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躁 2009年01月0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煩躁   證名。心煩躁動之證。煩爲心熱、鬱煩;躁爲躁急、躁動。出《素問·至真要大論》。煩與躁常並見,而有先後之別。《傷寒明理論》卷二:“所謂煩躁者,謂先煩漸至燥也。”若先躁後煩,則稱爲躁煩。煩躁有虛實寒熱之分。在外感熱病中,凡不經汗下而煩躁者多汗,汗下後煩躁者多虛。《類證治裁·煩躁》:“傷寒有邪在表而煩躁者,脈浮緊,發熱身痛,汗之則定,大青龍湯。有邪在裏而煩躁者,脈數實有力,不大便,繞臍痛,下之則定,承氣湯。有陽虛而煩躁者,汗下後,晝煩躁,夜安靜,脈沉微,身無大熱,乾薑附子湯。有陰盛而煩躁者,少陰症,吐利,手足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溫熱病表裏俱實,三焦大熱,煩躁大渴者,選用白虎湯、黃連解毒湯、涼膈散、承氣湯、三黃石膏湯等方(見《傷寒緒論·煩躁》)。內傷因臟腑實熱而致煩躁者,治宜清熱瀉火。《張氏醫通·神志門》:“火客心包,或酒客膏粱,上焦不清,令人煩躁,宜芩、連、山梔等涼藥爲君,稍用炮姜爲使,甚則涼膈散下之。”參煩、心煩、躁煩、陰躁等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