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悸 2015年07月02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驚悸爲病症名。指由於驚駭而心中動悸,或心悸易驚、時發時止的病症。[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50.

參見心悸:

心悸爲病症名。指以自覺心跳數急、悸動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種病症。主要由陽氣不足,陰血虧損,心失所養,或痰飲內停,瘀血阻滯,心脈不暢所致。其中,因驚恐而發、時發時止者,稱驚悸,病程較短而病情較輕;不因驚而發、心中動搖不寧而無休止者,稱怔忡,病情較重而病程較長。驚悸日久不愈,可發展爲怔忡,但二者均以心悸爲主要症狀,治療方法相似。現代醫學中的各種心律失常及某些神經官能症出現心悸者,可參照本條治療[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65.

鍼灸治療:①體針:取心俞、郄門、內關、通裏等穴爲主。心血不足者加膈俞、脾俞、足三裏;痰火內動者加豐隆、解溪;水飲內停者加脾俞、胃俞、三焦俞;瘀血阻滯者加曲澤、血海;心神不寧加通裏、丘墟;陰虛火旺加厥陰俞、陰交、太溪。②水針:取內關、心俞、郄門、厥陰俞,每次選1~2穴,交替使用。用丹蔘注射液,每穴注射0.5~1.0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③耳針:取心、腦、下腳端、神門、小腸等穴,輕刺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65.

驚悸、怔仲是指患者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類症狀。驚悸是因突然受驚而作,時作時輟,其症較輕;怔仲與驚恐無關,終日心中悸動不安,稍勞則甚,其症較重。兩者在病情和病程方面雖有輕重、長短差異,然其病因病機基本相同,故合併討論。

本證多與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並存,故各種原因引起的心慌、心動過速、心律失常和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神經官能症等,可參照治療。

鍼灸治療心悸、怔忡效果較好,本病可發於多種疾病,治療時須明確診斷。

驚悸的病因病機

驚悸多因平素體質虛弱,心虛膽怯,遇險臨危,感受驚恐,使心神不能自主,發爲心悸;

或心血不足,陰血虧損,心失所養,致神志不寧;

或憂思過度,勞傷心脾,氣血虧損,不能上奉;

或腎陰虧損,水火不濟,虛火妄動,上擾心神;

或脾腎陽虛,不能蒸化水液,停聚爲飲,上犯於心,心陽被遏,心脈痹阻,而發本病。

現代醫學認爲由各種因素使中樞神經功能失調,影響自主神經功能,使心臟血管功能異常;或由於憂慮、情緒激動、精神創傷、過度勞累而誘發。

驚悸的辨證分型

驚悸自覺心慌、心跳,時作時息,並有善驚易恐、多夢易醒等症。

心膽氣虛:兼見氣短神疲,驚悸不安,舌淡苔薄,脈細數。

心脾兩傷:兼見頭暈目眩,納差乏力,失眠多夢,舌淡,脈細弱。

陰虛火旺、心腎不交:兼見心煩少寐,頭暈目眩,腰痠耳鳴,遺精盜汗,舌紅,脈細數。

心陽不振、水氣凌心:兼見胸悶氣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腫,舌淡,脈細沉。

心脈瘀阻:兼見心痛時作,氣短乏力,胸悶,咳痰,舌暗,脈沉細或有結代。

驚悸的治療

刺灸法

治則 益心安神,定悸止驚

處方 郄門 神門 心俞 巨闕

方義 以安神定悸爲主,取心包經郄門,心經原穴神門,兩穴合用寧心定驚;心俞可益心氣,寧心神,配心之募穴巨闕,俞募相配,補益心氣,調理氣機,以收鎮驚寧神之效。

隨證配穴 心膽氣虛—膽俞,心脾兩傷—脾俞,心腎不交—腎俞、太溪,心陽不振—膻中、氣海,心脈痹阻—血海、內關。

操作 毫針刺,補虛瀉實,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穴位注射法

選穴 參照針刺法穴位。

方法 維生素B1或維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

耳針法

選穴 交感 神門 心 耳背心

方法 毫針刺,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亦可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每3~5日更換1次。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