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誘發哮喘 2009年01月2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別名:

阿斯匹林誘發性哮喘

疾病代碼

ICD:J45.1

疾病分類

呼吸內科

疾病概述

由於應用某些藥物而引起哮喘發作,稱爲藥物誘發哮喘 (drug-inducedasthma,DIA),包括無哮喘病史的患者應用某些藥物後引起哮喘發作以及哮喘患者由於應用某些藥物而誘發哮喘發作或使哮喘加劇。阿司匹林誘發哮喘好發於中年女性,少見於兒童。其典型症狀是服藥30min~2h 內出現結膜充血、流涕、顏面及胸部皮膚潮紅、熱疹、噁心、嘔吐、腹瀉、偶有蕁麻疹,同時伴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嚴重者可出現休克、昏迷、呼吸停止。

疾病描述

由於應用某些藥物而引起哮喘發作,稱爲藥物誘發哮喘 (drug-inducedasthma,DIA),包括無哮喘病史的患者應用某些藥物後引起哮喘發作以及哮喘患者由於應用某些藥物而誘發哮喘發作或使哮喘加劇。藥物性哮喘中最常見的是阿司匹林誘發哮喘(aspirin-induced asthma,AIA)。據國外統計,DIA 在哮喘患者中的發病率爲10.5%,其中,非甾體類消炎藥(NSAIDs)佔77%;而AIA 佔NSAIDs誘發哮喘中的2/3,佔所有DIA 的50%。引起DIA 的藥物。

1.非甾體類消炎藥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雙氯芬酸、布洛芬、氨基比林、安乃近、保泰松。

2.抗生素 青黴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頭孢氨苄、多黏菌素B、新黴素、鏈黴素、四環黴素、氯黴素、磺胺類、灰黃黴素、螺旋黴素、慶大黴素、林可黴素、呋喃妥因。

3.麻醉劑及肌松劑 溴化潘可羅寧、利多卡因、普魯卡因、可卡因。

4.β受體阻斷劑 普萘洛爾(心得安)、普拉洛爾(心得寧)、噻嗎洛爾(噻嗎心安)。

5.含碘造影劑 甲基葡胺及其他所有含碘造影劑。

6.類固醇激素 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丙酸倍氯米松。

7.蛋白類製劑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多種疫苗和抗毒素血清製品、腦垂體後葉提取物、胰島素。

8.膽鹼製劑 乙酰膽鹼、醋甲膽鹼(乙酰甲膽鹼)、琥珀酸膽鹼、新斯的明、加蘭他敏、毛果芸香鹼。

9.抗膽鹼藥 阿托品、山莨菪鹼。

10.降壓藥 利舍平、甲基多巴、胍乙定。

11.抗心律失常藥 奎尼丁、普魯卡因胺、洋地黃、胺碘酮(乙胺碘呋酮)。

12.抗凝藥 雙嘧達莫(潘生丁)。

13.三環類抗抑鬱藥 氯丙嗪、阿米替林。

14.驅蟲藥 哌嗪(驅蛔靈)、枸櫞酸乙胺嗪(海羣生)、吡喹酮、戊脘脒。

15.組胺類藥物 組胺、倍他司汀(抗眩啶)。

16.其他 避孕藥、食品添加劑、防腐劑、染料。

症狀體徵

阿司匹林誘發哮喘好發於中年女性,少見於兒童。其典型症狀是服藥30min~2h 內出現結膜充血、流涕、顏面及胸部皮膚潮紅、熱疹、噁心、嘔吐、腹瀉、偶有蕁麻疹,同時伴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嚴重者可出現休克、昏迷、呼吸停止。這類患者治療反應較差,故一旦發作,無論症狀輕重,都應引起高度重視。若鼻息肉、阿司匹林過敏和哮喘合併存在,則稱爲阿司匹林哮喘三聯症(Samter’s Syndrome)。

疾病病因

有鼻炎(10%)、鼻息肉(72%)、鼻黏膜肥厚(81.2%)的病史,患者因上感、痛經,而服用阿司匹林後出現哮喘。

病理生理

1.AIA 的發病機制 阿司匹林誘發哮喘的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較爲公認與環氧化酶/5-脂氧合酶失平衡有關。阿司匹林優先阻斷環氧化酶,從而抑制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生成;但阿司匹林不阻斷5-脂氧合酶,大量未能被環氧化酶利用的花生四烯酸底物則通過脂氧合酶生成大量的白三烯(LTC4、LTD4、LTE4),後者是強有力的支氣管收縮劑和促分泌素,此爲“shunting 假說”。支持該學說的研究結果爲:

①AIA 患者鼻分泌物、尿液、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白三烯的含量增高。

②預先給予白三烯受體拮抗藥能部分甚至全部阻止阿司匹林誘發的哮喘。

2.其他藥物誘發哮喘的發病機制

(1)變態反應:抗生素和含碘造影劑誘發哮喘的機制爲特異性IgE 抗體介導的I 型變態反應。麻醉劑和肌松劑的作用機制亦屬於此,但它們亦可直接引起非IgE 介導的組胺釋放。

(2)正常藥理作用:β受體阻斷劑、膽鹼製劑、組胺類藥物因其本身正常的藥理作用可引起支氣管痙攣。

(3)活化補體系統:含碘造影劑除通過變態反應引起DIA 外,還可通過引起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激活補體系統,從而釋放過敏反應毒素而使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引起支氣管痙攣。

