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 2009年01月22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別名

Segawa 病

疾病代碼

ICD:G24.8

疾病分類

神經內科

疾病概述

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dope-reactive dystonia ,DRD),又稱Segawa病,是一種好發於兒童或青少年,以肌張力障礙或步態異常爲首發症狀的少見的遺傳性疾病。發病年齡多在1~12 歲,佔兒童肌張力障礙的10%,少數患者可晚至50~60 歲(陳嶸等,1999)。發病率女>男,男∶女=1∶4。

1.兒童起病者,多以一側下肢肌張力異常爲首發症狀,患兒出現怪異步態、下肢僵硬、步態不穩、馬蹄內翻足等。2.成人起病者,以肢體不自主震顫、僵硬感等類似帕金森綜合徵表現多見。患者行動遲緩,易疲勞,肢體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徵陽性。

疾病描述

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dope-reactive dystonia ,DRD),又稱Segawa病,是一種好發於兒童或青少年,以肌張力障礙或步態異常爲首發症狀的少見的遺傳性疾病。其臨牀特點爲症狀的晝間波動性,以及小劑量多巴製劑對其有快速、明顯的療效。1976 年Segawa 等首次描述該病,國外已有不少報道,近幾年已引起國內臨牀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症狀體徵

1.DRD 發病年齡多在1~12 歲,佔兒童肌張力障礙的10%,少數患者可晚至50~60 歲(陳嶸等,1999)。發病率女>男,男∶女=1∶4。

2.兒童起病者,多以一側下肢肌張力異常爲首發症狀,患兒出現怪異步態、下肢僵硬、步態不穩、馬蹄內翻足等。有時僅表現學走路較遲,易摔倒,隨病情發展,肌張力異常影響到其他肢體,甚至頭頸部及身體中軸,出現痙攣性斜頸、扭轉痙攣。患兒可有肢體震顫、肌強直及自動Babinske 徵陽性,語言及智能一般不受累。

3.成人起病者,以肢體不自主震顫、僵硬感等類似帕金森綜合徵表現多見。患者行動遲緩,易疲勞,肢體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徵陽性。75%患者症狀有晝夜波動性,晨起或休息後明顯減輕甚而消失,下午或勞累後症狀加重。

4.多數病程呈進展性,未經治療者,最終生活不能自理。

疾病病因

該病半數呈散發性,半數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目前認爲,GTP 環化水解酶的同工酶GCHⅠ缺乏導致多巴胺合成減少是DRD 的主要病因(Nagatsu 1998)。

病理生理

國外學者發現,60%~70%的DRD 患者出現GCHⅠ編碼區的基因突變,位置在14q32.1。由於GCHⅠ是合成四氫生物喋呤的重要限速酶,而後者是兒茶酚胺生物合成的必需輔助因子,因此,黑質紋狀體系統多巴能神經元GCHⅠ的缺乏,必然導致酪氨酸羥化酶合成減少,最終致多巴胺水平降低。

有學者檢測DRD 患者腦脊液中高香草酸及生物喋呤、新喋呤含量,發現兩者水平均低於正常。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檢查發現紋狀體18F-dopa 攝取量正常,提示該病多巴脫羧酶及多巴胺受體是正常的,故持續給予少量外源性多巴製劑,可彌補多巴胺不足,緩解症狀。

診斷檢查

診斷:診斷主要依據臨牀表現及對小劑量多巴製劑的反應性。兒童或成人起病,以原因不明的肢體肌張力異常、震顫、步態怪異等爲首發症狀,晨輕暮重爲主要臨牀特點,尤其有家族遺傳史者,應高度懷疑本病。

可疑患者給予口服小劑量多巴製劑,多數在1~3 天症狀緩解,若無效,可適當增加劑量,國外報道(Torbjoerna,1991),卡比多巴/左旋多巴劑量增至25/100(含左旋多巴100mg 及卡比多巴25mg),3 次/d,仍無效,即可排除DRD的診斷。

實驗室檢查:

1.血尿便常規 一般均正常。

2.腦脊液檢查 可正常,也有報道腦脊液高香草酸及生物喋呤含量降低。

3.肝功能檢查正常,有鑑別診斷意義。

其他輔助檢查:腦電圖、誘發電位、顱腦CT、MRI 及PET 檢查等,均正常。

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腦性癱瘓、少年型帕金森病、扭轉痙攣、肝豆狀核變性、痙攣性截癱等鑑別。

1.腦性癱瘓 常以肌張力異常增高及痙攣爲主要特徵,但常伴智力低下、驚厥及情緒障礙,症狀無波動性,對多巴製劑無反應。

2.少年型帕金森病 極少發生在8 歲以下兒童,PET 檢查示18F-dopa 攝取量下降,長期應用多巴製劑需逐漸增加劑量,且易出現異動、劑末惡化等副作用。

3.肝豆狀核變性 常伴肝臟損害及智力、精神異常,角膜可見K-F 環。

4.極少數患者初始症狀、體徵酷似痙攣性截癱,小劑量多巴的戲劇性反應性可能是最重要的鑑別要點。

治療方案

小劑量多巴製劑對本病有戲劇性治療效果。約半數患者服藥當天即見效,起效時間一般不超過7 天,因此,一旦懷疑此病,立即給藥,作爲診斷性治療。國外推薦劑量爲左旋多巴/苄絲肼(美多巴)0.125~0.25g/d,分2~3 次服用。國內左旋多巴/苄絲肼(美多巴)用量一般爲62.5~187.5mg/d。有報道持續用藥15 年,未出現任何副作用(Harwood, 1994),但若停藥,症狀即重新出現。

併發症

肌張力的變化常不引人注意,而異常的體位姿勢和不自主的變換動作更爲引人注意。

預後及預防

預後:本病的根本病因,在於GCHⅠ基因突變所致多巴胺合成減少。因此,需長期用藥補充其不足,治療中無需增大劑量,亦不會出現開關現象、藥效減低等副作用(Nygaard,1988)。

預防:有遺傳背景者,預防顯得更爲重要。預防措施包括避免近親結婚,推行遺傳諮詢、攜帶者基因檢測及產前診斷和選擇性人工流產等,防止患兒出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加強臨牀護理,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

流行病學

1988 年美國明尼蘇達地區調查顯示,廣泛性肌張力障礙和侷限性(身體某部位)肌張力障礙年發病率分別爲0.2/10 萬和2.4/10 萬,患病率分別爲3.4/10 萬和30/10 萬。東歐地區年發病率和患病率均爲明尼蘇達的2 倍。我國尚無肌張力障礙流行病學資料。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