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熱頭痛 2016年07月14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風熱頭痛爲病證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5.。是指外感風熱引起的頭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5.。見《外臺祕要》卷十五。

風熱頭痛的症狀

《醫林繩墨·頭痛》:“上攻頭目,或連齒鼻不定而作痛者,此爲風熱之頭痛也。”

《雜病源流犀燭·頭痛源流》:“因風熱痛者,必兼目昏鼻塞。”

症常見頭部脹痛,惡風發熱,或鼻塞流濁涕,或目赤面紅,口渴喜飲,便祕溺赤,苔薄黃,脈浮數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5.

風熱頭痛的治療

治宜石膏散、荊芥散、神芎散、桑菊飲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5.

關於頭痛

頭痛(headach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證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8.。是指以頭痛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亦稱頭疼[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8.。出《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頭部疼痛,包括頭的前、後、偏側部疼痛和整個頭部疼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8.

頭痛的中醫分類

按病因

從病因分,有外感頭痛,可由感冒風寒、風熱、風溼,傷暑,火邪致痛及傷寒頭痛等;有內傷頭痛,可由氣虛、血虛、陽虛、陰虛、肝陽、傷食、瘀血致痛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8.

外感頭痛

外感頭痛指感受外邪所致的頭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7.

《景嶽全書·雜證謨》:“外感頭痛,自有表證可察,蓋其身必寒熱,脈必緊數,或多清涕,或兼咳嗽,或兼脊背痠痛,或兼項強不可以左右顧,是皆寒邪在經而然。”

本症起病較急,頭痛持續不解,並伴有惡寒,發熱,鼻塞流涕,骨節疼痛,咳嗽等,多屬實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7.

由於外邪性質,受邪部位和疾病發展階段的不同[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7.。外感頭痛有傷風頭痛、傷寒頭痛、風寒頭痛、風熱頭痛、風溼頭痛、傷暑頭痛、太陽頭痛、陽明頭痛、少陽頭痛等不同名稱[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7.

傷風頭痛

傷風頭痛指傷於風邪的頭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3.

《脈因證治·頭目痛》:“傷風頭痛,或半邊偏痛,皆因冷風所吹。”

《醫林繩墨·頭痛》:“有風寒克於頭,令人鼻塞聲重,自汗惡風,此傷風之頭痛也。”

《醫學六要·頭痛》:“傷風頭痛,脈緩而浮,或左脈微急,證兼鼻塞,眼脹目赤,傷風頭痛也。宜解肌,冬月桂枝湯,余月十味芎蘇飲。”

傷寒頭痛

傷寒頭痛指外感風寒表證而見頭痛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6.

《蘭室祕藏·頭痛門》:“風寒傷上,邪從外入,客於經絡,令人振寒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池、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汗之則愈,此傷寒頭痛也。”

《醫學六要·頭痛》:“傷寒頭痛,脈浮而緊,身形拘急,惡寒脊強,身大熱。”

治宜疏寒解表,選用麻黃湯、羌活沖和湯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6.

風寒頭痛

頭痛·風寒證(headache with wind-cold syndrom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又稱風寒頭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7.[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外感風寒邪氣,以頭痛連及項背,常有拘急收緊感,或伴惡風畏寒,遇風尤劇,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等爲常見症的外感頭痛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症狀:外有風寒表證而頭痛劇烈[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7.。《羅氏會約醫鏡·雜證》:“外感風寒,頭痛暴甚。”症見頭痛或連及項背,惡風寒,骨節痠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脈浮緊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7.

治療:治宜疏風散寒,用桂枝羌活湯、川芎茶調散、祛風立效散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7.。本證可見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7.

風熱頭痛

風熱頭痛指外感風熱引起的頭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5.。見《外臺祕要》卷十五。

《醫林繩墨·頭痛》:“上攻頭目,或連齒鼻不定而作痛者,此爲風熱之頭痛也。”

《雜病源流犀燭·頭痛源流》:“因風熱痛者,必兼目昏鼻塞。”

症常見頭部脹痛,惡風發熱,或鼻塞流濁涕,或目赤面紅,口渴喜飲,便祕溺赤,苔薄黃,脈浮數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5.。治宜石膏散、荊芥散、神芎散、桑菊飲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5.

風溼頭痛

風溼頭痛指風邪、溼痰所致的頭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6.

《赤水玄珠·頭痛門》:“風溼頭痛亦作痰患。”

症見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胸悶腹脹,噁心納呆,口乾少飲,苔膩,脈濡或浮緩[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6.

治宜祛風化溼,可用玉壺丸、加減神術散、羌活勝溼湯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6.

