法相通。《针灸大成》:“刺阳部者,从其浅也,系属心肺之分;
-
小天心
概述:小天心:1.推拿穴位名;2.经外奇穴名。推拿穴位名·小天心:小天心为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手掌根部大鱼际与小鱼际相交处,距大陵穴五分。“掐小天心,天吊惊风,眼翻白偏左右及肾水不通用之。”主治心痛,惊风抽搐,目视不正,高热神昏,小便不通,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等。一般直刺0.3~
-
玉龙歌
《玉龙歌》(oneinsertionandthreeliftingakindofacupuncturemethod)为针灸歌赋名。出元·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灸聚英》:“俗以《玉龙歌》为扁鹊所撰,盖后人依托为之者。”书中载一百二十穴玉龙歌(简称玉龙歌)等针灸歌诀多首和其他针灸治法,介绍了王氏家传的针灸经验。现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
指搓
指搓为针刺手法名。指进针后搓针的方法。《针灸大成》:“指搓者:凡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随其气而用之。若转太紧,令人肉缠针,则有大痛之患。
-
指留
指留为针刺手法名。指在出针时不立即将针拔出,而将针提至天部在皮下停留一段时间,使荣卫之气疏散,不致随针外逸的方法。《针灸大成》:“指留者:如出针至于天部之际,须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也。”《针灸大成》列作十二手法之一。
-
摇法
《针灸问对》:“摇,凡退针出穴之时,必须摆撼而出之,青龙摆尾亦用摇法,故曰摇以行气,此出针之法也。”握腕摇肩法:术者一手扶住患肢肩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腕关节上方,在拔伸牵引下从前下至前上至后上至后下方的大幅度环转摇动肩关节。颈部摇法的作用与应用:颈部摇法具有舒筋活络、通利关节、解除压迫的作用。
-
杨介
其图为《针灸聚英发挥》及《针灸大成》所引用。杨介系世医出食,尝以“理中汤”愈宋徽宗之脾疾。另取烟罗子所绘之图,加以认真修改,加上十二经图,绘成《存真环中图》,存真指内脏,环中指十二经图,实我国古代不可多得之解剖图,可惜已佚。另著有《四时伤寒总病论》,或称《伤寒论脉诀》,亦不存。
-
杨济时
杨济时即杨继洲。出身于世医之家,曾任太医院医官。他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的基础上,融贯本人的经验医案和各家针灸文献,由晋阳(今山西太原)靳贤增选校补,著成《针灸大成》。材料颇为丰富,可称集明以前针灸学的主要精华之作,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书后附按摩法。
-
阳中隐阴
阳中隐阴为针刺手法名。出明·徐风《金针赋》。为先补后泻法,与阴中隐阳相对。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行六阴之数行(紧提慢按6次),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症,先补后泻也。”其法先进针至浅部(0.5寸左右),行紧按慢提九次,觉微热,再进针至深部(1寸左右),行慢按紧提六次,此为一度。
-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为歌赋名。明·徐凤撰。见《针灸大全》。该歌诀为十首七言韵语,内容按十天干分述各日时子午流注用穴。后记曰:“余今将流注按时定穴,编成歌括十一首,使后之学者易为记诵,临用之时,不待思忖。”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均转载,为子午流注配穴法的主要歌诀。
-
子午法
子午法指捻转补泻法。大指往后退,相当于从午位转向子位,故名。《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伤寒活人书》:“凡妇人病,法当针期门,不用行子午法,恐缠脏膜引气上。”意指多用转针易致缠裹滞气。参见“子午补泻”:子午补泻即左右捻转补泻。《针灸大成》卷四:“此乃宣行荣卫之法也。
-
子午补泻
子午补泻针刺补泻手法之一。《针灸大成》卷四:“此乃宣行荣卫之法也。右转逆阳,为之泻。《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又有根据经脉走向不同而分左右转。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左转逆经为泻。在《金针赋》《神应经》等书中还有按男女、左右侧、上下肢、阴阳经的不同而区分捻转补泻。
-
子宫穴
