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結 2015年07月08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腹結爲經穴名(Fùjié SP14)。出《鍼灸甲乙經》。屬足太陰脾經。腹:腹部;結:系束。本穴善治腹部痛結不通之症,故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6.

腹結原作腹屈,一名腹結。《備急千金要方》後腹結均作正名。別名腸窟,腸屈,陽窟,腸結。屬足太陰脾經。在下腹部,大橫下1.3寸。距前正中線4寸。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及第十一肋間動、靜脈。

標準定位

在下腹部,臍中下1.3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仰臥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6.

腹結在下腹部,大橫下1.3寸,距前正中線4寸。

取法

在下腹部,臍中下1.3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仰臥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6.

仰臥位,在府舍上3寸,距任脈4寸,當府舍與大橫的連線上取穴。

穴位解剖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6.

腹結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及第十一肋間神經。皮膚由第10、11、12肋間神經外側支重疊分佈。皮下筋膜分爲脂性層和膜性層,脂性層內的脂肪組織已變薄。針經上列結構後,若再深進,可穿腹膜壁層,經腹膜壁、髒層之間的腹膜腔,達穴位相對應器官有升結腸(右側),兩者的前面還有大網膜,因該血管分佈非常豐富,則易刺傷血管而引起出血,如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更應注意。

功用

有理氣散結的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6.

健脾溫中,宣通降逆。

主治病症

主治脾胃及局部疾患,如繞臍疼痛、腹寒瀉痢、便祕、疝痛等。現代多用以治療細菌性痢疾、腹膜炎、腸神經痛、腸梗阻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6.

1.消化系統疾病:蛔蟲症,腸炎,腹膜炎,痢疾;

2.其它:支氣管炎,陽萎,腳氣。

刺灸法

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6.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痠麻重脹。

灸法:艾炷灸或溫鍼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