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柱
指鼻中隔部。《针灸甲乙经》:“督脉者…鼻柱又称鼻茎、鼻梁、齃。素髎穴·鼻柱:鼻柱所指系素髎穴。素髎为经穴名(SùliáoGV25)。髎:骨隙。如鼻塞、鼻衄、鼻渊、鼻息肉、酒渣鼻、鼻疮等一切鼻疾及小儿惊厥、溺水急救、低血压、休克等。配迎香、风池治鼻衄;配合谷、太冲或十宣可治休克。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
金癞
金癞病名。癞症之一种。《诸病源候论》卷二:“金癞者,是天所为也,负功德崇,初得眉落,三年食鼻柱崩倒叵治,良医能愈。”其证初起周身白斑如癣,眉睫脱落,日久鼻柱崩倒,目反唇裂。似麻风病,证治参见疠风条。
-
加味五宝丹
处方:真珠(豆腐煮)3钱,琥珀3钱,钟乳石(煅,为细末,人乳浸,饭上蒸过)4钱5分,辰砂(为末,飞)2钱5分,冰片1钱,牛黄2钱5分,山慈姑2钱5分,海参2钱5分(一方加麝香5分,旧琉璃烧存性,为末2钱)。玉茎腐烂,加真僵蚕3钱,牙皂2钱;上部,加白芷1钱;服前丹作呕者,生姜5钱取汁,煮鲫鱼食之,以助胃气;
-
鼻尖
鼻准(nasalapex)为体表部位,又名准头(见《医学入门》)、鼻尖、面王(《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东医宝鉴》卷一:“山根之下曰鼻淮。”督脉所过,素髎所在。又称明堂。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隧。头面为诸阳所聚,鼻居面中为阳中之阳,是清阳交会之处。
-
鼻翼
鼻翼为人体部位名。手阳明大肠经所过,迎香所在。又名明堂。上端连于额部,名为頞,又名山根、下极、王宫。前面下端尖部高处,名为鼻准,又名准头、面王、鼻尖。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手太阳经,支者“抵鼻”。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足太阳之筋,“结于鼻”。
-
大麻风
大麻风为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即疠风。又名冥病、大风、癞病、大风恶疾、疠疡、大麻风、麻风、风癞、血风。治宜祛风化湿,活血杀虫。初起先服保安化灵丹发汗,后改服神应消风散或磨风丸,亦可选服一号扫风丸、蝮蛇酒。久病体虚可兼服何首乌酒。外治用苦参汤洗涤溃疡,外涂狼毒糊剂。
-
五不治
五不治为病证名。出《疯门全书》。即五死。指麻风病重症的五种表现。见《疠疡机要》卷上。又名五不治。即皮死麻木不仁,肉死针刺不痛,血死溃烂无脓,筋死指脱,骨死鼻柱坏。
-
气轮桔落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白珠红肿,长垂若舌卷下舐。”出《证治准绳·杂病》。多因火毒攻目,瘀滞已甚,血胀无所从出,遂致壅遏于白睛而成。《张氏医通》卷八:“有半边胀起者,有通珠俱被胀起盖定乌珠者,又有大眦内近鼻柱处胀出一片,如皮如肉,状似袋者。”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散瘀,方用宣明丸加减。
-
五死
五死为病证名。指麻风病危重时之五种表现。见《疠疡机要》卷上。又名五不治。即皮肤麻木不仁,肉死针刺不痛,血死溃烂无脓,筋死肢节脱落,骨死鼻柱坏陷。
-
王宫
概述:王宫:1.鼻;鼻为五官之一,又名明堂。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手太阳经,支者“抵鼻”。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足太阳之筋,“结于鼻”。《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王官在于下极。”出《东医宝鉴》卷一:“印堂之下曰山根,即两眼之间。”
-
玄门
明·虞搏《医学正传》:“鼻通天气曰玄门。”又名明堂。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隧。《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
央
央①正中间。《灵枢·师传》:“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②中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通“殃”。《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
-
切法
