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欽-貝克病 2016年10月14日修訂版

BY taozi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卡斯欽-貝克病又稱大骨節病,是一種表現爲關節肥大性改變的疾患,是主要流行於我國東北、西北、華北、內蒙、河南等地的山谷潮溼寒冷地區的地方病。在蘇聯和日本也有發現。其病理特點是兒童的關節軟骨和骨骺被破壞,並導致發育障礙。成年後,患者身材矮小,四肢和手指呈短縮狀,且關節粗大,活動受限,以致常常喪失勞動力。有時在成年期也可發病。

卡斯欽-貝克病最早(1849)由尤倫斯基在俄國烏洛夫河流域發現,曾稱爲烏洛夫病;後又有Kaschin和Beck兩人報道,所以現又稱爲Kaschin-Beck病。我國首先由張鳳書在東北發現,後證實與Kaschin-Beck病爲同一病。此病在我國西北被稱爲“柳柺子”病。

卡斯欽-貝克病有很強的地區性,不同地區的發病程度亦不相同。本病的地區分佈有明顯的相對穩定性,並在若干年中,同一發病區的發病情況可加重,也可減輕;發病區可能擴大,也可能縮小,並可有新病區發現。

疾病名稱

卡斯欽-貝克病

英文名稱

Kaschin-Beck disease

別名

Kashin-Bek病;矮人病;大骨節病;卡-貝病;柳柺子病;算盤子病;Kaschin-Beck病;osteoarthrosis deformans endemica;卡-貝二氏病;烏洛夫病

分類

骨科 > 四肢疾患 > 慢性非化膿性關節炎

ICD號

M12.1

流行病學

根據1990~2001年對大骨節病的全國病情監測,我國東部(東北、華北)病區兒童X線陽性檢出率明顯降低,接近或達到了控制水平;而西部病區,特別是陝西、青海、西藏的一些病區則病情仍然活躍而嚴重。本病主要發生於病區內以當地產玉米與麥類爲主食的農戶,特別是貧困農戶。

年齡

主要累及生長中的兒童和少年,成年人中新發病例很少。兒童一般在7~8歲開始發病,重病區的發病年齡可以提前。陝西曾報道3個月零7天的嬰兒X線檢查有類似本病的幹骺端變化。永壽縣大骨節病科學考察中在3歲兒童病理證實爲大骨節病;但檢查140例病區胎兒,均未發現本病的典型改變。

性別

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別。

民族

我國漢、滿、回、蒙、朝、藏、達翰爾等民族,生活在病區的俄羅斯人、日本人均可罹患,看不出有種族易感性。有些調查中看到的民族間的差異,實際上可能只是反映了生活條件方面的差別。例如東北有的病區內漢族居民患病重,朝鮮族輕,可能主要與主食不同有關。患病重的漢族居民以玉米爲主食,患病輕的朝鮮族居民主食爲大米。朝鮮族居民主食爲玉米者,即與漢族居民同樣患病。

家庭多發

久居病區的同一家庭內常可見2個以上的患者。這可能由於在同樣生活條件下接觸致病因素的機會相等,不能證明有遺傳因素參與。

人羣發病特點

卡斯欽-貝克病的罹患有明顯的年齡特點。雖然成年人也可發病,但大多數發生於骨骺未閉合的兒童和少年。本病的檢出率以11~15歲的年齡組最高,其次爲6~10歲的年齡組。發病年齡的早晚與病區有關,一般重病區發病年齡較早。發病和性別的關係不大,但有普查資料顯示男性患病略大於女性。

大骨節病患者如離開病區,一般症狀可以減輕或延緩發展。輕者可自愈。若重返病區,病情仍可繼續發展。非病區的健康人遷入病區也可得病。

卡斯欽-貝克病的病因

雖然已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卡斯欽-貝克病的病因卻至今仍未能完全確定。但普遍認爲以外源性致病因子致病的可能性較大,並非是因食物中缺少某種物質所致。

然而,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學者則認爲卡斯欽-貝克病系小麥和玉米中尖孢鐮刀菌的毒素所致。他們的研究工作表明:

