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
循为经络学名词。见《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经脉沿着某一部位行走称循。《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循臂内上骨下廉。”
-
循摄法
循摄法为行气法之一。《金针赋》云:“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指用左手食、中、无名指平按在所针穴位的经络通路上,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上下往来轻柔循摄,以使气行加速,气至病所的行气法。
-
催气
指通过手法促使气至。临床上,通常采用持续捻转或提插,改变针刺的深度和方法,或用循、摄、弹、摇,或用艾卷熏灸方向促使气至以达到催气的目的。《神应经》载:“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是谓催气。”此外,如刮动针柄、动摇针体,在经络循行路线上施以循摄之法等也都具有催气的作用。
-
手太阳之筋
手太阳之筋即手太阳经筋。《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
-
二十五周
古人认为卫气有规律地运行于全身,每天按一定的循行路线往复运转五十周次,白天二十五周次,夜间二十五周次。即从每天黎明的开眼时,卫气自目内眦上行头部,循六阳经而终结于肾经,复出于目,共二十五周;《灵枢·卫气行》:“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
手阳明、手太阴经别
手阳明、手太阴经别为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
骭
骭指胫骨。《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见“骭骨”。
-
下针八法
下针八法指针刺过程中的八种行针手法:①指循、扪、弹、弩、爪、按、伸、提。出《窦太师针经(乙抄本)》:“下针法:循扪弹弩,爪按伸提,此八字系八法,如神之妙。”(见黄龙祥《元代珍稀针灸三种》)②指弹、捻、循、扪、摄、按、爪、切。见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注解标幽赋》。
-
喑俳
喑俳病证名。出《素问·脉解》。《圣济总录》卷五十一:“喑俳之状,舌喑不能语,足废不为用。盖肾脉络舌本,肾气内夺,气厥不至舌本,故不能语而为喑;肾脉循阴股,循行内踝,入足下,肾气不顺,故足废而为俳。”参见瘖痱条。
-
经络敏感现象
经络敏感现象沿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一些特殊感觉传导或循经出现的各种皮肤反应。参见经络感传现象条。
-
蛲虫痢
系因蛲虫病所产生机械性肠道刺激所引发的痢疾系腹泻。《张氏医通》卷七:“蛲虫痢,其证腹大,皮肤黄粗,循循切切然,…或痒,或(虫)从谷道中溢出。”治以杀虫为大法,后再补益脾胃,清化湿热。杀虫方多选用化虫丸、扫虫煎、乌梅丸等方。
-
灵枢经脉翼
《灵枢经脉翼》为书名。现存有手写本。明·夏英编撰并绘图。上卷绘五脏侧面图及经脉流注图说;中、下卷分绘十二经及任、督二脉循经经穴共14图,图后为该经循行、腧穴、主病等项的歌诀及其注文。注释主要根据《黄帝内经灵枢》原文及滑寿《十四经发挥》等著作,作者本人无甚发挥。1980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
足厥阴脉
足厥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足厥阴经类似。《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厥阴脉循大趾间,以上出胻内廉,上踝八寸,交泰阴脉,循股内,上入xx间。其病,病xx搔,多溺,嗜饮,足跗肿,疾痹,诸病此物者,皆灸厥阴脉。”
-
足
足为人体部位名。指足趾至踝的部分。《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
-
喉嗌
喉嗌指咽喉。咽喉是咽头与喉头的通称。《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之气,下络喉嗌。”《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
-
顾
顾①回头看。《素问·刺腰痛》:“少阳令人腰痛…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②看视,了望。《灵枢·大惑论》:“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③考虑,顾虑。《灵枢·通天》:“太阳之人…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
-
针灸感传现象
针灸感传现象针灸时,被针灸者的感觉沿经络循行路线传导或循经出现的各种皮肤反映。见经络感传现象条。
-
髆
膊为人体部位名。又称胳膊。一说指上臂外侧面。《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
本草分经
《本草分经》为药物学著作。清·姚澜(又名维摩和尚)撰。刊于1840年。将药物分成通经络的药物(即按照十二经及奇经循行的药物)与不循经络的杂品。书中附脏腑内景图、十四经穴歌及经脉穴图、总类便览(依据草类、木类等药物分类法排列的药性索引)、同名附考(即药的别名),并用简明的注文形式阐述药性、主治等内容。
-
手
手掌·手:手指手掌,从手指至腕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上臂·手:手指上臂。《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
-
胳膊
胳膊即膊。膊为人体部位名。一说指上臂外侧面。《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又名(月合)膊,肐膊。《伤科补要》卷一:“臂者上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一名曰肱,俗名肐(胳)膊。”
-
尸蹷
厥证之一。出《素问·缪刺论》。以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所知,其状若尸,故曰尸厥。《肘后备急方·救卒死尸蹷方》:“尸蹷之病,卒死而脉犹动,听其耳中,循循如啸声,而腹间暖是也。
-
臑
概述:臑:1.上臂内侧的肱二头肌部位;2.肩以下、肘以上的部分;上臂内侧的肱二头肌部位·臑:臑为人体部位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类经图翼》则谓:“肩髃以下内侧对腋处,高起软白肉也。”
-
膊
膊为人体部位名。或作髆。又称胳膊。指肩膀以下手腕以上的部分。一说指上臂外侧面。《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
寿世医窍