傷暑頭痛

傷暑頭痛指感受暑氣所致的頭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5.

《世醫得效方》卷二:“傷暑頭痛,濃煎蔥白湯。”

症見頭脹痛,身熱汗多,心煩口渴,面垢,舌苔膩或黃膩,脈微帶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5.

治宜清暑滲溼,方用香薷散加茵陳、黃連、車前子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5.

太陽頭痛

1.太陽頭痛指傷寒太陽病而見頭痛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8.

《蘭室祕藏·頭痛》:“故太陽頭痛,惡風,脈浮緊。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爲主。”

2.太陽頭痛指頭痛而在太陽經脈循行部位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8.

《冷廬醫話·頭痛》:“頭痛屬太陽者,自腦後上至巔頂,其痛連項。”

陽明頭痛

1.陽明頭痛指傷寒陽明病而見頭痛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5.

《蘭室祕藏·頭痛門》:“陽明頭痛,自汗發熱,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爲主。”

2.陽明頭痛指頭痛而在陽明經脈循行部位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5.

《冷廬醫話·頭痛》:“屬陽明者,上連目珠,痛在額前。”

少陽頭痛

1.少陽頭痛指傷寒少陽病而見頭痛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3.。見《蘭室祕藏·頭痛門》:“少陽經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爲主。”

2.少陽頭痛指頭痛而在少陽經脈循行部位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3.

《冷廬醫話·頭痛》:“屬少陽者,上至兩角,痛在頭角。”

內傷頭痛

內傷頭痛指人體臟腑、氣血損傷,或內邪上擾所致的一類頭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4.

《景嶽全書·雜證謨》:“至若內傷頭痛,則不得以三陽爲拘矣。”

內傷頭痛,一般起病較緩,時作時止,遇勞累受風,或情志刺激則常易發作,並有臟腑氣血不足或內邪的證候[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4.

《症因脈治·頭痛論》:“頭痛之因,或元氣虛寒,遇勞即發,或血分不足,陰火攻衝,或積熱不得外泄,或積痰留飲,或食滯中焦,或七情惱怒,肝膽火鬱,皆能上衝頭角,而成內傷頭痛之症也。”

內傷頭痛以虛證居多[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4.。有氣虛頭痛,血虛頭痛,陰虛頭痛,陽虛頭痛,腎虛頭痛,瘀血頭痛,痰溼頭痛,肝陽頭痛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4.

氣虛頭痛

氣虛頭痛指氣虛清陽不升所致的頭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2.。見《脈訣·頭痛》。

《蘭室祕藏·頭痛門》:“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者,腸胃之所生,乃氣虛頭痛也。”

常兼有神疲乏力,飲食無味,脈弱,或大而無力,遇勞則頭痛更甚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2.

治宜健脾益氣,可用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加黃芪、蔓荊子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2.。本證可見於貧血、緊張性頭痛等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2.

血虛頭痛

血虛頭痛指陰血虧損不能上榮所致的頭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7.

《蘭室祕藏·頭痛門》:“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爲主。”

症見眉尖至頭角抽痛,善驚惕,脈芤,或見頭隱隱作痛,頭暈目花,面色㿠白,心悸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7.

治宜補血爲主,可用四物湯加味[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7.。本證可見於貧血、血管性頭痛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7.

陰虛頭痛

陰虛頭痛指陰血及陰精虧損所致的頭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51.

《景嶽全書·雜證謨》:“陰虛頭痛,即血虛之屬也,凡久病者多有之。”因陰虛水虧,虛火易動所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51.

症見頭痛而兼心煩內熱,面紅升火,失眠,舌紅,脈弦細數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51.

治宜滋陰降火,可用滋陰八味煎、玉女煎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51.。如陰虛而火不旺者,治當滋陰補血,可用六味地黃丸、四物湯、左歸飲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51.。本證可見於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症、緊張性頭痛等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51.

陽虛頭痛

陽虛頭痛指陽氣不足,無力升舉所致的頭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7.

《景嶽全書·雜病謨》:“陽虛頭痛,即氣虛之屬也。亦久病者有之,其證必慼慼悠悠,或羞明,或畏寒,或倦怠,或食飲不甘,脈必微細,頭必沉沉,遇陰則痛,逢寒亦痛。”

腎虛頭痛

腎虛頭痛指腎中元陰或元陽虛衰所致的頭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34.

《證治準繩·頭痛》:“下虛者,腎虛也,故腎虛則頭痛。”

腎陰虛爲主者,症見頭腦空痛,頭暈耳鳴,腰膝無力,舌紅脈細[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34.