1.同一地區飲用同一水源水的居民中,食自產糧食的農民發病率較高,而食國家供給糧的工人極少患此病。

2.在重病區進行換糧後,人羣中5年來杜絕了新患者的出現,原有的患者也多數好轉和恢復正常;但未換糧的鄰近地區病情逐年加重。在非病區的城市中,散在的、食用來自病區的糧食的居民,可以得病;在病區改旱田爲水田,改主食爲大米後,效果與換糧實驗同。

3.在病區產的小麥和玉米中可培養出較多的尖孢鐮刀菌,而在非病區則爲另一種串孢鐮刀菌;大米中極少有此類真菌。

4.用病區尖孢鐮刀菌培養物飼養大白鼠和狗,其骨骼可發生類似人類大骨節病的病理變化。至於它如何會引起本病,尚待進一步研究。

此外。西安醫學院研究組對大骨節病患者硫代謝的研究發現:患者尿中硫酸化的酸性黏多糖比健康人多,而硫痠軟骨素則較低。用病區的水和糧食飼養的實驗動物尿中酸性黏多糖35S滲入率較低,骺板軟骨對無機35S的排出速度比對照組低,而24h尿中硫酸酯的排泄量則較高。這說明,病區的水和糧中可能存在某種能抑制軟骨中的硫痠軟骨素排出,並能與硫酸根結合成解毒的因子。他們發現,飲水不同,對動物尿內硫酸酯的排泄量似有不同的影響,故認爲不能完全排除飲水致病的可能。

發病機制

由於卡斯欽-貝克病是一種涉及全身各骨關節的疾病,因此,其病理改變的範圍較廣,但主要病變部位是在四肢管狀骨的骺板和關節軟骨,其中以踝關節、膝關節、肘關節、腕關節和指骨的軟骨病變最顯著,而肩關節和脊椎的病變較少。

大骨節病的基本病理變化是關節軟骨的變性和壞死,其表現爲原纖維顯現、石棉變性、裂隙形成、黏液變性和軟骨壞死。在壞死軟骨區的邊緣常有軟骨細胞巢狀增生。關節軟骨下有帶狀壞死區,可向表層蔓延,形成潰瘍;深的潰瘍可達髓腔。壞死的軟骨可脫落於關節內,形成關節鼠。在帶狀壞死區和潰瘍處,早期即出現初級骨髓和肉芽組織增生,繼之纖維結締組織增生性修復,並可逐漸形成纖維軟骨,隨之有鈣質沉着,形成不規則的軟骨內成骨。

在大骨節病早期,骺板軟骨即逐漸變薄、不勻、彎曲,與關節軟骨的變性壞死相似。嚴重處可累及全層而有壞死性穿通。軟骨細胞失去其排列性,層次紊亂,中央部有時呈舌狀增生。變性壞死的軟骨被增生的初級骨髓和破軟骨細胞吸收後,有不規則的軟骨內成骨,骺板逐漸被骨小梁所替代,使骺板從中央部逐漸向周圍形成早期骨性融合。在骺板的幹骺端,最早也最常見的病變是橫行骨梁形成;豎骨梁明顯減少、粗短、方向紊亂、外形不整;破骨細胞吸收旺盛,原始骨小梁被破骨細胞所吸收,失去其板層結構,被分割成不規則的片塊,形成鑲嵌結構。由於骺骨化中心化骨功能紊亂,使骨的縱向生長遲緩,骨端橫向生長加快,導致骨端發生膨大畸形。骨髓可有早期脂肪化、纖維化。關節囊可有部分纖維軟骨、透明軟骨甚至骨小梁形成。骨骼肌也可有壞死性病變。