《寿世医窍》为书名。撰人不详。二卷。刊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本书根据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分节论述该经脉的循行、主病、经脉、循行图,及各经所用药物。论述简明。现存初刊本。
-
经络歌诀
《经络歌诀》为书名。刊于1694年。本书将经络内容和主病编成七言歌诀,便于诵记。本书系将《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十二经循行与主病部分以及奇经八脉的循行与主病编成的七言歌诀,以便初学诵读。本书多与汪昂《汤头歌诀》合刊,现有清刻本等。
-
腰
腰为人体部位名。指背部第十二肋骨以下至髂嵴以上的软组织部位。“腰为肾之府”,与肾关系密切。足太阳等经脉所过。腰部为经脉所过的重要部位,足三阳经脉循腰而下,足三阴经和奇经之脉循腰而上。
-
阴器
阴器指外生殖器。为足厥阴肝经所过。《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其功能和发育与肾气盛衰有关。故阴器病症,多从肝肾论治。《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督脉者…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
-
掌
掌为人体部位名。指腕、指之间的掌侧面。俗称手心。《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
蜂针疗法
蜂针疗法为针刺方法之一。利用蜜蜂螫器官为针具,循经络皮部和穴位施行不同手法的针刺,借助其产生的机械刺激作用和蜂毒药理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
下膊
下膊即前臂。指肘以下,腕以上的部分。《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下肘内,循臂内后廉。”2.臂即上肢由肩至腕部分。即上臂和前臂的合称。《类经图翼》:“肘之上下皆名臂。”
-
牙槽
牙槽即牙床。牙床又称牙槽,牙齿根部着床于其中,故称。包括牙周膜、牙龈、牙槽骨等组织。有上下牙床之分。具有固定牙齿的作用。阳明胃与大肠经循行于此。《医学入门》:“以牙床属胃,牙齿属肾。”即牙车。
-
肝经风热
肝经风热是指风热之邪,侵袭肝经,循经上扰头目的病理变化。
-
刘伯骥
刘伯骥(?原籍广东人。其家曾侨居澳大利亚。曾悉心研读家藏陈修园《南雅堂医书》,复从叔公习医。抗日战争时期从事教育新闻,后留学美国。20世纪70年代著有《中西文化交通小史》、《唐代政教史》、《宋代政教史》等。后又循治史以治医之法,搜罗史材,贯通医旨,纂辑成《中国医学史》。
-
阴吹·气虚证
阴吹·气虚证(flatusvaginaliswithqideficiencysyndrome)是指脾气虚运化失职,中气下陷,腑气不循常道,以阴吹声音低沉,神倦乏力,气短懒言,胃脘痞闷,或小腹下坠,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缓弱为常见症的阴吹证候。
-
外廉
外廉指外侧缘。《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下循胫外廉。”
-
畜门
畜门简称畜。《黄帝内经灵枢·营气》:“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畜门,鼻孔也。”《灵枢识》卷三注:“畜门,即喉屋上通鼻之窍门也。”相当今之人体鼻孔部位。
-
下牙床
下牙床为下列齿的牙床。牙床又称牙槽,牙齿根部着床于其中,故称。包括牙周膜、牙龈、牙槽骨等组织。有上下牙床之分。具有固定牙齿的作用。阳明胃与大肠经循行于此。《医学入门》:“以牙床属胃,牙齿属肾。”
-
膺
膺为人体部位名。指前胸左右两侧的肌肉隆起处,相当于现代解剖学所称的胸大肌部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少阳之筋……上引缺盆、膺、乳……”《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
-
阴股
阴股又称股阴。为人体部位名。股指大腿,阴指内侧。大腿内侧称股阴。《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或腹痛引阴股者。”
-
变化递减律
变化递减律是罗莎(D.Rosa)(1899)提出的一个有关进化过程的定律,也称罗莎定律。这里所说的变化是指系统发生中出现的种族的变迁。这就是说,依循进化系列去看,可以认为由于随着特殊化的进展,而适应性逐渐减低,因此在进化系列的末尾,就不再产生新种或新变种。
-
中和养身
中和养身养生名词。谓奉中庸之道为养生基本原则。见《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养生以中和为贵,即不论养形与养神,都勿过与不及,实际上儒、道、佛、医等各家养生学说几乎都有这样的共识,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养生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
指循
指循为针刺手法名。指针刺而气不至,可用指循导气法来催动经气的方法。《针灸大成》:“指循者: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得气即泻之故也。”
-
诊脉三十二辨
《诊脉三十二辨》脉学著作。清·管玉衡撰。本书论述了诊脉大法,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领。所统二十九脉的阴阳所属及其形象;详细辨析十二经脉源流、循行及病状,对于切脉法也作了较为深刻的探讨。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
真心脉
真心脉脉学名词。即心的真脏脉。其脉象短实劲急而坚,为心气败绝之危候。《素问·玉机真脏论》:“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
六候
六候气功学术语。谓小周天一候(精炁循任督运行一周)所分的生药、采药、卯沐、进阳火、酉浴、退阴符等六个环节。六候中火候进退各有要诀。
-
解剖
解剖分散。指用器械剖割尸体以了解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形态、位置、构造及其相互关系。《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
肩上热
肩上热证名。肩部灼热或有热感。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肩背部位是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等的循行部位,如该经发生病变,可见肩上热的症状。
-
后发际
后发际是指在项(后颈)部上方的头发边缘部。发际为头发的边际处。其中在额部上方的头发边缘称前发际;在项部上方的头发边缘称后发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
-
额颅
额颅为人体部位名。指前发际以下,两眉以上的部分。《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额颅即前额骨部,在发下眉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