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斑 2016年08月17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中醫·汗斑

汗斑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16.。出《外科啓玄》卷十二。即紫白癜風[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03.[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16.

紫白癜風(purple vitiligo tinea versicolor[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03.。是指發生於頸項、軀幹、四肢近心端等多汗部位,呈紫白相兼斑片的癬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見《證治準繩·瘍醫》卷五。

病因病機

多由臟腑積熱,感受暑溼,以致氣滯血凝而成;或由傳染而得[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03.

症狀

多發於胸背、頸項、肩胛、腋下等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03.。初起爲大小不等的紫色或灰白癍點,癍點可擴大,相互融合成片,表面光滑而有光澤,邊緣清楚,搔之稍有細屑,有時微癢,夏重冬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03.

治療

外搽密陀僧散,或用鮮薑片蘸五神散搽患處,亦可用低濃度癬藥水外搽[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03.。相當於花癍癬[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03.

西醫·汗斑

汗斑又稱花斑癬,是皮膚表淺角質層慢性的真菌輕度感染,常無症狀,或只有輕度瘙癢。此病是由嗜脂酵母圓形或卵圓形糠秕孢子菌所引起的,營養不良或患有細胞外糖原沉積者易患本病,健康狀況不良、慢性感染、出汗過度、甚或妊娠等均可誘發本病。花斑癬症狀起初爲許多細小點,很快斑點上的脫悄區擴大,融合成環狀,顏色一般呈黃棕色或暗棕色,可出現粟粒、黃豆乃至指甲大小的圓形或卵圓形疹,表面覆有極薄糠狀鱗屑,色素減退或增加。皮損直接鏡檢見典型花斑癬菌絲即可確診。花斑到了秋涼後可以自行消退,但也容易留下色素減退斑,來年熱天又可能復發。大面積花斑癬宜口服酮康唑治療。

疾病名稱

花斑癬

英文名稱

pityriasis versicolor

別名

tinea versicolor;汗斑;花斑糠疹

分類

皮膚科 > 真菌性皮膚病 > 淺部真菌病

ICD號

B36.0

流行病學

花斑癬全球分佈。在溫帶地區常見於夏秋季。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則十分流行。墨西哥、印度、古巴等很多國家居民發病率高達50%。我國發病率南方高於北方。患者多爲成人,男性多於女性。由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不感染動物。

花斑癬的病因

花斑癬的病原菌爲糠秕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又稱花斑癬菌。花斑癬菌爲人體皮膚的正常菌羣。有報道曾從92%正常人的頭皮上分離出。其他帶菌部位有背、軀幹、四肢、面部等。兒童帶菌率與年齡有關。年齡越大,帶菌率越高。花斑癬菌平時腐生於角質層的表層,爲孢子形態。在某些條件下,會從孢子相轉變爲菌絲相,具有感染力,侵犯周圍組織產生損害。誘發因素包括全身或局部使用皮質激素,皮膚使用油脂類製劑、慢性感染、營養不良、細胞外糖原沉着、家族遺傳等。但臨牀上最常見的因素是高溫和多汗。

花斑癬全球分佈。在溫帶地區常見於夏秋季。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則十分流行,可能與人羣中的皮膚表皮更換率減緩有關。墨西哥、印度、古巴等很多國家居民發病率高達50%。我國發病率南方高於北方。患者多爲成人,男性多於女性。由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不感染動物。

花斑癬菌具嗜脂性,所以皮損多分佈於皮脂腺豐富的部位。花斑癬菌能產生對黑素細胞有抑制作用和細胞毒作用的二羥酸,從而使花斑癬損害呈現色素減退。亦有人認爲是因爲花斑癬菌及其代謝產物能阻止陽光透入局部皮膚而干擾了局部皮膚黑素形成所致。

從人體皮膚中能分離出兩種形態的花斑癬菌,稱正圓形糠秕孢子菌(Pityrosporum orbiculae)和卵圓形糠秕孢子菌(Pityrosporum ovale)。現一般認爲它們是同種異名。