子宫穴(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取穴:患者卧位,在脐下4寸,旁开3寸处取穴。主治病症:子宫穴主治阴挺、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附件炎、盆腔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睾丸炎、阑尾炎等。刺灸法: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感向外生殖器放散。配伍:子宫配足三里,有培补中气,固摄胞宫的作用,主治子宫脱垂。
-
爪摄
爪摄为针刺辅助手法名。指针刺入后,用大拇指指甲于所针穴位上下掐按的方法。多用于滞针或针感迟钝时。《针灸大成》:“凡下针,如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气自通行也。”《针经指南》:“摄者,下针如气涩滞,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甲上下切,使气血自得通行也。”
-
爪法
概述:爪法:1.刺法名;后《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参见切法:切法为针刺辅助手法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切而散之。”《针经指南》列为手指补泻十四法之一:“切者,凡欲下针,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是不伤荣卫也。”《肘后备急方·救卒中恶死方》:“救卒死…
-
滞针
定义:滞针(stickingofneedle)是指针刺后发生的针下滞涩而捻转提插不便等运针困难的现象。滞针的表现:滞针表现为进针后或行针过程中,于提插捻转或出针时,针下感觉非常沉重、紧涩,甚至捻转不动,进退困难。滞针的处理方法:如果由于病人精神过度紧张等引起局部肌肉挛缩者,可以延长留针时间,以缓解紧张状态;
-
指针
指针即以手指代针,按压、切掐或揉按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根据不同穴位、不同病情可选用掐(拇指爪甲在腧穴着力向下切掐)、点(手指垂直地着力点于腧穴上)、按(食指或拇指指头按在腧穴上不动,着力向下加压)、揉(食指或拇指或手掌放在腧穴上徐徐地来回揉动)等法。对昏迷、中风、落枕、腹痛、腰背痛等有一定疗效。
-
指循
指循为针刺手法名。指针刺而气不至,可用指循导气法来催动经气的方法。《针灸大成》:“指循者: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得气即泻之故也。”
-
指捻
指捻为针刺手法名。《针灸大成》:“指捻者:凡下针之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内捻者,令气至下而治病。如出至人部,内捻者为之补,转针头向病所,令取真气以至病所。如出至人部,外捻者为之泻,转针头向病所,令侠邪气退至针下出也。”《针灸大成》列作十二手法之一。参见捻法条。
-
阴中隐阳
概述:阴中隐阳为针刺手法名。为先泻后补法,与阳中隐阴相对。出明·徐凤《金针赋》。《针灸大成·卷四》:“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行六阴之数(紧提慢按6次),如觉病微凉,即退至百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紧按慢提9次),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症,先泻后补也。”
-
胃疽
胃疽病名。痈疽之发于胃脘部者。见《针灸大成》卷二。即中脘疽。参见该条。
-
正穴
正穴即经穴。与奇穴对举。《针灸大成·穴有奇正策》:“而奇穴者,则又旁通于正穴之外,以随时疗症者也。”
-
蒸脐治病法
蒸脐治病法为间隔灸之一。乳香一钱,没药一钱,天鼠粪即夜明沙二钱,微炒;葱头,干者二钱;木通三钱,麝香少许。研为细末,水和莜面作圆圈置脐上,将前药末以二钱放于脐内,用槐皮剪钱放于药上,以艾灸之,每岁一壮,药与钱不时添换。依后开日,取天地阴阳正气,纳入五脏,诸邪不侵,百病不入,长生耐老,脾胃强壮。”
-
针摇
针摇为针刺手法名。《针灸大成》列作十二手法之一:“凡出针三部,欲泻之际,每一部摇一次,计六次而已。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状,庶使孔穴开大也。”《问对》:“摇,凡退针出穴之时,必须摆撼而出之,青龙摆尾亦用摇法,故日摇以行气,此出针之法也。”《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
-
针头补泻
针头补泻针刺补泻手法名。又称手指补泻,指以左手为主的针刺辅助手法。《针灸大成》:“此乃补泻之常法也。非呼吸而在手指……”,如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努之、爪而下之等法均是。
-
针灸指南
《针灸指南》为书名。书分歌诀总要、穴法总要、病状总要三部分。内容多选自《针灸大成》,加以审订校考而成。本书卷一-三针灸指南说,泛论有关性命,摄养等内容;卷四载多种病症的针灸取穴,将穴位分为头阳(前)、头阴(后)、胸腹、背脊、手阴、手阳、足阴、足阳等,并附其中的要穴图。这种分法与前人略有不同。
