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ín xìng

2 英文參考

maiden-hair tree

3 註解

銀杏

銀杏科銀杏屬,多年生落葉果樹,喬木。又名白果公孫樹、鴨掌樹。學名Ginkgo biloba L.。

4 銀杏形態特徵

銀杏是第四世紀冰川期孑遺種之一。是中國的特產。北至瀋陽,南至廣州,東起沿海各省,西至甘肅南部、四川峨嵋、雅安等海拔1000m以下的地區,貴州、雲南的騰衝海拔2000m以下,均有分佈。陝西周至樓觀臺一棵銀杏雌株,樹齡已達2000年左右。山東莒縣一棵古銀杏至今已3000餘年。銀杏壽命很長,有很多達千年以上的古樹。樹高達40m,全體無毛。雌雄異株;雄株直立高大,葉肥厚、裂刻深,着生花序的短枝長1-4cm;雌株枝條開張或垂,葉稀疏而薄、裂刻少而淺,短果枝長1-2cm。

幼樹皮淡灰褐色,淺縱裂;老樹皮灰褐色,深縱裂。葉扇形,葉淡綠色,落葉前變黃色,有長葉柄。爲裸子植物雌花有兩胚珠着生在長柄上,一般只結一果;種子核果狀;外種皮肉質、黃色;內種皮骨質、白色,長約2.5cm;種仁淡綠色,屬陽性樹種,適於背風向陽和光照充足地方栽植。根深,耐旱,對大氣污染有一定抗性。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最好是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鬆肥活的沙質壤土,酸性土pH值爲4.5或石灰土壤pH值爲8時都能適應。在氣候溫和、年平均10-18℃、蛭低溫-20℃以上、年降水量600-1500mm地區生長良好。

5 銀杏的栽培

銀杏只有一種,其變種有:垂枝銀杏(G.biloba var.pendula Carr.),裂葉銀杏(G.biloba var.lacinia Carr.)、黃葉銀杏 (G.biloba var.aurea Beiss.)、斑葉銀杏(G.biloba var.varie carr.).

栽培品種主要可歸爲3個類型:①梅核銀杏類。②佛手銀杏類。③馬鈴銀杏

中國把銀杏作爲果樹栽培,其他國家主要作爲行道樹或樹。繁殖可用實生、分株、嫁接等方法銀杏根部發生萌櫱很多,可以分株繁殖,從幼樹中挖取雌株根櫱栽植,成活可靠,約10年左右開始結果。嫁接用實生苗或分株苗爲砧木。栽植時,要配置少量雄株爲授粉樹,經人工採集花粉,對水500倍,加0.1%硼酸,1%的蔗糖,噴花,可增產20-50%。

6 銀杏的病蟲害

銀杏病蟲很少,常見的有:莖腐病、大蓑蛾、天牛類、金龜子與木蠹蛾類、白蟻類。

7 銀杏的主要成分

銀杏每100g乾果含水分9.1g,蛋白質13.1g,碳水化合物71.2g,鈣19.6mg,磷427mg,鐵2.9mg,此外尚有核黃素尼克酸硫胺素等。

8 拉丁名

Ginkgo biloba L.

9 別名

白果、鴨腳子。

10 氣味

核仁)甘、苦、平、澀、無毒

11 主治

1、寒嗽痰喘。用白果七個煨熟以熟艾作成七丸,每果中放入艾丸一顆,紙包再次煨香,去艾喫下。

2、哮喘痰嗽。用白果五個、麻黃二錢半、甘草(炙)二錢,加水一杯半,煎至領先成,臨星時服。此方名“鴨掌散”。又方:白果二十一個(炒黃),麻黃三錢,蘇子二錢,款冬花法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錢,杏仁(去皮尖)、黃芩(微炒)各一錢半,甘草一錢,加水三杯,煎成二杯,隨時分作二次服下,不用姜。

3、咳嗽失聲。用白果仁四兩,白茯苓桑白皮各二兩,烏豆半升(炒),蜜半斤,一起煮熟,曬乾爲還想,以乳汁半碗拌溼,九蒸九曬,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開水送下。極效。

4、小便頻數。用白果十四枚,一半生,一半煨,食之有效。

5、小便白濁。用生白果仁十枚,擂水服。一天服一次。病癒爲止。

6、赤白帶下。用白果、蓮肉、江米各五錢,胡椒一錢半,共研爲末,以烏雲骨雞一隻,去腸填藥,瓦器煮爛,空心服下。

7、腸風下血。用白果煨熟,出火氣後,米湯送服。

8、蟲牙。用生白果每飯後嚼一、二個,有效。

9、手足皸裂。用生白果嚼爛,每夜塗搽。

10、頭面癬瘡。用生白果仁切斷,頻頻搽患處,直至病癒。

11、乳癰潰爛。用銀杏仁半斤,以四兩研酒服,以四兩研敷患處。

銀杏的葉亦入藥,能止瀉殺蟲,近年報痢疾道,又可用以治高呼因壓及冠心病白果以綠色的胚爲最毒,曾有小兒喫五至十粒即中毒死亡。根據文獻資料,白果中毒後,用生甘草二兩,或用白果皮一兩煎服可解。

12 藥品介紹

12.1 適應

本品對動脈血管有擴張作用,可用於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痙攣、血膽固醇過高等。

儲存、有效期

12.2 製劑

舒血寧(6911)片:爲銀杏葉提取製得的浸膏溏衣片,每片含總黃酮2mg。用於動脈硬化高血壓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