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刺蒺藜

關聯數據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刺蒺藜

出處《本草衍義》拼音名CìJíLí別名茨(《詩經》),蒺藜(《毛詩傳》),蒺藜子、旁通、屜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經》),即藜(《別錄》),白蒺藜(《藥性論》),杜蒺藜(《聖惠方》),休羽(《綱目》),旱草(《本草經解》),三角蒺藜(《本草求真》),三角刺(《中國藥植志》),八角刺(《青海藥材》),蒺骨子、野菱角、地菱(《江蘇植藥志》),硬蒺藜、蒺藜蓇葖(《山東中藥》)。來源爲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將全株割下,曬乾,打下果實,碾去硬刺,簸淨雜質。原形態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莖匍匐,由基部生出多數分枝,枝長30~60釐米,表面有縱紋。雙數羽狀複葉,對生,葉連柄長2.5~6釐米;托葉對生,形小,永存,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小葉5~7對,具短柄或幾無柄,小葉片長橢圓形,長5~16毫米,寬2~6毫米,先端短尖或急尖,基部常偏斜,上面僅中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