-
五大
五大为人体部位名。亦称五体,指头和两手两足。《针经指南·标幽赋》:“似续而交五大。”《针灸大成》卷二:“二陵、二蹻、二交,似续而交五大。”注:“五大者,五体也。”
-
针柄灸
其名首见于《伤寒论》,指出太阳、阳明、少阳病等不宜用温针,其具体操作不详。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拦江赋
《拦江赋》为针灸歌赋名。见《针灸聚英》。高武谓:“不知谁氏所作,今自凌氏所编集写本针书表录于此。”原文:“担截之中法几何,有担有截起沉疴。我今作此《拦江赋》,何用三车五辐歌。”拦江,盖有拦截水流即截用要穴的意思。内容主要讲八脉八穴及合谷、复溜、期门等穴的应用。《针灸大成》载此,“拦”改作“兰”。
-
标幽赋
《标幽赋》为针灸歌赋名。金元间窦汉卿撰。始载于《针经指南》。题意为用浅显易诵的语句表述《针经》中较为深奥的内容。包括经络、气血、刺法、配穴等。这是一篇影响较大的针灸歌赋,后为《针灸大成》等书所收载,并有多种注释。
-
推引
推引为刺法用语。推,指进针;引,指退针。《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针灸大成·卷四》则用以说明对针感传导的控制。王冰注:“言邪之新客,未有定居,推针补之,则随补而前进;若引针致之,则随引而留止也。”《针灸大成》:“徐推其针气自往,微引其针气自来。
-
透天凉
透天凉为针刺手法名。根据上述原则,近年来,国内多用的术式是:爪切速刺,随吸气后缓缓进针一次,到地部,得气(麻感)后捻转或紧提慢按(用六阴数),再将针提至人部依前法施术,最后将针提到天部仍用前法施术,稍停针,急速出针不闭针孔。有泻阳退热之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温疟、骨蒸劳热等一切阳盛之症。
-
通气法
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通气法:通气法即行气法。《黄帝内经灵枢·官能》“切而转之,其气乃行”。是采用捻转等法促使针感的传导。《针灸大成》卷四:“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至病所。”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
-
通气
通气即行气。行气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黄帝内经灵枢·官能》“切而转之,其气乃行”。是采用捻转等法促使针感的传导。《针灸大成》卷四:“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至病所。”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
-
体骨
概述:体骨为经外奇穴别名,即髋骨。髋骨穴主治腿痛,寒湿走注,历节风痛,膝红肿痛,下肢瘫痪等。体骨穴的配伍:配内膝眼、犊鼻、鹤顶,治鹤膝风。配梁丘、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委中,治下肢痿痹。主治两脚膝红肿痛,寒湿走注,白虎历节风痛,脚丫风痛,举动不得《医经小学》:髋骨四穴梁丘旁,各开寸半治腿痛。
-
提气法
提气法为针刺手法名。其法施术时先用提插法,若邪气壅滞,荣卫不行而致者,应先慢按紧提行六阴之数以泻邪气;如因经气不足,荣卫失调而致者,应先紧按慢提行九阳之数,补充其原气,待邪实已去,真气大至,手不感觉沉满之时,即一面微微捻针使经气运行加速,一面轻轻将针上提,荣卫之气聚集针下,荣行卫布,冷麻之症自除。
-
提插行气
提插行气为行气法之一。指用提插手法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向。《针灸大成》:“徐推其针气自往,微引其针气自来”又:“推之则前,引之则止”。“推”指插针,“引”指提针,提插可以加强针感和促使它扩散传导的作用。
-
十二手法
十二手法为针刺手法分类名。出《针灸大成》。包括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十二法。十四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十四种基本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问对》所载,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
-
杨继洲
简介:杨继洲为明代著名针灸学家。三衢(今浙江衢县)人。出身于世医之家,曾任太医院医官。学术贡献:他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的基础上,融贯本人的经验医案和各家针灸文献,由晋阳(今山西太原)靳贤增选校补,著成《针灸大成》。材料颇为丰富,可称集明以前针灸学的主要精华之作,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