治宜滋補腎陰爲主,可用六味丸、大補元煎加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34.。腎陽虛爲主者,則頭痛而畏寒,四肢不溫,面色白,舌淡,脈沉細[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34.。治宜溫補腎陽,可用右歸丸、正元丹等方加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34.。《類證治裁·頭痛》:“腎虛水泛者,頭痛如破,昏重不安,六味湯去丹皮,加沉香,更以七味丸,人蔘湯下。”

瘀血頭痛

瘀血頭痛指頭部外傷或由久病人絡引起的頭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57.。見《醫碥·頭痛》。

症見頭痛如錐刺,痛有定處,時發時止,經久不愈,或面色晦滯,舌有瘀斑,脈澀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57.

《醫林改錯》以頭痛“無表症,無裏症,無氣虛痰飲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者,屬瘀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57.。宜活血化瘀爲主[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57.。常用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加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57.

兼氣虛者加黃芪,痛甚者加全蠍、蜈蚣、地龍、白芷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57.。本證可見於血管性頭痛,腦震盪後遺症等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57.

痰溼頭痛

痰溼頭痛指痰溼上蒙所致的頭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65.

《張氏醫通·諸痛門》:“有痰溼頭痛,其人嘔吐痰多,發作無時。”

症見頭部沉重,疼痛如裹,胸脘滿悶,嘔惡痰多,發作無時,舌苔白膩,脈滑[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65.

治宜化痰祛溼,可用半夏白朮天麻湯、芎辛湯、導痰湯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65.。本證可見於肌肉緊張性頭痛等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65.

肝陽頭痛

肝陽頭痛指肝陽上擾所致的頭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4.

《類證治裁·頭痛》:“內風擾巔者,筋惕,肝陽上冒,震動髓海。”

症見頭角及巔頂掣痛,眩暈煩躁易怒,睡眠不寧,脈弦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4.

治宜平肝潛陽爲主,用天麻鉤藤飲、珍珠母丸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4.。《醫醇賸義·諸痛》:“有因於火者,肝陽上升,頭痛如劈,筋脈掣起,痛連目珠,當壯水柔肝,以息風火。” 用羚羊角湯、龍膽瀉肝湯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4.。本證常見於高血壓病、血管性頭痛、眼原性頭痛等疾患[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4.

按經絡

從經絡分,有三陽頭痛(太陽頭痛、陽明頭痛、少陽頭痛)、三陰頭痛(太陰頭痛、厥陰頭痛、少陰頭痛)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8.

三陽頭痛

三陽頭痛是太陽頭痛、陽明頭痛、少陽頭痛的合稱[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冷廬醫話》卷三:“頭痛屬太陽者,自腦後上至巔頂,其痛連項;屬陽明者,上連目珠,痛在額前;屬少陽者,上至兩角,痛在頭角。”

治療當於疏邪治痛方中酌加引經藥[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如太陽用羌活,陽明用白芷,少陽用川芎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

三陰頭痛

三陰頭痛是太陰頭痛、厥陰頭痛、少陰頭痛的合稱[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羅氏會約醫鏡·論頭痛》:“太陰頭痛,脈沉緩,身體沉重,或腹痛,必有痰也,以蒼朮、半夏、南星爲主;少陰頭痛,脈沉細,必寒厥,以麻黃、附子、細辛爲主;厥陰頭痛,脈浮緩,項痛,吐痰,以吳茱萸,川芎爲主。”

按病情輕重,病程長短,發作規律及疼痛部位

從病情輕重,病程長短,發作規律及疼痛部位分,有真頭痛、頭風、偏頭痛、雷頭痛、腦風、巔頂痛、久頭痛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8.

真頭痛

真頭痛指頭痛危症[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83.

《黃帝內經靈樞·厥病》:“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

《辨證錄·頭痛門》:“人有頭痛連腦,雙目赤紅,如破如裂者,所謂真正頭痛也。此病一時暴發,法在不救,蓋邪入腦髓而不得出也。”

症見劇烈頭痛,連腦戶盡痛,手足逆冷至肘膝關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83.。病情危重,宜急灸百會穴,服黑錫丹及大劑參附湯或救腦湯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83.

頭風

頭風指頭痛經久難愈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7.。《醫林繩墨·頭痛》:“淺而近者,名曰頭痛;深而遠者,名曰頭風。頭痛卒然而至,易於解散也,頭風作止不常,愈後觸感復發也。”

多因患者素有痰火,風寒客之則熱鬱而悶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7.

