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並殖吸蟲病 2009年01月22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別名

肺吸蟲病,lung fluke disease,pulmonary distomiasis

疾病代碼

ICD:B66.8

疾病分類

呼吸內科

疾病概述

肺並殖吸蟲病又稱肺吸蟲病,是由並殖吸蟲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地方性寄生蟲病,蟲體主要寄生於肺部,以咳嗽、咳棕紅色痰爲主要表現,也可寄生於多種組織器官,如腦、脊髓、胃腸道、腹腔和皮下組織等,產生相應症狀。伏期數天至20 年,大多在1 年內。

疾病描述

肺並殖吸蟲病又稱肺吸蟲病,是由並殖吸蟲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地方性寄生蟲病,蟲體主要寄生於肺部,以咳嗽、咳棕紅色痰爲主要表現,也可寄生於多種組織器官,如腦、脊髓、胃腸道、腹腔和皮下組織等,產生相應症狀。

症狀體徵

其臨牀表現亦多樣化。潛伏期數天至20 年,大多在1 年內。按其侵犯的主要器官不同,臨牀上可分爲4 型:

1.胸肺型 肺爲衛氏肺並殖吸蟲最常寄生部位,咳嗽、血痰、胸痛最爲常見,典型的痰爲棕褐色可持續數年。如伴肺組織壞死則呈爛桃樣血痰,當肺並殖吸蟲移行入胸腔時,可引起胸痛,滲出性胸膜炎或胸膜肥厚。四川並殖吸蟲引起胸痛、胸腔積液較多,而咳嗽血痰較少。

2.腹型 以腹痛、腹瀉、肝腫大爲主要表現。腹痛以右下腹痛最多見,輕重不一。可有腹瀉棕褐色膿血便,裏急後重,臍周有壓痛,偶可捫及結節或腫塊。蟲體在腹腔移行可引起腹腔積液或廣泛炎症粘連。四川並殖吸蟲常侵入肝臟,在肝內形成嗜酸性肉芽腫。

3.結節型 以皮下或肌肉結節最多見,約20%的衛氏並殖吸蟲病患者有此徵象。多位於下腹至大腿間皮下肌肉。結節內可見成蟲蟲卵、嗜酸性細胞和夏科-雷登結晶。四川並殖吸蟲病主要表現是遊走性,皮下結節或包塊,其發生率50%~80%,結節和包塊1~6cm 大小,好發部位爲腹壁,其次爲胸壁、腰背及大腿內側。

4.胸型 多見於兒童與青少年。早期可有頭痛、嘔吐、腦膜刺激徵和顱內高壓表現,稍後有癲癇、幻視、感覺異常等定位症狀。侵犯脊髓則有脊髓受壓、下肢感覺、運動異常,尿瀦留,截癱等症狀。

疾病病因

世界上已知的肺並殖吸蟲近40 種,其中對人體有致病力者8 種,主要是衛氏並殖吸蟲和四川並殖吸蟲。肺並殖吸蟲的第1 中間宿主是20 多種淡水螺,第2 中間宿主是蟹類,蛄尋甲殼類動物。終宿主是人或狗、貓、豬等哺乳類動物,除人以外這些動物又稱保蟲宿主,是構成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傳染源。

病理生理

囊蚴從口進入人體,在腸道脫囊成童蟲,童蟲穿過腸壁入胸腔,穿透膈肌達胸腔,在肺內發育爲成蟲。蟲體移行,產卵對組織產生刺激,引起組織損傷和人體的免疫病理反應,導致組織壞死、形成膿腫。病變周圍肉芽組織增生形成囊壁,而成囊腫。囊液呈棕紅色果醬樣,內含蟲體、夏科-雷登結晶和嗜酸性細胞。蟲體死亡,內容物排出或吸收,囊腫由纖維組織替代形成瘢痕。由於蟲卵不在人體內發育成毛蚴,也不分泌可溶性抗原,僅引起機械性或異物性刺激作用,周圍有炎細胞浸潤而成粟粒大小的假結節。屬於異物型肉芽腫反應,以後逐漸纖維化。蟲體具有遊走性,可造成多種組織、多部位的病變。

診斷檢查

診斷:根據流行病學資料,尤其是到過流行地區並有吞食活的囊蚴機會;有上述臨牀表現,胸部X 線徵象,嗜酸性細胞增高,應考慮診斷。痰、糞便、皮下結節的活檢找到蟲卵或蟲體可確診。免疫學檢查對病原體檢查陰性者有診斷意義。