概述:切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2.推拿手法的一种。《针经指南》列为手指补泻十四法之一:“切者,凡欲下针,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是不伤荣卫也。”有二法:掐法:《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即掐法。《肘后备急方·救卒客忤死方》:“心腹绞痛胀满,气冲心胸…令切鼻柱下也。”
-
面骨
面骨解剖结构名。指组成面颅的骨块。包括上腭骨、颊车骨、颧骨、鼻骨、泪骨、甲介骨、口盖骨、鼻柱骨、舌骨等。详上腭及各骨条。
-
麻风
麻风又名疠风、冥病、大风、癞病、大风恶疾、疠疡、大麻风、风癞、血风。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素问·风论》卷五:“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疡。”2.周围神经粗大。初起先服保安化灵丹发汗,后改服神应消风散或磨风丸,亦可选服一号扫风丸、蝮蛇酒。外治用苦参汤洗涤溃疡,外涂狼毒糊剂。
-
厉
概述:厉:1.音利(lì);意指疫病。《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民乃厉”,“厉大至”。音赖(lài)·厉:厉音赖(lài)。古通癞,即癞病。厉,本作疠。《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肘,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所述的症状与麻风类似。
-
大风
概述:大风:1.强盛的风邪;《黄帝内经素问·风论》卷五:“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疡。”又名冥病、大风、癞病、大风恶疾、疠疡、大麻风、麻风、风癞、血风。初起先服保安化灵丹发汗,后改服神应消风散或磨风丸,亦可选服一号扫风丸、蝮蛇酒。外治用苦参汤洗涤溃疡,外涂狼毒糊剂。
-
大风恶疾
大风恶疾为古病名,即疠风,又称癞。见《世医得效方》卷十三:“疠风,即大风恶疾,癞是也。”初起先服保安化灵丹发汗,后改服神应消风散或磨风丸,亦可选服一号扫风丸、蝮蛇酒。外治用苦参汤洗涤溃疡,外涂狼毒糊剂。《黄帝内经素问·风论》卷五:“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疡。”
-
水银雷丸
《圣惠》卷二十四:组成:水银1分(与雄黄、硫黄、点醋,用乳钵木槌同研令星尽),雷丸1分(末),阿魏1分(生用),雄黄1分,硫黄1分,萆薢1分(微妙,捣为末),麝香1钱(细研)。主治:大风癞疾,眉鬃或落,鼻柱崩倒,肌肉变坏者。或有虫下,看其颜色,唯下黑虫者不可治。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鼻诊
鼻诊是通过观察鼻的异常变化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鼻部色黑是水气为患,也是虚痨之征。鼻孔干燥为津液已亏,如果干燥丽色黑如烟煤,为热毒已深,津液竭涸;外鼻肿大或因邪毒壅盛或因外伤。鼻翼扇动,多见于高热和呼吸困难,哮喘发作及小儿热邪壅肺也可见此种征象.如久病鼻扇,喘而汗出,是肺气已绝,证属凶险.
-
四花患门
概述:四花患门:1.经外奇穴名;四花(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四花与患门两穴之联称·四花患门:四花患门即四花与患门两穴之联称。位置:《针灸聚英》认为:“合太阳行背二行膈俞、胆俞四穴。”刺灸法:艾炷灸7~功能主治:主治五劳七伤,骨蒸潮热,面黄体瘦,饮食无味,咳嗽,遗精,盗汗,心痛,胸背引痛等。
-
鼻前孔闭锁的手术
手术名称:鼻前孔闭锁的手术别名:前鼻孔闭锁症的手术分类:耳鼻喉科/鼻和鼻窦手术ICD编码:21.8608适应症:鼻前孔闭锁的手术适用于先天性鼻前孔闭锁或因外伤、烧伤、天花、梅毒、狼疮等疾患痊愈后遗留瘢痕组织,致鼻前孔完全或部分闭锁,影响鼻腔正常生理功能者。2.空管修复法:先取大腿内侧厚层皮片备用。
-
天牝
天牝为人体部位名。《景岳全书》卷二十七:“鼻为肺窍,又曰天牝。又名明堂。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
疠
疠①即疠气。又称疫疠之气、毒气、异气、戾气或杂气。为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厉大至,民善暴死。”②指某些烈性传染病。③专指麻风病。《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素问·脉要精微论》:“脉风成为疠。”王冰注:“然此则癞也。”
-
火天夺日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天廓(指白睛)尽情肿起,色紫碧,状如败猪肺,看得怕人,甚者并风 包倒,不见金井,故曰火天夺日。”《张氏医通》卷八:“有半边胀起者,有通珠俱被胀起盖定乌珠者,又有大眦内近鼻柱处胀出一片,如皮如肉,状似袋者。”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散瘀,方用宣明丸加减。