發病機制

花斑癬菌具嗜脂性,所以皮損多分佈於皮脂腺豐富的部位。花斑癬菌能產生對黑素細胞有抑制作用和細胞毒作用的二羥酸,從而使花斑癬損害呈現色素減退。亦有人認爲是因爲花斑癬菌及其代謝產物能阻止陽光透入局部皮膚而干擾了局部皮膚黑素形成所致。

花斑癬的臨牀表現

皮損最常見於胸、背、臂和頸部。其他有面部、腹部、臀部、腋窩、腹股溝、頭皮、枕部等。常夏秋加重,冬季減輕或消退。開始爲細小斑點。患者常不自覺,漸成粟米、黃豆至蠶豆大小圓形或類圓形斑疹。邊緣清楚,與皮膚持平或微微高起。表面覆以極薄糠秕樣鱗屑,有光澤,尤其是對光側看時,皮損表面反光性強。新皮損色深,呈灰色、黃色、棕色、淡褐色或褐色。老皮損色淡發白。新老皮損同存時,黑白間雜呈花斑狀,頗具特徵性,爲花斑癬的典型表現。當除去鱗屑或皮損痊癒時,遺有暫時性的色素減退斑,患者常誤認爲患有白癜風而前來就醫。

部分患者損害沿毛囊分佈,類似毛囊丘疹,扁平,微微高出皮面,上覆鱗屑,反光性強。少數患者皮損呈斑片狀,數目較少,僅一至數片,但面積較大。表面鱗屑較厚,多呈深棕或棕褐色,少數爲淡色斑。有時皮損面積如此之大以至誤將皮損視爲正常皮膚。

患者一般無自覺症狀,少數略有發紅和瘙癢。病程慢性,一般冬天消退,夏天又發。

花斑癬在兒童皮膚上的表現與成人不同。筆者曾觀察了21例兒童花斑癬患者,最小年齡僅爲2.5個月,最大12歲。1歲以內爲17人。男女各半,均爲首次發病。皮損爲邊緣清楚的白斑,直徑爲1~5mm大小,上覆極細鱗屑。少則3~4個,多至密集,部分融合。家長皆因擔心患兒有白癜風而來就診。皮損分佈獨特,以眉區、眉間、前額、兩鬢最爲常見和集中。其他部位如頰部、顴部、下頜、耳前、頸部和上背均可有分佈,但數目較少。其中皮損位於眉毛和眉間者19人,兩鬢10人,前額8人,頸部2人,耳前、下頜和上背各1人。皮損往往同時有多處分佈。小兒一般均體健。面部無脂溢性皮炎和溼疹樣表現。父母均無花斑癬史。全部否認發病前有局部外用激素史。真菌檢查有典型的花斑癬菌絲和孢子。

實驗室檢查

直接鏡檢

刮取鱗屑加10%KOH液直接鏡檢,見短粗、兩頭鈍圓、微彎曲的菌絲。一般長爲10~40µm,寬爲2.5~4.0µm。有成堆的圓形或卵圓形厚壁孢子,直徑爲3~8µm。有時有芽孢。直接鏡檢陽性即可確定診斷。

培養

在Sabouraud瓊脂或其他常規培養基表面加1~2ml橄欖油或其他植物油,接種鱗屑後37℃培養,3天后即有奶油色酵母樣菌落生長。鏡檢見酵母樣細胞爲主,出芽。培養一般不作爲診斷的常規。

午氏燈檢查

午氏燈檢查花斑癬皮損和刮取的鱗屑有金黃色熒光。

組織病理檢查

輕度至中度表皮角質增生。真皮可能有少量單核細胞浸潤。角質層中部或底部可發現短粗、稍彎曲、臘腸樣菌絲和成堆圓形或卵圓形厚壁孢子,有些可出芽。以PAS及GMS染色更爲清楚。