實驗室檢查:

1.血象 外周血白細胞增多。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一般在5%~20%,急性期可高達85%以上,四川並殖吸蟲引起的表現更顯着。半數以上血沉增快。

2.病原學檢查 衛氏並殖吸蟲病患者痰中可找到蟲卵。部分患者因將痰嚥下,糞便檢查可找到蟲卵。腦脊液、胸水亦可發現蟲卵和較多嗜酸性粒細胞。組織活檢皮下包塊尤其是遊走性包塊或結節組織活檢,可發現童蟲及嗜酸性肉芽腫,四川並殖吸蟲較多見。

3.免疫學檢查

(1)皮內試驗:簡便易行,常用於流行病學調查篩選。陽性率高達99%,但特異性不與其他吸蟲病有交叉反應。一旦感染反應持續時間長。

(2)補體結合試驗:對早期並殖吸蟲病,痰卵陰性者有診斷意義。感染後2~4 周血清補體結合試驗即可陽性,陽性率達98%,但對其他吸蟲病有交叉反應。

(3)酶聯吸附試驗敏感性可達100%,尚未見交叉陽性反應。陽性者可能系近

期感染或正在患病。

其他輔助檢查:X 線表現早期有胸膜反應和胸腔積液,後期胸膜粘連增厚。肺部病變以中下肺野爲主。由於病變發展階段不同,而有不同的X 線徵象:

1.膿腫早期 1~2cm 境界模糊的浸潤陰影,中心有小透亮區。其病理基礎爲成蟲在肺內遊走引起的早期出血或炎性浸潤。

2 囊腫期 爲大小不等含空泡的結節或團塊影,單房或多房,囊壁較薄,邊緣模糊,老的病竈則囊壁較厚,邊緣清晰。此爲最具特徵性的徵象。這是肺並殖吸蟲在肺內移行時形成隧道所致。

3.纖維瘢痕期 爲境界銳利的類圓形結節陰影,可帶有小空泡,或緻密的斑點狀條索狀陰影及鈣化竈。爲蟲體引起的纖維增殖病變。由於蟲體不斷移行,上述表現可同時出現。

鑑別診斷

由於肺並殖吸蟲臨牀表現複雜,易誤診。應注意與肺結核、肺部腫瘤、結核性胸膜炎、腹膜炎、腦腫瘤等鑑別。

治療方案

1.吡喹酮(Praziquantel) 吡喹酮爲廣譜驅蟲藥,治療並殖吸蟲有效。口服劑量25mg/kg,3 次/d。連服2~3 天爲1 療程,總劑量150mg/kg。必要時可服兩個療程。治療後痰蟲卵轉陰率達90%,臨牀症狀消失或改善,5~8 月後胸部X線明顯好轉。副反應有頭昏、噁心、胸悶、期前收縮等。

2. 硫氯酚(硫酸二氯酚,Bitin) 對肺並殖吸蟲有良好療效,能使蟲體破壞與分解,蟲卵變形與退化。成人劑量爲每天3g,兒童50mg/kg,分3 次口服,連服10~15 天或間日服20~30 天爲一療程。重症患者可給2~3 療程。本藥副反應小,主要爲胃腸道反應,如噁心嘔吐、食慾缺乏,腹痛腹瀉。有時由於蟲體殺死過多,釋放大量異性蛋白而引起過敏反應,嚴重者可致休克。嚴重心、肝、腎疾病患者及孕婦應暫緩治療。

3.手術治療 皮下包塊,慢性腦型、脊髓型合併壓迫症狀,內科治療無效可行手術治療。

併發症

合併胸腔積液。

預後及預防

預後:本病預後良好,腦型患者只要早期治療,也可完全治癒,否則可留有後遺症甚至死亡。

預防:做好衛生宣教,不喫生的或未熟的溪蟹、喇蛄等第2 中間宿主,不生飲疫區溪水,徹底治療病人,控制傳染源。防止蟲卵入水,捕殺和消滅中間宿主。

流行病學

感染肺並殖吸蟲的主要途徑是飲食含囊蚴的石蟹、喇蛄及生水,此外流行區存在飲食不當,如生喫或醃喫、醉不到24h 的石蟹、沼蝦等食物,亦是感染致病的主要方式。本病主要分佈在亞洲、大洋洲、美洲,其中亞洲報告最多。我國主要分佈在浙江、江蘇、福建、四川、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安徽、東北等22 個省、市自治區。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