《雜病源流犀燭·頭痛源流》:“頭風之症。素有痰飲,或櫛沐取涼,或久臥當風,以致賊風入腦入項。自頸以上,耳目口鼻眉棱之間,有麻痹不仁之處。或頭重,或頭暈,或頭皮頑厚,不自覺知,或口舌不仁,不知食昧。或耳聾,或目痛,或眉棱上下掣痛,或鼻聞香極香,聞臭極臭,或只呵欠而作眩冒之狀。熱者消風散;冷者追風散。頭風發時悶痛,必欲棉裹者,熱鬱也,二陳湯加酒芩、荊芥、川芎、薄荷、石膏、細辛。”

頭風痛在一側者,名偏頭風;兩太陽連腦痛者,名夾腦風;頭風而見頭面多汗,惡寒者,名首風[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7.

偏頭痛

偏頭痛又稱頭偏痛、偏頭風[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98.

《蘭室祕藏·頭痛門》:“如頭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此偏頭痛也。”

《醫林繩墨·頭痛》:“有偏頭痛者,發則半邊痛,然痛於左者屬氣,此氣勝生風也,宜以驅風順氣爲先,如防風通聖散之類;痛於右者屬痰,此風勝生痰也,治宜清痰降火爲要,如貝母、二陳加芩、梔、甘菊之屬。”

腦風

腦風指風冷襲侵腦戶的病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55.。見《黃帝內經素問·風論》。

《聖濟總錄》卷十五:“風生高遠,始自陽經,然督脈陽維之會,自風府而上至腦戶。腦戶者,督脈足太陽之會也。……今風邪客搏其經,稽而不行,則腦髓內弱,故項背怯寒,而腦戶多風冷也。”

《證治準繩·頭痛總論》:“項背怯寒,腦戶極冷,神聖散主之。”亦指邪氣上燻而頭痛不止之症[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55.

《雜病源流犀燭·身形病源流》:“亦有風邪但攻於上焦,而邪氣上燻,令人日夜頭痛不止者,亦爲腦風,宜太陽丹。”

巔頂痛

巔頂痛是頂巔痛的別稱[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83.。指頭頂部疼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14.

《醫林繩墨·頭痛》:“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銳眥,上額交巔,令人頭痛,則曰巔頂痛。”

《丹溪心法·頭痛》:“如頂巔痛,宜藁本、防風、柴胡。”

《醫宗必讀·頭痛》:“太陽、厥陰巔頂痛,宜來複丹。”

《證治匯補·頭痛》:“巔頂痛屬腎。”

巔頂痛由腎虛、相火偏旺,循督脈上擾所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14.。可用三才湯加牡蠣、龜甲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14.

久頭痛

久頭痛指經久不愈的頭痛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2.

《丹溪心法附餘·風熱門》:“久頭痛病,略感風寒便發,寒月須重綿厚帕包裹者,此屬鬱熱,本熱而標寒。”

《明醫雜著》薛立齋注:“久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乃風毒上攻,有血虛者,有諸經氣滯者,有氣虛者,有四氣外傷,有勞役所傷,有可吐者,有可下者,當分虛實寒熱兼變而治之。”

多屬氣血陰陽內傷,或內夾痰涎風火,鬱遏頭部經絡,氣血壅滯所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2.。如頭風、偏頭風、氣虛頭痛、血虛頭痛、鬱熱頭痛、痰厥頭痛等,多屬久頭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2.

頭痛的病因病機

頭爲“諸陽之會”、“精明之府”,五臟六腑之氣血皆上會於此[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8.。凡六淫外感,臟腑內傷,導致陽氣阻塞,濁邪上踞,肝陽上亢,精髓氣血虧損,經絡運行失常者,均能發生頭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8.

若風邪侵襲上犯巔頂,經絡阻遏,或挾溼邪矇蔽清竅可發頭痛;亦有情志所傷,肝失疏泄,氣滯不暢,鬱而化火,上擾清竅而致頭痛;亦有腎水不足,腦海空虛,水不涵木而致頭痛;亦有稟賦虛弱,營血虧虛,不能榮於腦而致頭痛;或恣食肥甘,脾失健運,溼痰上蒙而致頭痛;或外傷跌僕,氣血瘀滯,脈絡被阻而致頭痛。

頭痛的症狀

臨牀上,以風邪襲絡、肝陽上亢、痰濁阻遏、瘀血阻絡及氣血虛弱等因所致的頭痛爲多見[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0.

風邪襲絡者,頭痛陣作,或抽掣、脹急[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0.。其中頭痛劇烈、經久不愈、時作時止而呈發作性者,稱“頭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0.

肝陽上亢者,頭痛目眩、巔頂及顳側疼痛爲重,伴心煩善怒、面赤口苦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0.