花斑癬的診斷

根據臨牀表現、皮損直接鏡檢見典型花斑癬菌絲即可確診。但有時由於患者已自行治療,外用油膏之類藥物可使皮損變成不典型,有時查菌不易發現,熒光也不明顯。

鑑別診斷

花斑癬應與脂溢性皮炎、玫瑰糠疹、貧血痣、紅癬、黃褐斑,尤其是應與白癜風相鑑別。白癜風無一定好發部位。皮損發展慢,爲色素脫失而非色素減退斑,其邊緣清楚,常有色素加深。以上這些疾病真菌檢查皆爲陰性,容易鑑別。

白癜風

白癜風主要爲成片皮膚色素缺失而呈白色,其邊緣可有色素沉着。一般無脫屑,無癢感,也無出汗過多後加重史等,加以查菌持久陰性等更有助於鑑別。

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初起有母斑,迅即波及全身,爲紅色橢圓形斑,中央有糠秕狀鱗屑,其長軸與皮紋方向一致,檢查真菌陰性。

紅癬

紅癬常侷限於腋下、乳房下及腹股溝等皮膚皺摺或折迭部位,皮損顏色稍紅,鱗屑不易脫落,10%氫氧化鉀液塗片不易找到紅癬菌,需作特殊染色纔可發現。

花斑癬的治療

局部使用角質剝脫劑或其他抗真菌製劑,如複方雷瑣辛搽劑或咪康唑霜等。或用20%~40%硫代硫酸鈉搽劑,每天2次,連續2周。

大面積花斑癬宜口服酮康唑,每天200mg頓服,連服10天。氟康唑每天50 mg頓服,連續10天。伊曲康唑每天200mg頓服,連服5~7天。

治療後遺留的色素減退恢復至正常膚色較慢,照射紫外線可加速恢復。

花斑癬易復發或再感染。皮膚應經常保持清潔乾燥。患者使用過的內衣褲、汗衫、被單、枕套等應煮沸消毒,或用甲醛(福爾馬林)燻蒸。

預後

當除去鱗屑或皮損痊癒時,留有暫時性的色素減退斑。病程慢性,一般冬天消退,夏天又發。

花斑癬的預防

一級預防

(1)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做到勤洗澡、勤換洗內衣褲。

(2)合理營養,因營養不良可誘發本病。對於接受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的病人要注意觀察並預防本病。

二級預防

(1)花斑癬患者若不醫治,可多年不愈,但只要認真對待,堅持用藥也是較易治癒的。因爲花斑癬菌生長在皮膚的最淺表層,外用的抗真菌藥物均能奏效。一般可搽25%~40%硫代硫酸鈉溶溶液,用後5min再搽3%稀鹽酸溶溶液。搽藥前最好先用熱水肥皂洗去鱗屑。亦可用10%冰醋酸溶溶液,1%克黴唑、益康唑霜或酊劑,每日用藥2次。

(2)爲防止愈後復發,宜在病損痊癒後再用藥2周,同時穿用防黴菌衫褲,既可輔助治療又有預防作用。

(3)Borelli D等報道,口服酮康唑(廣譜抗真菌劑)不但能治療花斑癬,而且亦能預防其復發。

(4)在治療期間患者使用過的襯衣、襯褲、被單、枕套等都要進行消毒。消毒方法可用煮沸消毒(15~30min),或用開水燙洗後曝曬,以及用福爾馬林燻蒸等消毒。

中醫藥預防

花斑癬中醫稱“紫白癲瘋”,中醫藥浴對預防花斑癬有很好的效果,常用的有艾葉浴、薄荷浴、菊花浴、青蒿浴、食醋浴、鹽水浴等,方法非常簡單,就是用上述中藥熬水洗澡,每週一次即可。

相關藥品

酮康唑、咪康唑、硫代硫酸鈉、硫酸鈉、氟康唑、伊曲康唑、硫代硫酸鈉溶液、稀鹽酸、稀鹽酸溶液、醋酸、冰醋酸溶液、克黴唑、益康唑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