(4)藥物對呼吸道黏膜的局部刺激:各種粉劑如乙酰半胱氨酸(痰易淨)、垂體後葉粉、色甘酸鈉粉劑,在吸入時可對氣道黏膜產生刺激作用而引起平滑肌痙攣。

(5)結構相似學說:許多誘發哮喘的藥物分子結構中均有類似的苯環結構,這種結構可引起支氣管痙攣。

(6)乙酰化理論:一些藥物可通過乙酰化作用使體內某些蛋白質變性,這種變性的蛋白質能刺激機體產生抗體從而引起變態反應。

(7)增加內源性腺苷濃度:雙嘧達莫(潘生丁)能阻斷內源性腺苷的攝取,使其水平增高,而腺苷是支氣管的強烈收縮劑。

診斷檢查

診斷:藥物誘發哮喘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有明確的用藥史。

2.用藥後數分鐘至數天出現哮喘發作。

3.因變態反應所致的哮喘者除呼吸道症狀外還有全身過敏反應表現。

4.停藥後給予相應治療能使大多數哮喘緩解。

5.既往用此藥有類似發作,或下次再用此藥或同一類藥物時可再次出現哮喘發作。

根據以上特點,不難作出藥物誘導哮喘的診斷。對於懷疑此病,但病史不確切者,可進行激發試驗。阿司匹林激發試驗可能誘發嚴重的支氣管痙攣,有一定危險,故必須由有經驗的醫務人員在作好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及其他搶救準備的條件下實施。其具體做法是在3 天內從3mg 或30mg 小劑量開始口服阿司匹林,服藥3h 後測定肺功能,若FEV1 下降≥20%則爲陽性。若陰性,則繼續口服60mg,100mg 直至600mg。爲縮短試驗時間,可進行賴氨酸-阿司匹林吸入試驗:在350min內每間隔45min 吸入11.25~360mg/ml 的賴氨酸-阿司匹林,每次4 噴。此方法較口服簡便易行、時間短且更安全。

實驗室檢查:支氣管肺泡灌洗 AIA 患者鼻分泌物、尿液、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白三烯的含量增高。

其他輔助檢查:如臨牀特徵符合本病,但病史不確切的可進行激發實驗。

鑑別診斷

應與心源性哮喘、變異性哮喘相鑑別。

治療方案

藥物誘發哮喘總的治療原則:一旦懷疑哮喘病人爲藥物性哮喘則立即停用可疑的致喘藥物,同時給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吸痰等處理,並酌情給予抗組胺藥,β受體激動藥,靜滴大劑量糖皮質激素(若患者是因類固醇激素誘發的哮喘則不用),對重症哮喘應及早進行機械輔助通氣。預防DIA 最有效的方法是避免再次應用這類藥物。對於AIA,急性病例按上述原則處理,慢性病例可口服或吸入糖皮質激素。若合用抗組胺藥和肥大細胞穩定劑色甘酸、酮替芬可減輕症狀、減少糖皮質激素用量。白三烯受體拮抗藥和5-脂氧合酶抑制藥亦有一定療效。對於無法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體類消炎藥的患者,可進行阿司匹林脫敏治療。具體方法如下:口服阿司匹林20mg,2h 後口服40mg,以後每隔2h 增加40mg 直至160mg,給藥過程中嚴密觀察症狀、體徵及肺功能的變化,如無反應可每天服用最終劑量。脫敏後患者仍應每天服用一定劑量的阿司匹林以保持脫敏效果。此項治療可使大多數患者在每天口服325~650mg 阿司匹林的情況下不發作哮喘,並使其對其他非甾體類消炎藥發生交叉脫敏。對於合併有鼻竇炎、鼻息肉的AIA 患者,積極進行外科手術治療亦有助於控制AIA。

併發症

嚴重者可出現休克、昏迷、呼吸暫停。

預後及預防

預後:阿司匹林哮喘嚴重者大汗淋漓、端坐呼吸、口脣發紫,最嚴重者可因休克、窒息而死亡。

預防:對於無法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體類消炎藥的患者,可進行阿司匹林脫敏治療。具體方法如下:口服阿司匹林20mg,2h 後口服40mg,以後每隔2h增加40mg 直至160mg,給藥過程中嚴密觀察症狀、體徵及肺功能的變化,如無反應可每天服用最終劑量。脫敏後患者仍應每天服用一定劑量的阿司匹林以保持脫敏效果。此項治療可使大多數患者在每天口服325~650mg 阿司匹林的情況下不發作哮喘,並使其對其他非甾體類消炎藥發生交叉脫敏。對於合併有鼻竇炎、鼻息肉的AIA 患者,積極進行外科手術治療亦有助於控制AIA。

流行病學

1911 年Gilbert 首次記載了對於阿司匹林特異性反應可引起哮喘急性發作,藥物性哮喘中最常見的是阿司匹林誘發哮喘(aspirin-induced asthma,AIA)。據國外統計,DIA 在哮喘患者中的發病率爲10.5%,其中,非甾體類消炎藥(NSAIDs)佔77%;而AIA 佔NSAIDs 誘發哮喘中的2/3,佔所有DIA 的5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