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淵 2015年07月09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鼻淵爲病症名。俗稱腦漏。指以鼻流膿涕、鼻塞及嗅覺減退爲主症的病證。多由肺火風熱蘊鬱及膽熱上移所致。類似於現代醫學的急慢性鼻竇炎,多由感冒引起的鼻竇黏膜發炎所致。症見鼻流黃色膿涕,鼻塞不聞香臭、頭痛目脹、日久則頭暈易倦、健忘、反應遲鈍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35.

鼻淵以鼻流腥臭濁涕、鼻塞、嗅覺喪失等爲主症,重者稱“腦漏”。《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少陰之復,甚則入肺,咳而鼻淵。”沈金鰲謂此病:“由風寒凝入腦戶,與太陽溼熱交蒸而成。或飲酒多而熱熾,風邪乘之,風熱鬱不散而成。”(《雜病源流犀燭·鼻病》)。臨牀可分之爲急性、慢性。急性除鼻流濁涕外,多有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等表證。宜清散風熱,用蒼耳散、辛夷散、防風通聖散等方;慢性則病期較長,症現鼻塞,頻流濁涕而氣臭,嗅覺明顯減退,頭額脹痛等。宜清泄肺熱,用辛夷清肺散、取淵散等方。鼻淵多見於急慢性副鼻竇炎,亦可見於重症慢性鼻膜炎。

鼻淵多見於現代醫學的急慢性鼻炎、急慢性鼻竇炎和副鼻竇炎等。

鍼灸治療有一定效果,對牙緣性上頜竇炎繼發鼻淵者注意原發病的治療。

慢性反覆發作者應作專科檢查,及時排除腫瘤。

鼻淵的病因病機

鼻爲肺之外竅,如外感風熱邪毒,或風寒侵襲,蘊而化熱,熱鬱於肺,肺失清肅,邪熱循經上蒸於鼻;或肝膽火盛,膽火循經上犯於腦,即“膽移熱於腦”,而成本病;或因溼熱邪毒,傷及脾胃,運化失常,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溼熱循陽明經上炎,上犯於鼻而成鼻淵。

鼻淵的辨證分型

肺經風熱:病變初起,鼻流黃涕,粘而量多,間歇或持續性鼻塞,嗅覺不靈,可有發熱惡寒,頭痛,咳嗽,舌紅苔微黃,脈浮數。

肝膽鬱熱:鼻流黃濁稠涕如膿樣,有腥臭味,嗅覺減退,鼻塞,眉心部疼痛,口苦咽乾,耳鳴目眩,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

脾經溼熱:涕黃濁而量多,鼻塞重而持續,不辨香臭,頭暈頭重,頭痛以前額較重,神疲倦怠,胸悶納呆,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鼻淵的治療

鍼灸治療:取迎香、鼻通、列缺、合谷、印堂、通天、內庭、風池等穴爲主。頭痛加上星、百會;眉棱骨痛加攢竹。水針:合谷、迎香二穴交替使用。每次注射複合維生素B注射液0.2~0.5毫升、隔日1次。耳針:取內鼻、下屏尖、肺、額等穴爲主,中等刺激。也可用埋針法。[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35.

刺灸法

治則

清熱瀉火,宣肺通竅

處方

列缺 合谷 迎香 上迎香 印堂

方義

取列缺、合谷爲遠部表裏配穴,以清瀉肺熱;迎香挾於鼻旁,印堂位於鼻根,上迎香居兩側,三穴共奏疏散局部鬱熱而通鼻竅之功效。

隨證配穴

肺熱—少商點刺出血,肝膽鬱熱—行間,脾經溼熱—陰陵泉,頭痛—風池、太陽。

操作

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爲一療程。

耳針法

選穴

內鼻 額 肺 腎上腺

方法

毫針刺,中等刺激強度,每次留針20~30min,留針期間運針2次。每日1次,雙耳交替。亦可撳針埋藏,每3~5日更換1次。

穴位注射法

選穴

合谷 迎香

方法

複合維生素B注射掖,每穴注射0.2~0.5ml,每次選1穴,隔日1次。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