痰濁阻遏者,頭痛昏蒙、胸脘痞悶、納呆嘔惡[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0.

瘀血阻絡者,頭痛經久不愈、痛處固定,如錐如刺[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0.

氣血虧虛者,痛勢較緩,頭目昏重、神疲面白、勞則加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0.

頭痛的辨證分型

外感頭痛 發病較急,頭痛連及項背。

風寒爲重:頭痛兼見惡風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

風熱爲重:頭痛而脹,發熱,口渴欲飲,便祕溲黃,苔黃,脈浮數。

風溼爲重:頭痛如裹,痛有定處,肢體睏倦,苔白膩,脈濡。

內傷頭痛 發病較緩。

肝陽上亢:頭痛目眩,心煩易怒,面赤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腎虛髓不上承:頭痛眩暈,耳鳴腰痛,神疲乏力,遺精帶下,舌紅苔少,脈細無力。

氣血虛弱:頭痛昏重,神疲乏力,面色不華,勞則加甚,舌淡,脈細弱。

痰濁上蒙清竅:頭痛昏蒙,胸脘痞悶,嘔吐痰涎,苔自膩,脈滑。

血瘀阻絡:頭痛遷延日久,或頭有外傷史,痛有定處如錐刺,舌質暗,脈細澀。

頭痛的鍼灸治療

鍼灸治療頭痛有一定效果,如多次治療無效或逐漸加重者,須查明原因,治療原發病。

體針

取百會、風池、太陽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0.。巔頂痛者屬厥陰經,加通天、前頂、太沖、湧泉;前頭痛者屬陽明經,加上星、頭維、合谷、內庭;後頭痛者屬太陽經,加天柱、後頂、後溪、崑崙;側頭痛者屬少陽經,加太陽透率谷、外關、足臨泣[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0.。此外,風邪襲絡者加合谷、列缺;肝陽上亢者加太沖、三陰交;痰濁阻遏者加豐隆、中脘;瘀血阻絡者加痛點放血;氣血虧虛者加氣海、足三裏、脾俞、肝俞、腎俞[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0.

外感頭痛

治則 祛風散寒,化溼通絡

處方 百會 太陽 風池 合谷

方義 以祛風爲主。詳述

隨證配穴 前頭痛-印堂,偏頭痛-外關,後頭痛-天柱,頭頂痛—四神聰,風熱—曲池,風寒—風門拔火罐,風溼—頭維、陰陵泉。

操作 毫針刺,瀉法,風寒可配合灸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爲一療程。

內傷頭痛

肝陽上亢:

治則 平肝潛陽,滋水涵木

處方 百會 風池 太沖 太溪

方義 旨在平肝。詳述

隨證配穴 脅痛、口苦-陽陵泉。

操作 毫針刺,瀉法,每日1~2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爲一療程。

腎虛頭痛

治則 滋陰補腎

處方 百會 腎俞 太溪 懸鐘

方義 腦爲髓海,腎虛腦海空虛,督脈入絡於腦,取百會調氣血以榮腦髓,腎俞、太溪俞原相配,補腎益髓;懸鐘爲髓之會,益髓健腦。

隨證配穴 遺精帶下—關元、三陰交;少寐—心俞。

操作 毫針刺,補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血虛頭痛

治則 益氣養血,活絡止痛

處方 百會 心俞 脾俞 足三裏

方義 督脈入絡於腦,百會調補經氣,和絡止痛;心主血,脾統血,取心脾背俞穴以補益心血,健脾養血;取足三裏以資氣血生化之源。

隨證配穴 納差—中脘;心悸—大陵。

操作 毫針刺,補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痰濁頭痛

治則 健脾滌痰,降逆止痛

處方 頭維 太陽 豐隆 陰陵泉

方義 痰阻經脈,經氣不通,取頭維、太陽通絡止痛;豐隆調理中氣,降逆化痰,陰陵泉健脾利溼,理氣化痰,通絡止痛。

隨證配穴 胸悶—膻中,嘔惡—內關。

操作 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瘀血頭痛

治則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處方 阿是穴 合谷 血海 三陰交

方義 瘀血阻滯,經脈不通,根據“以痛爲輸”和“血實者決之”的治療原則,取阿是穴瀉之,祛瘀通絡;合谷行氣通絡,祛瘀止痛,血海行氣活血;三陰交健脾舒肝,行氣通絡。

隨證配穴 肝鬱—太沖。

操作 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耳針

取枕、額、腦、神門等穴,留針20~30分鐘,或埋針3~7日[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0.。頑固性頭痛可在耳背靜脈放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