-
患门
患门为经外奇穴名。主治五劳七伤、骨蒸潮热、面黄羸瘦、饮食无味、困倦乏力、咳嗽痰喘、烦热盗汗、遗精、心痛、胸背引痛等。一般艾炷灸3~取穴时,先以绳量取足大趾端经足跟至腘横纹长度,然后此绳一端从鼻尖沿头正中线向后量至背脊,尽端作点标记;一说在第五胸椎突起两旁各开1.5寸处(《针灸学》江苏中医进修学校)。
-
鼻梁
鼻梁人体解剖部位名称。见《证治准绳·杂病》。也即鼻柱。详见该条。
-
鼻孔
禾髎所在。《黄帝内经灵枢·师传》:“鼻孔在外,膀胱漏泄。”又称明堂。是隆起于面部正中的呼吸、嗅觉器官。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隧。司嗅觉、助发音,为肺系之所属。头面为诸阳所聚,鼻居面中为阳中之阳,是清阳交会之处。
-
鼻疽
出《证治准绳·杂病》。本病多由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诊断:接触病畜者皮肤出现特征性损害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取患者鼻腔分泌物或皮肤溃疡处的脓液涂片检查出革兰阴性鼻疽杆菌,也可用吕氏碱性美蓝染色检出形似白喉杆菌的细菌可以确诊。全身可用广谱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参见类鼻疽。
-
百中饮
别名:大百中饮处方:土茯苓(上好物)170钱,杜仲2钱8分,甘草1钱8分,黄连1钱4分,槟榔1钱,人参1钱,牛膝1钱,大黄(坚实者)1钱,肉桂1钱,黄芩1钱,沉香(上好品)1钱,川芎1钱。功能主治:下疳海疮,其它一切湿毒,积年不愈,或头面腐溃,或鼻柱陷塌,已成废痼者。用法用量:大百中饮(《汉药神效方》卷十)。
-
萆薢耆附汤
处方:萆薢5钱,人参1钱半,附子1钱半,桂枝1钱半,当归1钱半,干姜1钱半,黄耆1钱半,甘草3分。功能主治:霉疮鼻柱溃蚀。用法用量:水煎,温服。摘录:《霉疮证治秘鉴》卷下
-
服天门冬方
处方:天门冬(晒干)。主虚劳绝伤,年老衰损,羸瘦,偏枯不遂,风湿不仁,冷痹,心腹积聚,恶疮痈疽肿癞疾,重者周身脓坏,鼻柱败烂,阴痿耳聋,目暗。与松脂若蜜丸服之益善。或捣取汁,微火煎取5斗,下白蜜1斗,胡麻炒末2升,合煎,搅之勿息,可丸即上火,下大豆黄末和为饼,径3寸,厚半寸,每服1枚,1日3次。或酿酒服。
-
苦参大丸
处方:胡麻子2斤(炒至3分熟,旋滴水炒令黑色),防风(去芦头)1两,苦参1两,苍耳子1两,何首乌1两,石菖蒲1两,桑白皮1两,白蒺藜(去刺)1两,细辛(去叶土)1两,黄荆子1两,蔓荆子1两,枸杞子1两,牛蒡子1两(并锉碎,炒),禹余粮1两(生用)。功能主治:大风癞疾,肌肉疡溃,鼻柱蚀烂。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一
-
乌香散
《圣济总录》卷一一六:方名:乌香散组成:草乌头(烧灰)、麝香(研)各等分。主治:鼻疳疮,侵蚀鼻柱。用法用量:以少许贴疮上。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任督二脉
中医描述的任脉走向: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毛部,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继而从原结部位向上长出了“脊索”,直达头端的口咽膜部位。
-
血风
见《解围元薮》卷一。《黄帝内经素问·风论》卷五:“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疡。”疠风又名冥病、大风、癞病、大风恶疾、疠疡、大麻风、麻风、风癞、血风。初起先服保安化灵丹发汗,后改服神应消风散或磨风丸,亦可选服一号扫风丸、蝮蛇酒。外治用苦参汤洗涤溃疡,外涂狼毒糊剂。
-
前鼻孔闭锁症的手术
手术名称:鼻前孔闭锁的手术别名:前鼻孔闭锁症的手术分类:耳鼻喉科/鼻和鼻窦手术ICD编码:21.8608适应症:鼻前孔闭锁的手术适用于先天性鼻前孔闭锁或因外伤、烧伤、天花、梅毒、狼疮等疾患痊愈后遗留瘢痕组织,致鼻前孔完全或部分闭锁,影响鼻腔正常生理功能者。2.空管修复法:先取大腿内侧厚层皮片备用。
-
形如虾座
概述:形如虾座为病证名。出《证治准绳·杂病》。病因病机:多因火毒攻目,瘀滞已甚,血胀无所从出,遂致壅遏于白睛而成。非比鱼胞气分之可缓者。症状:《张氏医通》卷八:“有半边胀起者,有通珠俱被胀起盖定乌珠者,又有大眦内近鼻柱处胀出一片,如皮如肉,状似袋者。”治疗: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散瘀,方用宣明丸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