卡斯欽-貝克病的臨牀表現

卡斯欽-貝克病可見於任何年齡,但以20歲以下的青少年爲多見。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若8歲以前離開本病流行區,發病機會則較少。骨骺已融合的少年和成年人進入本病流行區,發病也較少。早期發病時患者常不自覺,症狀不明顯,也不具有特異性,主要表現爲肌肉腫脹、疼痛,有局部壓痛;食指、中指末節彎曲,不能伸直;易疲乏,關節活動不靈,握力減退;指甲營養不良,光澤減退,呈匙狀或甲根出現波浪形溝紋;手足多汗;手背、膕窩、跟腱、內踝等處肌腱疼痛和腓腸肌痙攣;以及指端、背部、大腿外側有螞蟻爬動感覺。以上症狀常爲對稱性,並常自手部開始,早春重,夏秋輕;也有的自踝關節或肘關節開始。以後,受累關節逐漸增粗、變形;患者因發育障礙而成爲侏儒;下肢出現膝內翻或膝外翻以及扁平足等畸形。後期出現關節遊離體、骨關節病症狀。患者由於關節疼痛和關節運動受限而喪失勞動力。

卡斯欽-貝克病的分期:

爲便於區分和觀察病情的輕重、勞動能力和治療效果,可依據其臨牀表現分爲四期(度),各期之間相互交錯,難以截然劃分。

1.前驅期:即大骨節病的開始階段,主要表現爲手指僵硬、繃緊,屈伸不靈,食指、中指、環指末節偶有輕度彎曲。有的病例首先有踝關節疼痛,在勞動或長途跋涉後加劇。本期X線片多無異常改變。

2.早期(亦稱Ⅰ度):除手指僵硬、繃緊、屈伸不靈加重外,主要顯示手的食指、中指、環指近節指間關節增粗,但長度不變;肘關節多不能完全伸直;有的患者踝關節略增粗。

3.中期(又稱Ⅱ度):指間關節明顯增粗,疼痛加劇,有短指畸形。拳不能握緊,手指不能伸直。肘、踝、膝等關節有程度不等的增粗變形,屈伸受限。膝內常有遊離體,伴有扁平足,四肢肌肉萎縮,以腓腸肌爲甚。由於肌力明顯減退,勞動力僅及正常人的1/3左右。

4.後期(又稱Ⅲ度):短指畸形更爲嚴重,伴有指間關節向兩側偏斜,其他關節畸形及運動障礙亦嚴重。可有骨盆傾斜,腰椎的生理性前凸增大,有髖內翻、膝內翻或膝外翻、扁平足等畸形,行走時呈鴨子樣步態。此時四肢肌肉明顯萎縮,全身發育嚴重障礙,呈侏儒畸形外觀。

卡斯欽-貝克病的併發症

卡斯欽-貝克病晚期可併發髖內翻,膝內翻或膝外翻。

實驗室檢查

一般常規檢查

血象一般正常,可有生化代謝異常:

(1)大骨節病病人的血、尿、頭髮中的硒,維生素E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活性等偏低。

(2)血中乳酸脫氫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肌酸激酶、α-羥丁酸脫氫酶和鹼性磷酸酶的活性增高。

(3)紅細胞膜磷脂總量減少,其中卵磷脂明顯減少,神經磷脂有所增加,膽固醇/磷脂與神經磷脂/卵磷脂之比值均升高。紅細胞脆性增加,流動性降低,抗氧化和抗溶血能力降低,紅細胞脂質過氧化產物增加等。

(4)尿中尿肌酸、尿羥脯氨酸、尿黏多糖及尿總硫增高,肌酐減少。這些生化代謝改變可發生在X線改變之前。流行病學觀察證實,在流行區人羣監測中,上述指標可用於早期診斷,並可作爲反映病情活躍程度的參考。

肝腎功能大多在正常範圍。免疫功能一般低下,如E-玫瑰花環形成率、T淋巴細胞轉化率和C3均偏低。腎上腺皮質應激儲備功能也趨減退。

與骨、軟骨代謝有關的檢查

大骨節病除骨軟骨損害和骨骼肌萎縮外,其他組織臟器迄今尚未證明有何規律性改變。對於軟骨及繼發的骨質改變,目前還缺乏可靠的、簡便易行的實驗室檢測手段。另外,本病已形成的骨骼病變可延續終身,早年研究者對本病所做的一些實驗室檢查,其所見究竟哪些是本病所固有的,哪些是繼發反應或合併其他疾病的結果,也不易分辨。近年來有些檢查是爲研究發病機制而進行的,對觀察羣體有其意義,應用於個體價值不大。這裏介紹近年來的一些主要研究結果。

