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證痓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īn zhèng chì

2 概述

陰證痓爲病名[1]。見《丹溪心法·痓》。即陰痙[1]

陰痙爲病證名[2]。一作陰痓[2]。指柔痓,即柔痙[3][3]。《丹溪心法·痓》:“陰痓曰柔,有汗。”痙病的一種[3]。與剛痙相對而言[3]

3 症狀

症見身熱汗出,頸項強急頭搖口噤,手足抽搐,甚則角弓反張,脈沉遲[3]

金匱要略·痙溼喝病脈證治》:“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痓。”(一作柔痙[3]

4 辨證論治

金匱要略心典》捲上:“太陽病發熱汗出爲表虛,則當惡寒,今不惡寒者,風邪變熱,外傷筋脈痙病也。”治用栝蔞桂枝湯加減[3]

亦有因暑熱溼熱所致者[3]

《醫醇賸義·暑溼熱》:“柔痙者,身體重着,肢節拘攣有汗而熱。暑熱爲天之氣,其來甚速,其去亦甚速。體重筋攣,乃熱邪爲溼所留,故有汗而熱不退也,白朮苡仁湯主之。”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3.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2.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62.

治療陰證痓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