(1)血漿鹼性磷酸酶(ALP)活性升高,特別是X線有典型改變的大骨節病兒童較病區健康對照和非病區健康對照均有顯著增高。在沒有明顯肝、腎等臟器損害的情況下,ALP主要來自骨骼,反映成骨細胞功能活躍。

(2)尿中羥賴氨酸明顯增高,且隨X線所反映的病情加重而上升。但同樣爲膠原降解產物的羥脯氨酸變化卻不太規律。有的報告中尿羥脯氨酸在活躍重病區有增高趨勢,有的報道則相反。

(3)尿中硫痠軟骨素(Chs)的排泄量升高,反映軟骨基質的分解增多。Chs的硫酸化程度降低,用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法查出病人尿中Chs的電泳遷移率明顯變大,說明Chs的分子量變小。

(4)血液硫酸化因子活力低下(見前文)。

與肌肉代謝有關的檢查

由於大骨節病病人骨骼肌萎縮出現較早,故很早就有人測定反映肌肉代謝的一些成分。早年和近年檢測的結果大同小異。基本變化是血中肌酸、肌酐含量減少,尿肌酸含量明顯升高,尿肌酐偏低或變化不顯著。

紅細胞形態與功能改變

在光鏡下,大骨節病患兒血中靶形紅細胞出現的頻率增多。在掃描電鏡下,變形的紅細胞(棘狀細胞和口狀細胞)增多。這些都提示本病的紅細胞膜有結構與功能的異常。前面我們已談過本病患兒紅細胞膜的總磷脂量減少,磷脂中各種組分的比例失常,表明紅細胞膜的脂質雙層結構有一定改變。在功能方面,發現紅細胞膜上的Na+,K+-ATP酶活性有下降趨勢,紅細胞骨架蛋白之一的肌動蛋白有增加趨勢,熒光偏振技術測定結果表明紅細胞膜的流動性稍有降低。

血清酶譜

應用生化自動分析儀檢測,發現大骨節病患兒血漿中的穀草轉氨酶(GOT)、谷丙轉氨酶(GPT)、乳酸脫氫酶(LDH)、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H)、肌酸激酶(CK)、γ谷氨酰轉移酶(γ-GT)等均較對照組增高。雖然這些變化程度較輕,但在統計學上有顯著差異,並在多個病區的檢查中能得到重複。這些改變提示本病除骨、軟骨受累外,還可能有其他組織細胞輕微的、可逆性的損害。

與機體低硒有關的改變

大骨節病病人的血硒、發硒、尿硒、紅細胞硒均降低,含硒的血液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下降;與此相一致,血中脂質過氧化物的含量明顯高於非病區對照人羣。應注意的是,這些變化主要反映了病區人羣與非病區人羣之間的差異;同樣居住在病區的人羣,則無論病輕組、病重組、或病區健康組之間,都看不出有何規律性的差別。

免疫功能狀況

永壽縣大骨節病科學考察的檢測表明,病人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均無顯著變化。但來自內蒙古的報道稱本病病兒的IgM明顯低於對照組。

在永壽縣考察中測定病人血清中9種抗體(包括抗軟骨細胞抗體、抗心肌抗體、抗線粒體抗體、抗骨骼肌抗體等)均爲陰性。提示大骨節病不像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輔助檢查

X線一般表現

X線平片上改變最早出現於指骨,因此手部的X線檢查爲早期診斷的主要依據。早期指骨幹骺端鈣化區密度增高、變寬,有時伴有凹陷或波紋狀改變。此種改變也可見於正常人,因此不能單獨將其作爲早期診斷的依據。另一個早期變化是指骨遠端不整齊,出現半月狀凹陷或囊性變。腕(跗)骨邊緣硬化、不整齊。後期表現爲骨端增粗、變形,有骨贅形成。

X線分型

根據X線變化的不同,一般分爲四個類型。各型之間並無明確界限,可在同一肢體上,甚至可在相鄰兩個關節看到不同類型的病變。

(1)幹骺型

見於骺骨化中心尚未出現的患兒,最小年齡爲3個月零7天。X線表現爲預備鈣化區模糊、硬化,有時伴波紋狀、半月狀凹陷;骨紋理稀疏、粗糙和紊亂。

(2)幹骺-骨骺型

見於骺骨化中心出現之後至骺線融合以前階段。幹骺端中部可有硬化、不整齊和凹陷,兩側緣增寬,可能出現不規則骨化。骺軟骨板的厚薄不均,骨化中心不整齊、變形、碎裂或溶解。嚴重者骨化中心大部嵌入骨骺內。在近側幹骺端,骨化中心與幹骺端早期發生融合,開始於中央,逐漸向兩側擴展,並形成短指畸形。

(3)骨端型

主要見於五六歲以上的兒童或成人。X線片上表現爲骨端模糊、脫鈣、不平整,中央部凹陷,側角尖銳突出。病情嚴重者骨端粗大變形,有不規則破壞或囊樣變,邊緣有骨贅形成或有骨遊離體,個別病例可出現菌狀贅生物。

(4)骨關節型

見於骨骺融合後的少年和成人,最早可見於14~15歲。幹骺-骨骺型未經治療者,最終將形成此型,故也稱爲終止型。X線主要表現爲骨紋理稀疏、紊亂,甚至呈囊樣變,骨皮質變薄,骨端寬大變形呈花邊狀,對位不正,關係紊亂,有骨贅形成。關節間隙變窄,此時,關節面顯示爲高低不平整狀,兩側不對稱,可有骨碎屑。後期發生繼發性骨關節病變化。

其他

視病情及每個大骨節病患者的具體情況不同,亦可選擇CT、MRI或其他影像學檢查。

卡斯欽-貝克病的診斷

卡斯欽-貝克病的診斷主要依據在流行地區的生活史、體檢所見和X線表現,不難作出診斷。

鑑別診斷

卡斯欽-貝克病需與軟骨發育不良的侏儒鑑別,後者在出生時就較明顯,表現爲頭大、前額突出、鼻樑凹陷、手指等長,且無流行地區生活史,其X線片顯示四肢長骨粗短,股骨與肱骨遠端呈“V”形擴大和凹陷。

卡斯欽-貝克病的治療

對發病早期和輕度的卡斯欽-貝克病病例可採用換糧和改食大米等方法,數年後,基本上可恢復正常。用硫酸鹽治療有一定效果,部分患者可治癒。常用的有硫酸鈉水溶液,7歲以下的兒童每次服1.5g,8~12歲服2g,13歲以上服3g,每天服2次,共服2~3個月。也可服硫酸鎂或硫酸鉀,用量相似。硫酸鉀可每天服3次。民間偏方用草木灰的過濾液口服,連服3~6個月,或口服滷鹼片或粉,也有效。

對晚期嚴重患者需按骨關節病治療,包括外科手術干預。

預後

晚期嚴重的骨關節炎及併發髖內翻、膝內翻、膝外翻、將嚴重影響肢體功能。

卡斯欽-貝克病的預防

卡斯欽-貝克病關鍵是預防。換糧實驗表明:在病區改旱田爲水田,改主食玉米爲主食大米,或從非病區調進糧食代替病區的小麥、玉米,可預防和消除大骨節病。此外,改善發病區居民的飲水,如挖深井,改飲泉水,或用砂石和稻草灰、草木灰、木炭等將井水過濾,也可起到預防此病的作用,但需與換糧措施並進。

相關藥品

維生素E、氧、磷脂、賴氨酸、膠原、醋酸、硫酸鈉、硫酸鎂

相關檢查

維生素E、丙氨酸、α-羥丁酸脫氫酶、紅細胞膜磷脂、尿肌酸、尿羥脯氨酸、羥脯氨酸、脯氨酸、淋巴細胞轉化率、賴氨酸、尿肌酐、靶形紅細胞、尿硒、抗心肌抗體、抗線粒體抗體、抗骨骼肌抗體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